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時期法制建設的啟示

時間:2022-08-05 09:49:05

導語:土地革命時期法制建設的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土地革命時期法制建設的啟示

摘要:縱觀中國共產黨發展早期,中國革命根據地法制建設占據了較大比重,而土地革命時期可以稱之為中國革命根據地法制建設的伊始。土地革命時期是我黨貫徹民主路線,建立群眾基礎的重要時期,其重要性不必過多贅述。在此時期,中國共產歷經多次生死攸關的轉折,最終獲得新民主主義的成功,其在于始終堅持“一切應當從現實實際出發,充分做到理論要與實際相結合,做到實事求是,要在積極地實踐過程中去檢驗以及發展真理”的基本思想路線。探索土地革命時期法制建設,研究其特點、變化及規律性,以期以中國共產黨局部執政經驗為現今的法治建設提供借鑒和啟示

關鍵詞:法治;土地革命;共產主義

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正式誕生了。而后,中國共產黨先后歷經了數次關乎生死的發展轉折點,至今已有百年歷史。在中國近百年的歷史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一切應當從現實實際出發,充分實現理論和現實實際進行緊密結合,嚴格遵循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則,在具體現實實踐當中不斷檢驗以及發展真理”的基本思想路線,充分遵循黨及國家的發展和建設需要,在不同歷史時期開展不同的法治建設和黨內法規建設。古語有云,“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針對制度的形成以及發展來說,“歷史是十分重要的,歷史的重要性不單單給我們提供了可以向歷史取經的機會,同時也因為當下和未來的發展也是建立在社會制度本身具有的連續性和過去進行連接而發展起來的”。由此可見,歷史對于制度的形成和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縱觀中國共產黨發展早期,圍繞以建設革命根據地為主的法制建設在黨的發展建設中占據了非常大的占比,當時的土地革命發展階段又被稱之為是我黨進行革命根據地法制建設最為重要的起步階段。積極探索適合當下社會發展現狀的土地革命發展時期的法制建設,重點對其發展特點以及變化,還有規律性進行研究,從而希望能夠為現代社會法治建設和完善提供相應的借鑒以及啟示。

一、中國土地革命時期的法制探索

最初的土地革命發展時期,又被稱之為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具體指的是從1927年一直到1937年之間這10年的時間,這段時間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民眾進一步封建社會剝削、解放勞動人民的社會革命,更是我國民主革命最為重要的一項任務,在促進社會發展進程方面取得了實質性進展。此外,在土地革命發展時期,由中國共產黨帶領的全國民眾逐漸開始了適應以法律形式為核心實施民主革命的進程。

(一)土地革命的背景

1.國內因素從“四一二”發動反革命政變開始,以為核心領導人的國民黨人紛紛背叛革命,對共產黨人進行“”和“分共”;但是黨內并未形成統一的聲音,部分忠誠于孫中山“三大政策”的進步人士,在黨內號召和呼吁反對“”和“分共”的政策,他們的影響力尚不足以改變黨內形勢,也未能阻止上述政策的實施。1928年底,張學良首次宣布了關于“全民服從國民政府主領,改易旗幟”的口號,因此當時全國是由國民黨政黨統一的。國民黨是地主階級以及買辦資產階級為核心代表的統治階級。當時,在受到國民黨政府領導的統治下,全國范圍內出現了大面積的買辦資產階級以及封建地主階級,這些階層紛紛憑借國家強大的政權為個人聚集了海量的財富。據統計,上海28家主要銀行的總資產,1926年為13.91億元,1931年增長到25.696億元。①根據南京政府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早在1929年于無錫地區一共20個村,囊括1035戶土地實際占有情況展開調查并統計結果可知,地主占比高達5.7%,一共占有無錫地區土地總比的47.3%;另外,富農占比達到5.6%,一共占有無錫地區土地總比的17.7%;中農和貧農,以及雇農占比總戶數為88.7%,所占土地總數的比例只有35%。國內獨裁統治和經濟的雙重壓迫下,農村生產萎縮,經濟凋敝,中農、貧農的生活日益艱難。與此同時,日本帝國主義強烈的入侵給全國民眾帶來了巨大的打擊和壓迫。面對如此生死攸關的大難關頭,由中國共產黨人為核心代表的政黨先后發動了系列武裝革命,如南昌起義,目的是為了反抗當時國民黨政權管制下的社會現狀,以爭取更大的革命革命和勝利,并在之后召開了“八七會議”,糾正了黨內“右”傾錯誤,為中國土地政策的轉變提供了良好的黨內條件。[1]此次會議強調了工農聯合的重要性,并指出組織農民運動的根源在于解決中國封建土地制度。此后,中國共產黨就通過何種方式解決中國土地問題開始了一系列探索。2.國際因素在“八七會議”上,共產國際駐中國代表羅米那茲發表了看法,其認為,黨的過去的路線并不符合現金的實際,以開放的心態接受了黨內成員對于蘇聯顧問、共產國際代表的錯誤批評,并就新的路線方正作出了報告。但是,本次會議也為黨內“左”傾錯誤埋下了伏筆。1927年,《中國現狀與黨的任務決議案》決議通過,此議案不僅在大力號召所有的革命力量都應當在堅持共產黨的偉大領導之下,并且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帝國主義,堅決推翻一切國民黨所從事的反動統治活動;嚴厲沒收一切地主階級所擁有的土地,將其歸根于農民進行耕種;同時,還組織了大范圍的工農革命,更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大量的游擊戰爭;此外,此次會議還將中國革命定性為是“無間斷的革命”,認為“當下的革命斗爭,在未來的發展趨勢必然是能夠超越一切民權主義形式的影響范圍,從而獲得更大的進展和影響力”。在國際共產主義的領導下,“左”傾蔓延,導致黨內怠于分析各地武裝起義失敗的原因和探索在中國如何進行武裝革命的經驗,片面的指責各地起義領導人“違背中央政策”和不徹底的革命。共產國際的代表脫離實際,并未結合中國實際國情,但此次失敗,使得中國共產黨人得以正確分析中國革命的性質和形勢,指出了爭取群眾和聯系群眾的必要性,為我國探索土地革命的方式提供了寶貴經驗。

(二)以法制進行土地革命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可行性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綱領》得以正式通過。其中,第三條確切地提出了關于“采取一切力量消滅所有資本家擁有的私有制財產,沒收其擁有的土地以及生產機器,同時還包含了廠房以及其他不同形式的半成品等眾多生產資料,將其歸咎于社會共有”。此外,1922年7月,中國共產黨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指出:“對中國來說,3萬萬農民一定是未來革命運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加上近年來天災流行,國內也發生了多場戰爭,再加上受到來自土匪的極大擾亂,以及海外軍閥采取的各種額外征稅政策及對國內民眾嚴重的剝削行為,國內民眾難以承受外國商品的高昂價格,因此要面臨極大的生活壓力,農民生活壓力持續增高等諸多內外影響原因,導致農民日趨變得窮困且痛苦。”“然而,假如全國的貧苦農民都能夠與工人階級一起聯合起來共同作用,發起一場巨大的革命,相信一定可以保障中國革命實現巨大成功。”《土地問題議案》明確指出“實現土地國有,堅決取消一切形式的土地私有制的存在”。上述政策反映了中國共產黨早期解決土地問題的基本思路,即以消滅地主階級,團結農民為主要指導思想,并通過正式文本予以明確,其為后期土地法令的創設提供了借鑒思路。2.必要性中國國民黨代表買辦階級和大地主階級等資產階級的利益,再加上國內所有的資產階級主要的組成成分都是和土地問題存在極大聯系的。另外,所有和土地存在血緣關系的階級都屬于地主,因此想要組織農民一起反抗地主顯然是不切實際的想法。而在土地革命時期,中國農民雖然是十分松散的,占到所有人口的占比達到80%。假如可以得到所有中農、貧農等農民群眾的支持,就能在人口支持數量上取得優勢地位。而獲得農民支持的關鍵就在于解決土地問題。歷史和現實證明,中國國民黨不能也不會肩負起解決土地革命的重任。在秋收起義后,中國共產黨人從起義失敗的教訓中認識到,爭取獲得更多農民的支持,這必然是實現新民主主義革命最大的勝利。所以,在此之后,以同志為首的共產黨人確定了要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

二、土地革命時期的法制建設

土地革命時期的法制建設具有鮮明的歷史特征,緊密圍繞著新民主主義革命任務進行。

(一)國際共產主義領導下的法制建設

土地革命發展又被稱之為是革命根據地法制建設的開端。在當時,中國革命黨人創建了第一個國家政體——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在蘇維埃共和國建立后,在借鑒蘇聯法的基礎上,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形成了系統性和規模性的中央蘇區法制體系,其主要立法如下:可以看出,在土地革命時期,我國已經形成了基本的法律體系,內容均體現了革命的主要任務,即解決農民的現實需要,保護和實現工農民民主專政。但是,由于受到共產國際代表和左傾錯誤路線的影響,一些法律出現了脫離實際的情況。而中國共產黨人在認識到左傾錯誤后,其在同志的領導下,并且提出了關于如何解決農民土地方面的問題,并通過相關的土地法令將其確立下來,并形成了早期土地立法理論。

(二)我國土地革命時期的土地法令建設

符合革命進程的土地政策可以助推革命走向勝利,反之則亦然。隨著紅色區域的開辟和中共蘇維埃共和國的建立,各地相繼通過了等具有代表性的土地法律。土地政策從土地收歸中共蘇維埃共和國國有至土地私有制;土地政策從取消封建式的剝削至明確私有土地的范圍;從粗狂式原則立法至明確可行的細節立法等等,反映出中國共產黨人不斷探索符合革命進程的土地政策,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也昭示了中國共產黨人在探索道路是成功的。

(三)土地革命對社會變革的影響

1.政治方面土地政策和法律奠定了中國革命黨人從實際出發解決農民問題的基礎。此外,在土地革命發展時期,一直也是國民黨和共產黨兩個政黨正處于激烈對峙的重要發展時期。國民黨也就土地問題了相關土地法令,1930年6月的《土地法》是其典型代表。從該法令的內容可以看出,其摒棄了孫中山“平均地權”的思想,從買辦階級和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出發,一邊在向農民群眾開“空頭支票”,規定土地國有;一邊在行動上不斷加大剝削勞苦大眾。[2]據廣東省統計,從1929年至1934年,租額普遍增加了20%。中國革命黨人立足實踐,結合我國農村實際情況,以中農和貧農的實際期望為目標,充分落實好農民的土地所有權問題,并且把廣大民眾充分地解放出來,大大解放了農民的生產力,因此獲得了眾多農民的大力支持和信任。2.歷史方面新民主主義革命中以為代表的土地立法思想理論,發展了馬列主義土地法理論。以同志為代表的土地立法思想理論,不僅是工人階級的代表,也是農民階層意志的體現,該思想一直被不斷發展和完善,是我國農村的指導思想。在以同志為代表的土地立法思想理論的指導下,土地革命成功地將土地從封建地主階級合法轉移到中農、貧農等廣大農民群眾手中,使得農民可以從半封建半地主階級中獲得自由,為新中國后農村土地所有制的創設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三、中國土地革命時期法制探索的啟示

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回顧過去100年的黨發展征程,從中汲取黨的先進建設經驗,對我國建設法治國家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緊密聯系實際,實事求是

在中國共產黨創立和建設的過程中,外部列強環繞,內部積貧積弱,如何在嚴峻的形勢中探索出屬于中國的獨創性道路就變得迫在眉睫。共產國際在列寧的領導下,領導全世界范圍內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功,在全國范圍內,大力開展先鋒革命,并因此創建了無產階級政權。但是,從創建土地革命法制至今的發展歷程能夠看出,中國共產黨人針對共產主義還有共產國際的領導并非盲目順從,而是結合圍繞破除封建,解放農村生產力這個中心而進行。走群眾路線,重實地調查,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不盲從,這一直是共產黨能夠引領全國民眾實現新民主主義革命最為重要的思想基礎和動力來源。此外,在中央實施依法治國具體工作會議上,國家主席再一次強調應當采取全面依法治國的措施,要確切把握當下新的發展機會,同時貫徹全新的社會發展理念、積極構建全新的社會發展格局,結合當下實際出發,充分圍繞如何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以及實現法治化國家建設目標,堅持共產黨的偉大領導,捍衛人民的基本權力以及地位,堅持依法治國,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具體問題,找到相應的依據和支撐,堅持走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化發展道路。[3]“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向第二個百年目標邁進的第一個五年,充分認識到社會環境發生的變化,深入判斷和分析目前我國在發展進程中遇到的機遇以及挑戰,做到順勢而為,避開劣勢,充分發揮出優勢,發現機遇并實現更好發展。

(二)堅持黨的領導不動搖

在土地革命的關鍵節點,黨對法制建設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如前所述的,中共蘇維埃共和國及相關土地法令均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反思“左”傾錯誤思想的教訓和武裝革命斗爭失敗的經驗,以消滅地主階級和封建壓迫為目標,并在廣大農民群眾的支持下創建和設立的。縱觀土地革命法制建設過程,實踐證明,共產黨的指引路線以及方針政策是否充分符合革命的、時代的要求是決定革命法制建設成功與否的關鍵。值得注意的是,在土地革命時期歷史的特殊性,政策與法律的界限模糊,甚至出現了黨的政策與法律混同的現象。但是,在后期的法制建中,黨為革命法制建設明確了方向和目標,并以黨內法規的形式嚴格限制黨員干部的權利和義務,防止黨內人員違法規定干預司法的活動。如今,我們已經從“法制”走向了“法治”,在當今以美國為代表的國際資本主義強國大肆宣揚“中國威脅論”的形勢下,充分應用法治思維以及法治手段進一步提高共產黨的法治執政能力,充分堅持以科學以及民主的方式完善黨內法規建設,優化黨的領導水平的法治化,深度貫徹并且落實共產黨領導的立法要求、切實保證執法需要、支持司法權力、帶領全國民眾遵紀守法等各個環節,進一步強化黨的領導的權威性。

(三)堅定探索適合國情的法治道路

人類社會的歷史表明,法治是最為穩定和有序的治理方式。“法令行則國治,法令弛則國亂”不僅體現在土地革命時期,還貫穿于新中國建立的始終。走什么樣的道路才是正確的道路?才能夠激發社會活力,保障人民長治久安的生活呢?“左”傾錯誤教訓、國民黨反動派的失敗和中國共產黨人的成功、十年等鮮明的證實了適合我國國情的法治道路才是我國應該走的。我們應該認識到,脫離本國實際照搬照抄其他國家的法治模式和法律法規,不僅不能帶來制度上的效能提升,還會造成反向的消極作用,造成社會的后退。法治思想可以用“十一個堅持”充分且系統地闡述了關于在新時展境況下如何充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實現依法治國的戰略部署以及重要思想,并且充分強調了應當始終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在此基礎上,各地黨組織及政府應加強與人民群眾的聯系,要緊密聯系群眾,應當充分發揮出我黨的主觀能動性,堅持用法治手段治理國家,培養綜合素質較高的管理團隊,實施教育整頓,從思想上提高站位,樹立正確的政治導向;提高政府效能,真正服務于民。

參考文獻:

[1]道格拉斯·諾斯著.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M].劉守英,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馬扎亞爾著.中國經濟大綱[M].徐公達,譯.新生命書局,1933.

[3]孫光妍.哈爾濱解放區法制化建設進程中蘇聯法的“中國化”實踐[J].求是學刊,2014,41(05):107-115+7.

作者:馬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