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大學大學英語教學研究

時間:2022-09-07 11:38:08

導語:西藏大學大學英語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中國文化“走出去”背景下,高校外語教師需結合所在院校特色,培養具有中國文化素養和中國文化輸出能力的高層次外語人才,但當前的大學英語教學仍無法滿足對此類人才的需求。本研究對西藏大學大學英語中的中國文化教學現狀進行問卷調查,指出現存問題,并提出相應建議。

關鍵詞:中國文化文化走出去西藏大學大學英語

一、引言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會議指出要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也在2014年提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從中國文化“走出去”這些戰略規劃可以看出,我國高度重視開放合作與交流融合,所以推動中國文化的輸出與培養高層次外語人才的中國文化意識和素養密不可分。近些年在中國文化“走出去”背景下,內地部分高校已經開始了這方面的嘗試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他們結合先進的慕課教學模式,積極開設中國文化英語課程,“旨在提高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知程度和認同感,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使他們在了解和熱愛中國文化的同時,能夠承擔起向世界宣傳推廣中國文化的責任”。西藏大學地處多元文化環境,從“文化走出去”與“一帶一路”戰略規劃來看,我們需要適應國家和西藏地區對此類人才的需求,結合西藏大學的特色,探索適合本校的中國文化英語教育教學模式,促進跨文化的大學英語教學,加強人文教育,提高文化修養,將涉及到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較好的融入到日常的大學英語教學中,實現中西方文化的雙向導入,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素養,即更多具備良好文化傳播能力的人才。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本文主要采取問卷調查法,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得性和可靠性,研究對象僅針對西藏大學非英語專業的大一和大二學生。問卷調查全部采用客觀題選項,以問卷星網絡調查平臺為工具,累計回收問卷824份,全為填寫完整的有效問卷,可將這824份作為研究樣本。

三、數據分析結果

西藏大學大學英語課程中中國文化教學的現狀分析主要分為如下三個方面:學生、教師與數字化資源。(一)學生方面。1.中國文化意識:普遍較強,但英文表達能力不足2013年8月,全國大學生英語四級考試委員會了《關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題型整改的通知》,其中的翻譯部分考查內容涉及到大量的中國傳統文化,加之《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指出大學生除了深刻理解西方文化外,還應具備用英語表達和傳播中華文化的交際能力。這些改革規劃使得高校師生們的中國文化意識增強,開始重視中國文化的英語教育。截止目前來看,有85.3%的本校學生對中國文化是有興趣的,約83.4%的學生認為有必要培養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能力,說明他們對中國文化有較強的認同感,他們的中國文化意識普遍較強。但是由于在傳統的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學的重點在于英語語言知識和技能的傳授,以了解西方文化為主,缺乏中西方文化的雙向導入,學生們用英語正確表述中國文化的能力有所欠缺。國內不少學者,諸如宋伊雯、韓翠萍、蘇雪梅等人都對“中國文化失語現象”做過實證研究,研究結果不容樂觀,表明“失語現象”在大學生中十分嚴重。本問卷一共設計了7個關于中國文化的英文翻譯,正確率約33.1%,同學們對于自己的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也持消極態度,約33%的同學認為自己這方面的能力一般。40.4%的同學認為自己能力不足,近21.9%的同學覺得自己完全缺乏這方面的能力。而這種由于能力不足而導致的消極態勢也直接影響了學生們在學習中國文化英語表達上的積極性。這一結果說明學生們愿意學習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但由于學習效果的不理想直接導致了學習興趣和動機的降低,這就形成了惡性循環。2.學習自主性:個體差異明顯長久以來,英語作為第二語言在中國一直都極受重視。但是西藏大學地處我國西部邊疆地區,生源多為西藏本地藏族學生,學習條件和資源都與內地學校無法比較,因此英語高考成績普遍較差,對于英語學習的動機也不甚理想,只有不到60%的學生是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才學習英語,甚至有24.9%的學生是因為學校要求學才學習的。在對學生的課外學習調查中可得出,20.6%會經常使用網絡進行英語的課外學習,71.7%的學生會偶爾使用,7.7%的學生從未參與過,以上調查結果表明學生們的學習目的和學習自主性有較大差異,而這種差異會直接影響到他們的英語學習效果,從而造成學生之間較大的成績差距。文/劉潔(西藏大學旅游與外語學院西藏拉薩850000)(二)教師方面1.知識儲備:能夠滿足教學要求,但存在能力差別高校教師的中國文化知識儲備會直接影響教師們在英語課堂上的教學,學生們對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的掌握很大程度取決于教師在課堂上有意識的輸入。本調查發現80.7%的學生對本校英語教師的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是滿意的,說明本校教師在這方面知識儲備是比較扎實的,能夠滿足學生們的學習需求,但同時也必須注意到有16.3%的學生認為英語老師的能力一般,甚至有約2%的學生是不滿意的。在肯定部分老師教學效果的同時,也必須認識到教師之間的能力差別。2.教學設計:未能達到中國文化的有效滲透英語四級考試的改革及一系列的政策規劃會促使高校教師有意識的在英語教學設計中加大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的訓練,然而從本次調查得出,只有約60%的英語教師會偶爾在課堂上用英語講解中國文化知識,會布置跟中國文化相關的作業,會分享跟中國文化相關的資料,有近9.8%的老師從未用英語講解過,有16.3%的老師從未布置過相關作業,有12.7%的老師從未分享過相關資料;在英語教學的聽、說、讀、寫、譯中涉及中國文化英語教學比重最高的是聽力,占比35.9%,其次是翻譯,占比24%,其他的三項均低于20%。從以上數據可知教師們的教學設計中的中國文化英語教學差異性較明顯,且未能在各個教學環節達到有效滲透。(三)數字化教育資源:學習內容較豐富,但相關資源較少西藏大學的學生均有參與網絡課程的學習,其中不乏中國傳統文化相關課程,但是涉及到中國文化英語教學的課程幾乎沒有,且本校也并未開設相關的選修課。從問卷的調查結果得出,有近40%的學生對學校提供的網絡學習資源并不滿意,說明學生對數字化教育資源的學習需求并未得到滿足,學校還需增加網絡學習的平臺,豐富網絡學習資源,增設中國文化英語教學相關課程。

四、結論和建議

1.打造專業的教學團隊,提高教師的中國文化素養。高校大學英語教師在自己的專業領域知識豐富,善于英語語言知識和技能的傳授,也能大量輸入西方文化知識,但是由于缺乏對中國傳統文化系統的學習和全面的了解,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能力存在差別。“在‘文化走出去’背景下,外語教師培訓或研修均要強調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掌握”。因此通過對英語教師進行相關的專業培訓,系統地學習中國文化知識,增強教師的中國文化意識,提高教師自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才能更好地培養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2.將中國文化融入大學英語教學的各個環節。在中國文化“走出去”背景下,我們首先應充分意識到跨文化交際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將中國文化的英語教學納入到大學英語課程大綱中,對學生的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做出具體要求。其次在西藏大學現用的大學英語教材《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三版中,直接涉及中國文化的內容比較少,但是課后的翻譯部分又大量涉及中西方文化對比,這就需要我們大學英語的任課教師一方面深挖現有教材,另一方面需要從其他書籍大量補充相關內容。最后教師可在教學設計的各個環節融入中國文化,讓學生們在英語學習的各個階段了解和學習中國文化,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以此更加深刻的理解中國文化的核心內涵,大大提升學生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素養。3.有效利用大數據,豐富中國文化英語教育資源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明確指出積極發展“互聯網+教育”,并提出面向教育發展落后地區和特殊人群,提供公益性數字教育資源服務,加快教育大數據建設與開放共享。西藏大學地處我國西部邊疆地區,無論是教學資源、教學環境和教學模式都與內地發達地區的高等學校有很大差距,所以我們更應積極有效利用大數據,豐富數字化教育資源的平臺與內容,適當增加中國文化英語教育資源以適應國家和西藏地區對具有國際視野的跨文化人才的需求。基金項目:2019年西藏大學教學研究與改革項目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王志茹,陸小麗.英語暢談中國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7.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3]宋伊雯,肖龍福.大學英語教學“中國文化失語現象”現狀調查[J].中國外語,2009(6):88-92.

[4]韓翠萍,鄭厚堯.大學生母語文化的英語表達能力調查與思考[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103-106.

[5]蘇雪梅.大學英語教育中“中國文化失語”現狀與重構[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79-81.

[6]戴煒棟,王雪梅.“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的我國外國語言文學學科發展戰略[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5(4):1-11.

作者:劉潔 單位:西藏大學旅游與外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