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低碳生態示范市規劃建設論文

時間:2022-08-08 09:14:11

導語:深圳低碳生態示范市規劃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深圳低碳生態示范市規劃建設論文

1引言

從城市自身角度看,在經濟全球化與區域一體化日益深化的發展環境下,深圳市持續發展與資源環境遭遇瓶頸約束的矛盾變得更加尖銳,迫切需要以低碳生態的理念,推動城市發展模式的轉變,實現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低碳生態示范市的規劃和建設,既是引領城市轉型的一種探索,也與城市發展規律高度契合。

2國內外低碳生態理論研究和實踐

低碳發展的理念起源于歐美。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在2009年“共建低碳都市”國際研討會上首次明確提出了“低碳生態城市”的概念①。實際上,低碳生態城市脫胎于生態城市與低碳城市,目前在理論基礎上融合了一系列的城市生態學理論,涵蓋復合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生態足跡、生態城市、低碳經濟理論等多種理論。學者對低碳城市的概念和內涵的界定也不盡相同,但核心思想基本一致,即以促進城市和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為最終目的。低碳生態城市是一個復合概念,也可認為是“低碳型生態城市”的簡稱,是生態城市實現過程中的初級階段,是以“減少碳排放”為主要切入點的生態城市類型。低碳生態城市的概念可認為是將低碳目標與生態理念相融合。實現“人—城市—自然環境”和諧共生的復合人居系統。目前,國內外一些城市和地區也根據自己的特點進行了許多實踐和探索,如德國的弗萊堡、英國貝丁頓零能耗社區、中國的天津生態城、唐山曹妃甸國際生態城、無錫太湖新城等,這些研究和實踐都給了深圳規劃和建設低碳生態示范市許多啟示。

3深圳低碳生態示范市建設背景和規劃歷程

3.1轉型發展背景

經過30年的快速發展,深圳已由改革開放前人口不足30萬的小漁村,成長為人口過千萬、城市功能日趨綜合、全國經濟實力最強的現代化大都市之一。雖然深圳在特區建立之初就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但有限的水資源、空間資源和能源與環境容量仍然出現了“難以為繼”的局面。在全球化與區域一體化日益深化的發展環境下,深圳市持續發展與資源環境遭遇瓶頸約束的矛盾變得更加尖銳。在這樣的戰略轉型背景下,深圳作為國家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有責任有義務繼續承擔起先行先試的使命,以自身實踐為我國低碳生態城市建設摸索經驗,探尋出一條可供參照的有效路徑。以低碳生態的理念,推動城市發展模式的轉變,實現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成為深圳的必然選擇。

3.2政策和規劃歷程

《框架協議》,明確將深圳市列為國家低碳生態示范市,重點探索在城市發展轉型和南方氣候條件下的低碳生態城市規劃建設模式,將深圳市逐步建設成為全國發展低碳生態城市的典范。深圳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委員會組織開展并于2011年1月印發了《深圳市建設國家低碳生態示范市行動綱要(2010-2020)》和《深圳市建設國家低碳生態示范市工作方案(2010-2012)》,提出了積極引導城市緊湊發展、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打造綠色交通體系、大力推廣綠色建筑、切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全面提升資源利用水平、開展試點示范工程、提高科技支撐能力和加強政策機制保障等九個方面的工作任務,并將責任分解落實到各部門。此外,深圳就建設國家低碳生態示范市做了大量而扎實的工作,簽訂了部市合作框架協議,建立部市領導聯席會議制度和合作協調推進制度兩大合作機制;了《深圳創建國家低碳生態示范市白皮書》(2010-2011)以及《一座年輕城市的綠色實踐與探索:深圳市低碳生態城市案例選編》,對地區建設和示范項目情況進行整理,以通過項目成效和經驗總結起到示范帶動作用。在政策和規劃方面,編制了多項與低碳生態城市建設相關的規劃、方案與規范,內容涵蓋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土地資源集約節約利用、綠色交通與市政建設、綠色建筑與施工、循環經濟等低碳生態城市建設的各個主要領域,如《深圳低碳生態市建設規劃(2010-2020)》、《深圳市低碳住宅小區試點規劃研究及實施方案》、《深圳市低碳生態城市指標體系研究》、《深圳市低碳生態示范市建設評級指引》等。各級政府也將低碳生態規劃和建設作為工作重點,編制了《坪山新區低碳生態實施規劃》、《南山商業文化中心區低碳生態試點規劃及實施方案》、《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生態低碳規劃研究》、《后海中心區低碳生態試點規劃及實施方案》等等。低碳生態城市建設是一項涉及面廣、建設周期長的系統工程,通過政策頒布和規劃編制,在各級政府部門內部統一了思想和認識,提高了相關工作的系統性和協調性;另一方面,通過全方位的部署,就促進低碳生態城市規劃、建設、管理、評估全過程長效機制的建立進行了積極的探索與實踐。

4深圳低碳生態示范市建設實踐

4.1城市總體層面

深圳的城市建設從開始就基本遵循城市規劃的理念,早在1986年編制的特區總體規劃,在綜合分析了城市自然地理特征基礎上,就前瞻性地確立了組團式的空間結構,并在此之后得到沿用和發展。2005年,深圳在國內第一次提出了基本生態控制線的概念,并用立法的手段明確了深圳城市建設的生態底線,控制保護范圍近深圳市域總面積的50%,對保證城市生態安全、防止城市建設的無序蔓延具有重要作用,也為城市的持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態基礎(參見圖1、圖2)。在產業發展方面,實現了由最初的勞動密集型工業向高新技術產業、四大支柱產業再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提升和轉變,產業空間結構由產業集聚走向產城融合??傊?,在城市總體層面主要著重于城市結構的優化和系統的完善,加強了城市人居環境的整體提升。

4.2重點地區層面

4.2.1國家級低碳試點地區:光明新區和坪山地區

在重點地區建設方面,作為國家住建部與深圳市政府簽訂的《關于共建國家低碳生態示范市合作框架協議》中確定的兩個試點地區即光明和坪山新區,按照規劃統籌、集成推進的思路,從規劃研究、產業升級、節能減排、綠色建筑、綠色交通、污染治理等全面推進新區的低碳生態城市建設(參見圖3、圖4)。光明新區在全市范圍內最早和較早提出了低碳生態發展的理念,以綠色低碳理論及政策指導規范新區建設,以綠色建筑示范項目引導帶動新區低碳建設、統籌推進綠色市政配套及生態綠地系統建設。坪山新區則注重從重“量”的粗放擴張式發展向以重“質”的低碳可持續發展的轉變,推廣節能綠色建筑,加大城市環境的節能改造,強化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產業升級轉型。

4.2.2深圳國際低碳城:坪地

位于龍崗區坪地街道的深圳國際低碳城的規劃建設,通過與歐盟(荷蘭)的國際合作,實施產城融合戰略,從規劃設計、建筑、交通、能源、公共意識和行為五個方面推進低碳建設,將其打造成國家級低碳發展的試驗區、應對氣候變化的先行區、國家級低碳產業的示范區和國際低碳合作的引領區,成為中國低碳發展的戰略高地。2012年8月21日,占地97公頃(其中發展備用地約33公頃,改造廠房面積約22萬平方米)的核心啟動區內的6個項目和周邊11個建設項目集中啟動,并制定了《深圳國際低碳城綠色建筑與低碳建設管理辦法(試行)》,推動綠色建筑的城區化發展。

4.2.3低碳生態建設試點:南山中心區、前海合作區和后海中心區

南山商業文化中心區位于深圳南山區,是高密度建成區的低碳生態試點。該片區面積約1平方公里,現狀基本為建成區,具有商業中心區土地價值高、人流量大、公共建筑多、購物餐飲業發達、空間環境品質要求高等發展特征,但從低碳生態的要求來看,也存在步行遮陽和環境綠量不足、公交出行比例較低、自行車系統不完善、缺少標志性綠色建筑、可再生資源利用不足等問題。針對上述問題,低碳規劃和實施從城市空間布局、綠色建筑設計、交通和市政體系等方面提出了16項改善對策以及51項行動方案。目前,該片區低碳生態規劃建設已基本完成并取得良好成效,并于2011年榮獲“部市共建國家低碳生態示范市示范項目”稱號。前海合作區和后海中心區則是城市新建地區低碳生態建設的試點。前海在建設之初就前瞻性地編制了《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生態低碳規劃研究》,以綠色低碳理念為引導,根據“生命周期”理論,結合前海地區開發建設的實際過程和需要經歷的發展階段,著重從土地集約利用、能源高效利用、資源可持續利用、綠色交通、生態物理環境等五個方面,提出了具體的低碳生態規劃方案,建立了具有可實施性的規劃指標體系,為前海地區低碳生態建設的先行先試提供充分的規劃指引。后海中心區則通過低碳規劃對城市設計、法定圖則和控制性詳細規劃進行評估優化,通過交通減碳、建筑減碳、綠化固碳和綜合減碳,并將可操作實施的指標落實到發展單元和地塊,保障減碳績效和實施管理。

4.3示范項目層面

示范項目建設全面開花,在以下多個方面進行了大量有益的嘗試。

4.3.1土地集約節約利用

在土地與建筑功能混合、用地規劃管理、城市更新改造等方面開展了大量探索和實踐,有效地促進了土地資源的循環利用和用地效益的提升。比如后海中心區整體城市設計和單元開發,蔡屋圍通過城市更新改造,深圳大學西麗校區和南方科技大學校園探索“雙線管理模式”,光明和上步變電站試點探索節地供電模式等等。

4.3.2綠色建筑

通過開展建筑節能、綠色建筑、可再生能源應用、建筑廢棄物減排與利用、綠色產業探索和實踐,打造綠色建筑之都。南海意庫、建科大樓、萬科中心、體育新城安置區、龍悅居三期、蛇口網谷、南方科技大學綠色生態校園等部分已經建成并投入使用。

4.3.3綠色交通

致力于通過優化交通出行結構,實施公交主導的發展模式,大力開展慢行交通系統和綠色道路規劃建設,推動低碳和減碳出行。羅湖火車站改造力推公交導向模式,鹽田濱海棧道引領地區慢行系統建設,光明新區綠色道路建成通車,南山高效能船舶岸電系統啟用,福田安托山地區改善優化公共空間和慢行系統環境。

4.3.4低沖擊開發(LowImpactDevelopment,LID)

實踐過程中,不僅針對路面滲透、徑流蓄存、植被過濾、生物滯留等單項技術進行探索,還將這些技術集成整合用于城市建設項目中。濱臨西麗水庫的深圳市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東部華僑城生態旅游示范區、藏身地下的布吉污水處理廠、提高環保標準的老虎坑垃圾焚燒發電廠擴建、光明新城公園低沖擊開發試點和門戶區市政道路、聚合生態保護與修復的污水處理工程聚龍山濕地生態園逐步落成或正在推進之中。

4.3.5可再生能源應用

作為國家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城市,實施了《深圳市開展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城市示范實施太陽能屋頂計劃工作方案》,明確了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的發展計劃、資金措施、建設模式、扶持政策、保障和監管等措施,全面推廣太陽能在建筑中的應用。光大環保杜邦太陽能光伏發電工程———光明“金太陽”示范工程、國內首個兆瓦級電池儲能電站———龍崗寶龍片區電站、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等逐步落實。

4.3.6固體廢棄物循環利用

通過大力發展垃圾焚燒發電、推進填埋氣體、餐廚垃圾和建筑垃圾綜合利用,深圳市固體廢棄物資源化率得到大幅提升。下坪固體廢棄物填埋場、塘朗山建筑垃圾綜合利用廠等開展規劃建設。

5關于深圳低碳生態示范市的總結和思考

5.1建設成就與不足

深圳市經過幾年的規劃和建設,低碳生態的建設方面總體水平提升明顯,特別是萬元GDP建設用地、能耗、水耗在全國處于領先水平,灰霾天數、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新建項目混合用地比例、熱島效應強度、非常規水利用率等多項指標上,都提前達到目標要求。據統計,2012年,全市GDP達到12950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達1482億元,外貿進出口總額4668億美元;全市用水總量首次出現下降,垃圾發電量超過4.5億度,建筑廢棄物資源化率達到35%,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5.1%,工業固廢處置處理率達到99.2%。與2005年數據對比,在人口和GDP穩步增長的同時,COD和SO2下降趨勢明顯,單位GDP水耗下降56%,單位GDP能耗下降24%,單位GDP用地下降49%(參見圖5~圖9)。通過評估和總結不難發現,目前深圳市低碳生態建設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不足:一是基礎數據支撐性不足,隨著研究的深化、示范工程的建設以及考核監測工作的啟動,對水文、地質、能源、碳排放、生物物種等方面基礎數據的需求日益緊迫;二是由于缺乏相應完善的技術規范和操作管理辦法,造成了在具體建設和技術應用中設計不合理、質量不高、成效不明顯等問題,亟待建立一整套具有系統性、針對性和本土化的技術標準體系;三是對生態恢復與物種保護、水、土壤、大氣等綜合環境治理方面手段相對單一,需要加大資金、政策的投入,特別是需要加強部門間的聯動機制;四是尚缺乏廣泛認可、穩定科學、可長期跟蹤的監測考核體系。存在以上問題和不足的最關鍵原因在于:雖然全市各部門都在按照低碳生態的發展要求推進各項工作,但協同溝通的平臺不健全,在全市層面尚未形成一套高度銜接、系統完善的工作機制。

5.2政策機制方面的不足

就政策實施過程而言,對低碳生態要求的貫徹與落實在現階段規劃國土管理中可依托的平臺主要有以下三個層面:一是作為規劃編制依據的各類技術標準與規范;二是各層次城市規劃;三是對建設項目的行政許可審批。從低碳生態的角度,現有的規劃國土相關政策在上述三個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問題:(1)原有相關技術規范與標準在低碳生態內容上存在不足,后續“補丁式”政策文件未得到及時整合;(2)法定規劃編制與低碳生態規劃“兩層皮”,且缺乏對剛性控制內容的必要規定;(3)行政審批流程與審查內容及許可文件中缺乏低碳生態監管的有效措施;(4)鼓勵性政策有限,且缺乏可操作性。

5.3優化改進建議

建設低碳生態城市任重而道遠,未來需要在多方面強化和深化,包括空間集約優化、能效持續提升、交通出行減碳、綠色建筑促進、資源循環利用、生態文化倡導等多方面,并建立與之相適應的保障和有效實施機制。

5.3.1進一步整合完善相關技術標準與規范

通過《深圳市綠色城市規劃設計導則》、《深圳市綠色住區規劃設計導則》、《深圳市城市設計物理環境優化技術指南》、《深圳市綠色建筑設計導則》、《深圳市低碳住宅小區試點規劃研究及實施方案》等既有規范標準體系的整合,并結合《深圳市城市規劃標準與準則(2013版)》落實低碳生態建設要求。開展《深圳市房屋建筑面積測繪技術規范》的修訂,獎勵具有明顯低碳生態效益的工程設計,有序引導企業更加積極地應用低碳生態技術方法;開展專項研究,并盡快制定關于日照、通風、資源回用設施配建、雨洪利用及低沖擊等核心控制內容的專項技術規范和標準;細化研究交通影響評估的具體技術方法,制定相應的技術標準和操作規程。研究制定適合深圳市的低碳生態技術分類分級標準和技術導則,明確技術要求,推廣成熟技術等等。

5.3.2在各層次規劃編制中同步落實低碳生態要求

在總規和分區規劃層次,應進一步強化對全市規劃各類建筑總量的整體控制,避免出現個別地區就業與居住難以平衡而造成“鐘擺式”交通等問題,減少城市碳排放。法定圖則(控規)層面,增加低碳生態規劃控制性指標與引導性內容,作為低碳生態規劃管理及土地出讓的重要抓手;強化對土地混合利用、開發強度控制、公交與慢行交通發展、資源能源綜合利用、微氣候、生態保護及綠地碳匯等的控制指引。重要地區的城市設計及詳細藍圖層面,通過自然通風、熱島效應、噪聲等模擬,優化三維空間布局,調整建筑間距、建筑高度、建筑朝向、綠化布局、道路走向等。專項規劃層面,在給排水、能源與電力供應、交通等專項規劃中應充分貫徹低碳生態理念;對于重要的專項規劃,可增加低碳生態相關的專章及專題研究。

5.3.3建立和完善低碳生態導向下的行政許可審查制度

探索將低碳生態建設要求直接納入行政許可文件,并盡快開展在行政審批中落實相關低碳生態審查要求的操作辦法和管理規程研究。加強建設項目選址許可、用地出讓、規劃許可、施工圖審查、工程驗收管理等多個環節的低碳建設管控。

5.3.4研究出臺鼓勵性政策,引導支持低碳生態建設

針對適合深圳具有顯著碳減排效應和較高生態效益,并需要一定增量成本的低碳生態技術、方法運用的項目采取一定的獎勵措施。結合相關技術發展成熟度以及獎勵政策可操作性,建議現階段重點考慮對提供公共綠化空間、實施立體綠化、應用建筑產業化部件、采用太陽能光熱光電設備及太陽能光伏一體化應用、增設公共基礎設施、活動外遮陽設備應用、實施地下連通道建設以及綠色建筑的八類建設情形予以建筑面積核增、相應建筑面積折算等面積獎勵等或其他獎勵措施。

5.3.5加強部門間橫向協調與配合

進一步健全完善市建設國家低碳生態示范市聯席會議制度,加強市發展改革委、市規劃國土委、市交通運輸委、市人居環境委、市住建局、市城管局、市水務局、各區政府相關領導的橫向協調和配合,統籌推進國家低碳生態示范市建設,促進部門協調工作機制的形成。

6結語

深圳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和國家創新型城市,為加快城市轉型實現創新發展,在新時期提出了“國家低碳生態示范市”的建設目標,這是國家實現低碳生態發展戰略部署的一個重要步驟,也是深圳轉變城市發展模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切實途徑。本文借此拋磚引玉,希望能為其他城市的建設提供參考、開拓思路,共同促進低碳生態城市建設的蓬勃發展。

作者:查紅軍崔翀工作單位:深圳市規劃國土發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