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刊新聞檢查制度發展研究
時間:2022-10-22 10:56:28
導語:報刊新聞檢查制度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全面推進法制建設,創建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長期以來都是國家建設的重中之重。而關于新聞傳播方面的法制建設卻一直處于停滯、徘徊的狀態,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并未取得突破性進展。本文旨在通過對我國報刊新聞檢查制度的研究,梳理其發展脈絡,總結其演變規律,以史為鑒,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滋養當代中國新聞法制建設的土壤,為新聞法制建設提供可行性藍本。
關鍵詞:法制建設;新聞檢查制度;新聞立法
一、當代中國新聞法制建設
當代中國法治化建設旨在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體系,關于新聞事業方面的法制建設是其中重要的一環,是基礎性的工程,不容忽視。中國新聞事業的法制化建設一直處于不斷摸索的時期,新聞法制建設的土壤相對貧瘠,在此基礎上孕育而生的一系列法規條例也相應地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缺乏普適性。關于這一點,在網絡傳播環境中顯得更為突出。網絡空間的虛擬性和匿名性進一步加劇了傳播樣態的復雜化和傳播模式的多元化,與此同時,也加大了對新聞傳播的監管難度。某種確立下來的法規并不能完全適應新形勢、新發展的需要,并不具有普適性。這是當前我國新聞法制建設的缺陷之一。其次,缺乏系統性。任何領域的法制建設都是一項系統化的工程,僅僅依靠多個獨立法規條例的拼湊整合,很難形成完整的法制網絡,進而產生法律空白區,造成管理上的盲點。比如上述出版領域的法規、網絡傳播方面的法規、信息管理方面的法規都具有相對獨立性,他們都適用于新聞傳播事業的管理工作,但卻無法融合成一個完備的新聞法制系統。最后,缺乏效力性。我國的新聞法制建設之所以效力不強,很大程度上源于業界認知上的誤區。目前,我國廣大新聞工作者在開展業務的過程中,常常把新聞法規簡單地視為“記者信條”“記者守則”等常態化的管理規章,并沒有正確認識到新聞法規條例的嚴肅法律地位,也沒有清楚地意識到觸犯法規條例的嚴重后果,因而在實際工作中缺乏約束意識。此外,由于我國尚未出臺新聞法,在處理相關案件的過程中,缺乏有力的裁定依據,更加固化了人們“新聞無法”的刻板成見。
二、中國報刊新聞檢查制度
新聞檢查就是政府宣傳機構對報紙、雜志、電視、廣播、電影等大眾傳播媒介的傳播內容所進行的檢查。其目的不外乎是維護統治階級、統治集團或執政黨的利益,以及維護社會公德、社會文明,防止泄露國家機密、保護國家安全等。而對報刊實施的新聞檢查在中國歷史上畫下了濃重的一筆,帶有鮮明的傳統文化印記。(一)中國報刊新聞檢查制度發展階段。中國報刊新聞檢查制度大致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中國古代形成的新聞檢查制度。宋代的定本制度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新聞檢查制度,到明清時期報刊檢查的力度更甚。歷代王朝都把對報刊的限制與管控作為加強中央集權、穩固統治地位的重要手段。第二個階段是清末的報刊新聞檢查。伴隨著、辛亥革命的猛烈沖擊,清王朝的腐朽統治已經窮途末路,為了維護搖搖欲墜的統治,清朝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規來牽制新聞事業的發展,先后頒布了《大清印刷物件專律》《大清報律》。但不可否認的是,《大清報律》仍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新聞法。第三個階段是民國初年北洋政府的新聞檢查。袁世凱政府頒布了《報紙條例》《出版法》《報紙法》,對報業主體、辦報內容等都進行了嚴密的控制。民國初年北洋政府的新聞檢查制度給我國的新聞事業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形成了持續4年的新聞事業低潮期。第四個階段是國民黨實行的新聞檢查制度。在十年內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當局制定并頒布了細密而嚴格的新聞法律,如《宣傳品審查條例》《新聞檢查標準》《危害民國緊急治罪法》,此外,國民黨還設置了一整套新聞檢查機構配合新聞檢查制度的施行,比如首都新聞檢查所、中央新聞檢查處等等。(二)中國報刊新聞檢查制度演變規律。上述四個階段的報刊新聞檢查制度雖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呈現出不同的時代特點,但從宏觀視角來看,四個階段的新聞檢查制度在整體上呈現出顯著的相關性,并具有時空上的交互性和延續性。基于此,筆者將中國報刊新聞檢查制度的演變規律總結為以下幾點:首先是由人治轉向法治;其次是檢查尺度與政治經濟相對應,這條規律貫穿新聞檢查制度發展的始終;最后是在斗爭中逐步擴大自由化。中國的新聞檢查制度自誕生之日起就對我國的新聞事業建立了嚴密的監控網絡,在這種高壓環境之下,新聞工作者依然為了爭取新聞自由的理想而前仆后繼,在血淚斗爭中捍衛自己的權益。其中,比較典型的便是新華社的“開天窗”事件以及國統區新聞界開展的聲勢浩大的拒檢運動。(三)對中國報刊新聞檢查制度的評價。中國的報刊新聞檢查制度曾一度活躍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它承襲于中國傳統文化,同時又受到政權更迭變換的影響,因而帶有鮮明的傳統文化印記和政治色彩。這一制度的積極影響在于它使對新聞事業活動的監管得以法制化、規范化、程序化,但是其帶來的消極影響卻是難以言喻的。我國的報刊新聞檢查制度不僅沒有為人們提供自由言論的保障,而且桎梏了我國新聞事業的發展,嚴重阻礙了我國新聞事業真正成為真實可靠的大眾媒體的進程。研究報刊新聞檢查制度的優劣性,能夠為我國當代新聞法制建設提供一些啟發,這也是研究的重心所在。
三、推動新聞法制建設的進程
(一)推動新聞法治建設的目的。近幾年來,業界和學術界之所以強烈呼吁建設新聞法制,究其本源,仍然是為了引導新聞業的健康良性發展,使之更好地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體系。一方面,從新聞工作者的角度來看,健全新聞法制體系,將為新聞工作者提供行為準則,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規范他們的實踐活動,凈化新聞工作者隊伍;另一方面,從媒體的角度來看,作為信息采集傳播的專業化機構,新聞法制化建設將媒體活動規范在法律允許的框架內,有利于加強媒體的權威性,樹立媒體的良好形象。(二)推動新聞法制建設的途徑。新聞法制建設并不能一蹴而就,必然要經歷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這一點從我國關于新聞法的爭論便可看出。我國目前還沒有出臺出版的相關法律,2007年開始實施的《出版管理條例》只是新聞出版的基本法規。盡管困難重重,但我們仍要明確推動新聞法制建設的幾點方向。首先,要考慮到新聞事業與社會生活的密切相關性,在制定新聞法律的過程中要形成全局性的視角,要清楚地認識到新聞法“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敏感性;其次,要注意立法角度的選取,平衡公眾與新聞工作者的新聞自由,保護新聞當事者的合法權益;再次,要從實際出發,深刻洞察當代新聞界暴露出的一些問題與弊端,以解決問題作為切入點,從而保障新聞法制建設具有現實意義;最后,新聞法制建設還需要各界的共同努力,學界的探索能夠為新聞法制建設提供理論框架,司法界的實踐能夠為新聞法制建設提供法律依據,而主管部門的推動能夠為新聞法制建設提供政策支持。要想加強對新聞傳播行為的規范化管理,從根本上去除新聞傳播領域里的失范現象,就必須強化有關新聞傳播行為的制度供給能力,以形成與現代新聞傳播相適應的法律制度體系。形成健全的法制體系,是新聞事業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國的新聞法制建設擁有美好的前景。
參考文獻:
[1]黎必剛.關于我國新聞法制建設的思考[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04):54-56.
[2]惠柳青.中國新聞法制建設之思考[J].新聞知識,2009(10):9-11.
[3]李衍玲.談談我國新聞法制建設中的一些問題[J].新聞界,2003(04):23-24.
[4]趙建國.清末民初的新聞團體與新聞法制建設[J].廣西社會科學,2010(05):75-78.
[5]何萍.中國歷史上的報刊新聞檢查制度[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5):152-155.
[6]張晶晶.為什么我們沒有“新聞法”——反思我國新聞傳播立法研究[J].政法論叢,2014(01):57-64.
[7]羅萬里.論新聞自治的法治生態[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60-63.
作者:于淼 單位:大連理工大學
- 上一篇:建設項目工程咨詢現狀及展望
- 下一篇:混合式學習電大開放英語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