農村小學全科教師體育素養研究
時間:2022-07-29 11:05:12
導語:農村小學全科教師體育素養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厘清我國農村小學全科教師(以下簡稱“全科教師”)內涵的基礎上,從體質健康、體育理論、體育技能、體育意識以及體育道德方面闡述全科教師體育素養的培養內容;從體育課程分配、課程開發、教育實習和職前教育等方面闡述全科師范生的體育素養培養路徑。旨在提升未來我國基礎教育教師專業發展水平,解決我國農村小學師資結構性缺編問題。
關鍵詞:農村小學;全科教師;體育素養;培養
全科教師隊伍的建設是我國農村小學基礎教育可持續與健康發展的根本保障。教師教育要“以農村教師為重點,提高中小學教師隊伍整體素質[1]。”在第五次全國師范教育會議上再次明確了教師教育在教育發展中處于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目前,我國農村小學教師短缺、課程開設不全等現象嚴重[2],特別是體育教師崗位配置嚴重失衡,培養素質優良的全科型小學教師隊伍是解決其問題所在最快捷有效的路徑。而全科教師的體育素養如何培養、培養內容以及培養路徑等是目前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
1相關文獻綜述
關于“全科教師”一詞較早提出者是學者李海平2007年在其文章中對全科教師作了簡單的概念定義:能駕馭不同學科知識與領域,并能將其整合運用于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創新型教師[3]。但此概念定義是針對綜合實踐活動的發展而定,并未對全科教師的釋義作詳細闡述,但卻為此后全科教師的“誕生”提供了基礎性理論參考。直到2014年“全科教師”的到來,肖其勇和張蓮在其關于針對農村小學全科教師相關領域的研究中作了相關定義:農村小學全科教師即能擔任小學全部學科教學工作的教師[4][5]。雖然這兩位學者對全科教師的內涵作了比較詳細的釋義,但學者田振華卻對此有著不同的見解,他認為全科教師并不是要什么學科都會教,而是針對分科教師來講,知識面相對較廣,知識體系相對完整,要具有適合學生全面發展的通識性知識[6];筆者對此觀點也比較認同。隨著全科教師的快速發展,相關學者關于全科教師素質結構也有了一定的研究,其中關于農村小學全科教師體育學科能力的培養研究在2018年岳新坡、李大帥等的相關研究中對全科教師體育學科能力結構進行了詳細的體系框架建構,作為全科教師需要具備基本的體育素養:體育基礎理論知識、體育技能、教學掌控力以及課程實施能力等[7]。但此內容對于全科教師應具備的體育素養構成并不夠具體和完善,因此筆者整理了相關學者關于體育素養構成的研究:其中,趙富學在其研究中總結體育素養主要構成要素為體育品德與修養、運動興趣與能力、健康行為與習慣、運動品質與意識等[8];尚力沛等在相關研究中認為體育素養主要由運動技能、運動習慣、健康知識、健康行為、體育品德以及體育情感等要素構成[9];姜勇等在其研究中指出體育素養構成要素由體育理論知識、運動技能、體育創新、健康體能、體育意識、體育道德、社會適應等構成[10]。而在此后關于全科教師體育素養構成要素的相關研究已逐漸趨于規范與統一。
2近年來各地實施狀況
2013年,重慶市教育委員會計劃招錄700名本科層次小學定向全科教師,以期促進農村小學開足、開齊、開好各門課程,提高農村教學質量[11]。2014年,教育部關于卓越教師培養的意見,目的是培養一批“下得去、留得住、教的好”的綜合素質過硬的全科教師[12]。此后我國農村小學全科教師培養開始快速發展。廣西教育廳為貫徹落實全區教育發展大會,全區教師工作會議精神,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從2013年到2017年,將計劃培養5000名左右,能勝任小學各門課程教學任務的農村小學全科教師[13]。2015年,南京曉莊學院、南京師范大學等高校入選了江蘇省教育廳卓越小學教師培養計劃改革項目。試點負責培養全科教師,采用“卓培班”小綜合培養模式,畢業生將掌握教授小學階段主課課程的能力[14]。目前江蘇已有小學啟用全科教師,并推行“包班制”模式。安徽省教育廳將從2016年起,連續實施5年,每年計劃培養2500名左右全科型農村教師。這樣做的目的也是為進一步充實和優化農村師資配置,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15]。河南省教育廳決定在2018年將繼續培養農村小學教育專業全科教師。目的是為進一步優化農村小學教育教師結構,建立并完善農村小學教師培養與補充的長效機制,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到農村教學點從教,提高農村教學質量[16]。此外,福建、四川、浙江、江西等地也紛紛出臺農村小學全科教師培養計劃。
3體育教育于農村教育發展的意義
關于農村教育,首先要認清我國的基本國情:我國是個農業大國,而農村教育便是服務農村、服務農民、服務農業的教育。農村教育作為我國教育體系與教育戰略布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農村教育不僅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更是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體現和顯著標志。而農村體育教育不僅是全民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更是完善農村教育事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沒有體育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不合格、不全面的教育,沒有體育教育的農村教育是沒有靈魂的教育。發展體育教育,是提升我國體育事業整體發展水平的重要手段,更是體育主動參與農村教育事業建設,體現其自身社會責任的時代需要;發展體育教育,不僅是對我國體育事業發展的最大支持,更是實現我國教育事業現代化的基礎與前提。而農村體育教育發展的好壞與否,對我國素質教育全面協調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更甚對于我國人口的整體素質,縮小城鄉差距,促進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以及和諧社會的實現具有重要的意義。
4全科教師及體育素養的基本內涵
從字面意義來理解,“小學全科教師”是指可以擔任小學教育教學中所有科目教學的教師。若從“全科醫生”的內涵來詮釋“全科教師”的話,則全科教師并不是指要教授所有科目,而是可以在有需要時能勝任所有科目,于此,在結合目前我國農村小學教師資源結構嚴重失衡的情況下,需要能勝任小學語數英、思政自然、音體美等課程教學任務的全科教師。然而我國相關研究學者并沒有對全科教師體育素養內涵作出統一釋義,而國內比較認可的是學者楊獻南的觀點:體育素養是基于個體的遺傳,并在多方面的影響下,主要為家庭、學校、社會三個方面,涵蓋身體和精神方面的綜合性文化塑造[17]。
5全科教師體育素養培養內容
全科型小學教師體育素養培養具有鮮明的職業定向性,是一個多因素的系統工程,其構成主要分為身體與精神兩個層面:其中身體層面包括體質健康、體育理論和體育技能等要素;而精神層面的構成要素主要包括體育意識和體育道德等。5.1身體層面構成要素。5.1.1體質健康。體質是人體的質量,是在遺傳性和獲得性的基礎上表現出來的人體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綜合的、相對穩定的特征[18]。而關于健康的定義,世界衛生組織給出:健康不僅是身體沒有疾病,還要具備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從體質與健康的相關定義與內涵來看,不僅是對于體育學科的教師來講,對于任何學科的教師來講,只有擁有健康的體質,健康的思想,才能保障在接下來的教育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5.1.2體育理論。體育理論指體育基礎理論知識,是體育科學的一門重要的學科,以研究體育一般規律為對象,主要內容包括:體育歷史發展、特點作用、目的任務;體育教學、運動訓練、體育鍛煉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以及學校體育,農村體育等[19]。體育理論知識的學習與運用對于全科教師是必不可少的基本職業要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更好地勝任農村小學的體育教學工作。此外,全科教師還要掌握關于運動保健、運動損傷和運動恢復等基本的理論知識,預防以及能及時處理在平時的體育教學工作出現的學生受傷事件。5.1.3體育技能。運動技能是指通過學習而形成的有法則的操作活動方式,體育技能包括體育運動技能、體育教學技能、體育賽事組織與策劃技能[20]。全科教師作為農村未來教師行業的主力軍,掌握必要的體育運動技能是其最基本的職業需要;在教學技能上,不僅要能熟練示范基本的技術動作,更要做到正確的動作講解,以及掌握積極有效的練習方法,達到教師在體育教學工作中的基本要求;此外,全科教師應在應對相關體育活動時,要具備基本的組織策劃能力。如學校舉行的運動會、趣味體育活動競賽等。5.2精神層面構成要素。5.2.1體育意識。體育意識是指學生在參加體育運動后,認識到體育運動對身心發展的意義與價值基礎上所產生的思想觀念與心理活動,從而表現出對體育運動的重視以及未來對體育運動參與的自覺性[21]。意識是個人內在想法,而且能動性較強。對于全科教師體育素養培養要求來講,體育意識具有重要的意義,俗話說“愛一行,干一行。”施教者只有真正接受體育教學工作,貫徹發展終身體育意識,才能全身心的傳教于學生,投身于農村教育事業。5.2.2體育道德。體育道德是指人們在參加體育運動的過程中將其中所蘊涵的“行為應當”內化為自己的個體人格品質,然后再通過自己自覺、自律性地行為追求在真正的誠實與公平的體育活動中來實現對自我的超越的主體性精神[22]。教師是一種職業,體育道德是一種職業道德;不僅對于體育教育工作者來說,對于社會上各行各業的工作者來說都需要遵守職業道德,它是衡量與評價行業工作者職業行為知廉恥明的標準。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的道德觀念與行為規范不僅能夠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體育活動,影響學生今后道德素養的形成,起到榜樣表率的作用,也是對施教者職業生涯的一種升華。
6全科教師體育素養培養路徑
6.1合理分配教學課程課時。全科教師應對所有科目相關知識體系“面面俱到”,而其體育素養的培養區別于其它學科,要掌握相關理論知識,更要能熟練地示范相關技術動作,全科教師在體育教學的專業化方面雖不需要“高、升、專”(小學課程教學屬于基礎教學,所以對教師的職業素養要求相對要低一些),但要具備基本的體育教學能力。體育素養培養核心是通識能力與體育技能培養,通識是體育教學的基礎,體育技能是體育教育的核心部分,兩者耦合,并駕齊驅,缺一不可。培養單位在構建全科教師體育素養培養課程時,要注重“文武并進”,合理分配課程課時,構建合理的知識——技能結構;此外,還要注重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實時關注體育相關領域的發展態勢以及體育學科前言熱點問題。以適應參加工作后體育教育教學的需要。6.2針對性開設體育課程。全科教師體育素養培養具有獨特的職業定向性;未來的教授對象是小學生,綜合他們的年齡及身體發育等方面對運動能力的限制考慮,針對小學生所開展的體育與健康課程需要根據其自身特點來進行量身定制。因此,針對全科教師的體育專業課程應具備以下特點:課程開發內容要適用于小學生,應當遵守安全性、參與性、生活性等標準;體育運動技術動作難度不易過高,遵守專業化、專項化、娛樂化等特征;教學目標要明確,功能性要突出,完成益智、益心、益體等目標。例如,利用民族傳統體育集文化、娛樂、體育于一身的特性,增加對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開發,如少兒武術、趣味球類活動、趣味田徑比賽、踢毽子、跳繩、拔河秋千之類的趣味健身類的傳統項目;增加引入新興體育項目,例如瑜伽、輪滑、攀巖、飛盤、慢投壘球、街舞、象棋等運動的一些基礎教學;另可依據教學需求開發,如素質拓展、少兒游戲、定向越野等課程,但要遵從“安全第一”的教學宗旨。6.3注重教師教育實習。全科教師屬于實踐應用型人才,教育實習是培養其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只有將理論應用于實踐,實踐中豐富理論,才能完善教師“知識基礎—技術能力—教學實踐”能力結構框架。實踐教學實習能否順利完成是檢驗教師全面綜合能力重要指標。全科教師需要對農村小學所有學科知識體系面面俱到,從而導致其體育素養培養的體育課程學習課時有限,而在校期間對體育理論與實踐以及體育教育能力的掌握只能通過教育實踐才能得到鞏固、加強、和完善,實習過程中通過體育競賽、體育活動、體育教學等諸方面能力培養的實踐,有利于提高其教學組織、德育、教學改革創新等能力,以及掌握多媒體等現在化教育工具、場地器材的合理利用分配等能力,更有助于培養教師的開拓精神和合作精神,為今后的職業生涯打下良好的工作基礎,達到全科教師的培養目標和要求。6.4加強職前教育。職前教育是教師在正式從事教師職業之前接受系統化培訓及學習的過程,是教師職業生涯的基礎[23]。教師職前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一名合格的教師。它可以為準教師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與職業方向。幫助準教師提升職業文化,增強職業信念。負責職前教育的培養人員,一般多為從教多年、具備豐富經驗的老教師,不但能客觀的指出準教師在教育教學上存在的不足之處,更能發現其優勢所在,避免新教師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少走“彎路”。針對全科教師的體育技術能力培養是需要長時間的經驗積累才能達到教師的基本職能要求,而經過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對其進行培訓,準教師們對自己體育教學能力能有個“摸底”了解,能更快的修正自己的不足,少走“彎路”。此外,職前教育還可以塑造教師的優良個性,更好的為人表率,使之成為符合現在化小學基礎教育要求的優秀教師,達到全科教師教育培養規格。
7結語
我國農村小學基礎教育與城市及發達地區的教育差距是目前急需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目前我國農村體育教育發展令人堪憂,不僅處于被語數外等主科“邊緣化”尷尬地位,其教師配備資源更是泥船渡河。因此,構建我國農村小學全科教師隊伍已是大勢所趨,特別是注重全科教師體育素養培養,堅持遵從我國新課程改革對體育與健康課程“健康第一”“素質教育”“終身體育”等思想的指導思想。把教育與社會發展相結合,為未來我國青少年全面素質發展打下堅實根基。
作者:田劍恒 李偉峰 單位:湖南科技大學體育學院
- 上一篇:成人教育計算機類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 下一篇:農村教學點教師隊伍建設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