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文化城市建設論文
時間:2022-09-11 09:51:32
導語:特色文化城市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連位于亞洲東北部,歷史時期即戰國、秦漢以來對這一地區的統治將決定對整個東北亞地區的影響,東北亞地區包括日本、朝鮮半島、中國的東北地區和內蒙古、蒙古國和俄羅斯的遠東地區,由于多數地區亦為漢字文化圈,而這也促使文化交流頻繁。戰國以來大連地區經歷了漢民族及十六國時期的前燕和前秦、后燕、高句麗、遼、金、元、清等少數民族政權的先后統治,特殊的歷史發展,政治、經濟、文化因素的影響產生這一地區各民族人口的流動和融合,進而形成了文化的多元面貌,文化的多元性是文化生命力的所在,代表各時代、各民族文化特點的文化遺產集中在歷史時期的大連地區,正是“富于生命力和流動性、追求創新和自由精神”的文化特色的有力見證。歷史發展到近代,東北亞地區的核心位置、沿海且優良的氣候條件,使得大連地區在東北亞政治、經濟、文化的戰略意義更加重要。為了滿足對外擴張和資源掠奪的需要,沙俄和日本展開了對大連地區的占領和爭奪,從而形成近代大連城市。從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中國失敗,此后日本占領了旅順,1897年—1904年沙俄強行租借旅順口和大連灣,建立商業港口城市,名為達里尼市,在旅順建立亞瑟港海軍基地。1905年日本打敗沙俄,俄國撤出,由日本占據達里尼市,并將這座城市重新命名為大連,直到1945年蘇聯紅軍解放大連,日本對大連進行了40年的殖民統治。大連城市形成與發展時期的文化遺產是這一地區被迫接受戰爭洗禮,戰爭發動者和殖民侵略者侵占大連并掠奪中國資源,人民為獲取自由進行抗爭和建設大連城市的見證。沙俄和日本殖民者將大連作為其在遠東地區的貿易樞紐、獲取情報和進一步對外擴張、掠奪中國及亞洲資源的橋頭堡,客觀上促成了近代大連成為以航運貿易為主要功能的港口城市,并奠定了其在東北亞地區政治、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無論是作為港口城市,還是殖民者和各種政治力量角逐的需要,都使得近代大連成為中國,甚至亞歐地區人口流動的新的目的地,各種文化在這一地區的交流和碰撞更加劇烈,新的文化元素的融入,大連逐漸向國際化都市發展,也使得“富于生命力和流動性、追求創新和自由精神”的城市特色文化最終形成。大連城市的特色文化在今天仍然得以保持與發展,一方面是歷史和自然的客觀因素吸引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涌入這里,另一方面作為東北亞航運、貿易中心和橋頭堡的功能定位,良好的投資環境更加吸引了來自中國本土、東北亞甚至世界各地的人們選擇這里尋求獲得自由的生存、發展的機遇,城市特色文化又被賦予了新時代的新內容,積極并具有創造意義的活動改變了城市舊有的殖民色彩,而使其具有追求變化、開拓創新、自由的當代都市性格。
二、博物館群是對城市文化遺產整體保護和展示的有效方式
“城市博物館群是一個或幾個大型博物館為龍頭,通過與相近周邊的博物館的合作與交流而形成的利益共同體,大小博物館形成‘結構有序、功能互補、整體優化、共建共享’的鑲嵌體系,體現出大小博物館互動、區域一體為特征的高級形態,其本質是結構和功能的互補與互動?!辈┪镳^群的建立可以實現一定區域內物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體保護,建立在一定的區域范圍內,不同規模、不同等級、不同職能的博物館依據地域條件相互制約和依存的統一體,通過博物館資源的互補,集合力量推進區域博物館整體發展,提升地區文化遺產的保護效果。城市博物館群是城市特色文化的標志,在它出現之前,城市特色文化的標志物分散在各處或各個博物館當中,他們之間缺少相應的聯系和連接,城市的特色文化很難形成整體性的面貌。城市博物館群具有很強的集聚效力,它的建立可以產生城市文化遺產資源的有效整合,更好地發揮博物館在遺產保護和教育上的功能。博物館群以收藏、研究、教育資源較強的博物館為龍頭,以主題項目為平臺,集聚與主題相關的各類博物館資源,結合各博物館的研究專長、藏品特色承擔大的主題項目下的分支項目,使每一個博物館更容易確認自身在城市文化建設中的價值和發展定位,發揮自身最大的作用。博物館群的存在可以提升城市博物館整體服務公眾的能力。目前城市中的博物館多以中小型為主,藏品、人力、物質資源欠缺,競爭力薄弱,通過博物館群的建設,可以改變中小博物館的生存環境,以收藏、研究、展示、教育實力較強的博物館為龍頭,集合中小博物館的各項資源,圍繞大的主題項目開展博物館工作,研究人員和藏品資源以主題項目為核心聚合在一起,相互學習和共享資源,在項目策劃與實施的過程中,中小博物館更是可以向資源優勢明顯的博物館學習,增強自身的生命力。
三、結合遺產分布特點建立不同類型的博物館群
大連地區縣市級以上不可移動文化遺產包括史前遺址到近代建筑近400余處,各類收藏可移動文化遺產的國有博物館10余座,博物館類型豐富,包括歷史藝術類、自然史類、各種專題類、紀念類。大連地區的發展經歷史前到近代,跨度很大,而且伴隨歷史的發展,人群活動的核心區也逐漸沿海岸線由北向南,由海洋向陸地遷移,文化遺產的分布也十分廣泛,地域環境也十分復雜,有的分布于山區,有的分布在今天人類活動的城區周圍。博物館的定義規定了博物館具有文化遺產的保護、教育、欣賞功能,面對分布于大連城市各區域的文化遺產,結合遺產分布和遺產本身的類型、特點,探索多種類型的博物館群保護模式,可以更好地發揮博物館的功能。依據不同的標準可以產生不同類型的博物館群?!皬目臻g布局形態的角度分類,可分為團狀、線狀、環狀。從館群構成性質的角度分類,可分為綜合類、歷史類、科技類、藝術類。”博物館屬于公共活動空間,博物館群同樣具有公共活動空間的意義。大連城市中市民休閑的公共空間包括街區、廣場、公園、濱海、山地、村落等,文化遺產也主要分布在這些環境之中,可以結合遺產分布的空間特點和遺產類型特點建立不同模式的博物館群。
1.廣場博物館群模式。
主要代表是中山廣場近代建筑群,建造時間為1908年—1936年,這是日本殖民統治大連時期,絕大部分建筑都是代表日本政治勢力和經濟實力的重要機構,建筑風格屬于古典式、哥特式或歐洲文藝復興式。這些建筑目前大部分都仍在使用當中,“城市歷史文化再利用是保護的最主要的方法,歷史建筑的保護的方法要從再利用的角度去發掘,即使是文物建筑,其最好的保護方法,也是在新的時空條件下,使延續原有的功能或者獲得某種恰當的使用功能?!睆V場是人群活動的公共空間,每一座建筑都是具有歷史意義和藝術欣賞價值的博物館,圍繞廣場矗立的博物館構成了一個博物館群,如何發揮這個博物館群的教育和欣賞功能,關鍵在于利用這些建筑的人,目前這些建筑的門前都立有一塊省級或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匾,上面簡單地記錄了建筑在日本殖民時期的功能。為了更好地讓廣大市民、旅游者了解建筑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功能變遷,一方面是通過文物保護部門指導建筑的使用者如何保留建筑的歷史信息,另外市、區級文化部門可以印刷一些介紹性的手冊,放置到這些建筑中較為顯眼的公共區域內,供參觀者或前來辦事的人們閱讀。除此之外,最好的方式可以借助“大連現代博物館”的專業力量,組織觀眾到城市中去體驗一下大連的歷史和文化,例如以城市的變遷為主題的大連近代建筑群參觀活動,由專業人員結合現實的中山廣場主要建筑,介紹由近代到今天的城市功能變化所帶來的街區景觀變化,透過建筑了解城市的歷史。
2.歷史街區博物館群模式。
主要代表是旅順口區,旅順口區由眾多歷史街區構成,其中最具代表的是太陽溝歷史街區,也是博物館的主要集中區域,在這片區域里,有著大批的老建筑群,其中很多建筑都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研究價值,最主要的包括旅順博物館、羅振玉舊居為代表的名人舊居群、大和旅館、日本關東軍司令部舊址等,以及俄、日、中各色建筑。此外,在旅順博物館附近還有大連老爺車博物館、萬忠墓紀念館、日俄監獄舊址、白玉山等多處歷史遺址類博物館。旅順口區遺址、遺跡豐富,整個區域可以單獨構成一個呈現近代旅順與大連歷史為主題的博物館群落,目前國內已有相關可以借鑒的案例,如重慶紅巖聯線博物館群運作模式。紅巖聯線是以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為核心,聚集了城區內以中國革命歷史為主題各紀念性博物館形成的博物館群,管理范圍包括以紅色革命為主題的數十個遺址、人物故居、紀念館、博物館,由文化事業單位重慶紅巖聯線文化發展管理中心統一負責管理。“統一運作的紅巖聯線博物館群模式創新之處,在于能在組織結構上不斷快速變化及多元發展,紅巖聯線的法人治理機構包括黨委會、理事會、行政管理、專家決策咨詢委員會及學術委員會、職工代表大會。管理體制在資源整合,人員管理,強調向公眾宣傳城市在近現代歷史上的重要性,革命先烈為追求愛國理想而獻身的精神,成為重慶博物館群鮮明形象的定位。”旅順口區由于近代歷史文化遺產豐富,借鑒紅巖聯線的遺產保護和管理模式,可以更好地整合移動和不可移動遺產資源,為進一步發掘和揭示旅順乃至大連在中國及世界歷史發展中的地位發揮積極的作用。以旅順博物館為核心,發揮其藏品和人力資源的優勢,開展教育活動,組織觀眾開展對太陽溝文化遺產現狀、遺產價值的學習和考察活動,引發公眾對于太陽溝歷史文化街區的關注。
3.景區博物館群模式。
該模式適合分布于城市生活區以外的文化遺產,如金州地區的大黑山景區,該景區中包括很多宗教廟宇、古代城址、墓葬等。對于古代遺址、遺跡比較集中的區域可以將其與周邊的自然環境結合起來,共同構成一個自然與人文雙重信息的文化景區,以景區模式進行遺產保護、管理、遺產信息的傳播,并通過旅游活動的參與,更好地發揮遺產的教育和欣賞功能。景區博物館模式的開發建設,可以借鑒社區博物館建設的理念和經驗。社區博物館是將整個自然環境和其中的人文環境作為整體進行保護,發動文化的傳承者和繼承者參與遺產保護、信息整理、傳播工作。景區博物館群模式可以同當地社區文化工作相結合,借助社區的力量共同建設。
作者:徐松巖單位:遼寧師范大學歷史文化旅游學院
- 上一篇:農村環境長效管理工作意見
- 下一篇:工業企業生產安全監管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