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斯礦井規劃建設論文

時間:2022-08-08 09:31:08

導語:瓦斯礦井規劃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瓦斯礦井規劃建設論文

1規劃建設“超大型”礦井的可行性探討

1.1建設和管理“超大型”礦井已有成功先例

神華布爾臺煤礦設計生產能力2000萬t/a,是2011年通過驗收,正式投入生產[5]??v觀布爾臺礦井設計、建設、生產歷程,可以說是煤炭行業特大型礦井設計的突破,綜合體現國內外煤礦最先進的裝備、管理水平,具有一定的引領作用。2012年世界上首個“一井兩面年產2000萬t”的井工煤礦———神東補連塔改擴建煤礦又登上了“超大型”礦井舞臺[6]。如果說布爾臺煤礦是設計和建設出來的,那么補連塔煤礦就是管理和生產出來的。可見,我國的煤炭技術進步日新月異,建設和管理“超大型”礦井是完全現實的、成功的。

1.2相似條件的礦區可以規劃建設“超大型”礦井

提到規劃建設“超大型”礦井,目前國內只有新疆、內蒙古等少數礦區具備條件,本文以新疆A礦區和內蒙古B礦區為例,探討規劃建設“超大型”礦井的可行性。

1.2.1新疆A礦區

新疆A礦區二號礦井,設計生產能力3000萬t/a,創目前國內規劃生產能力之最,2010年國家發改委對礦區總體規劃予以批復。在總體規劃階段,根據優良的煤層和開采技術條件,礦區總體規劃確定了生產高度集中化、大型化的原則,經多方案論證,礦區井田劃分采用了大尺寸、大儲量、大面積,其中二號礦井面積155.8km2,地質資源量104.7億t,可采儲量49.6億t,采用1.4的儲量備用系數,建設3000萬t/a的礦井可服務118a,展望將來發展到4000萬t/a,還可以服務88a。礦區總體規劃大膽規劃了“超大型”礦井和千萬噸礦井群,在井田劃分及能力確定方面具有科學性、前瞻性,是值得借鑒和推廣的。針對“超大型”礦井建設規模的限制,規劃礦井采用分期模式,一期生產能力1500萬t/a,滿足安全核準要求;二期根據技術進步和市場條件,生產能力增加至3000萬t/a,并留有4000萬t/a以上的發展空間。由于井田面積較大,設計采用分區開拓方式,礦井開拓方式如圖1所示。分區開拓、分區通風,既確保了開闊的采場布局,又保證了通風安全,對“超大型”礦井分區開拓是成功的應用。為保證礦井煤炭運輸,礦井采用2條主斜井,一期工程建設1條,即主斜井1,裝備一條寬2000mm強力大運量帶式輸送機,主斜井2有機協調,互為備用,既可靠又靈活。輔助運輸采用無軌膠輪車。綜上可看出,該“超大型”礦井從規劃至設計,均具有科學性和前瞻性。若其成功建成生產后,無疑又會使我國煤炭設計和生產水平躍上一個新臺階。

1.2.2內蒙古B礦區

內蒙古B礦區屬尚未開發的整裝煤田,可采煤層12層,屬厚~中厚煤層,低瓦斯,水文地質條件簡單,礦區資源量140億t以上,計算可采儲量約100億t。根據資源與開采條件,經多方案比選,礦區總體規劃建設1500萬t/a礦井4對,500~1000萬t/a礦井3對。應該說,該礦區總體規劃對礦區煤炭資源與開采條件分析透徹,井田劃分及生產能力方案確定合理,地面集中布置工業場地可節省占地、減少壓煤,是創新性的,項目實施后可將礦區建設成為千萬噸級現代化礦井群,該礦區總體規劃是科學和成功的。論文僅利用該礦區條件,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其可行性。

1)資源條件。綜合分析礦區煤層條件,支持礦井產能的主力煤層為厚度大于4m的各煤層。按照煤層等厚線圖分析,煤層厚度大于4m分布區域并不均勻,只是成片狀分布:2-1煤層集中在一、三井田;2-2煤層集中在四、六井田;6-1煤層集中在四、六井田;6-2煤層集中在一、三井田邊界和一井田南部。根據厚度大于4m的煤層分布,若要最大限度發揮設備效能,加大工作面推進長度無疑是首選。若一、三井田合并,四、六井田合并,厚度大于4m的煤層將集中分布于一個礦井,工作面推進長度可大幅度加長。若維持原劃分,兩個井田都難以布置長工作面。

2)生產能力。井田合并后,礦井生產能力會相應變化。一、三井田可合并為2500~3000萬t/a“超大型”礦井,四、六井田可合并為2000~2500萬t/a“超大型”礦井。如果可能的話,還可合并其它井田?!俺笮汀钡V井安全核準可通過借鑒新疆“超大型”礦井建設經驗,目前條件下可采用分期模式,一期規劃能力1500萬t/a,滿足安全核準的限制要求;隨著煤礦科技水平和安全水平的提高,安全核準的界限也會與時俱進,二期時根據生產開采技術條件和安全核準條件進一步論證,如果對安全生產確無大的影響,相信有關監察部門會研究通過二期安全核準的。

3)開拓條件。根據目前總體規劃,一~四號井田面積均在120km2以上,最大二號井田150km2,六號井田90km2,作為單井來說面積較為適宜,可布置平均長度10km左右的雙翼盤區,單翼長度5~6km。兩個礦井合并后,面積成倍增加。相比新疆A礦區二號井的開采條件(單層煤層厚度平均53m,全區穩定可采),由于本區煤層厚度總體偏薄,厚煤層賦存不均,井田面積200km2以上并不算過大。從開拓上,可采用分區開拓、集中出煤的模式,加之本礦區無地溫熱害,適當加大井田尺寸是可行的,如英國塞爾比煤礦,設計生產能力1000萬t/a,井田范圍達到18km×14km,井田面積達到300km2,采用分區開拓,集中出煤。

4)運輸與提升系統。大功率、大運量的帶式輸送機為“超大型”礦井煤炭運輸提供了運輸條件,因此“超大型”礦井的煤炭運輸是沒有問題的。布爾臺煤礦主斜井裝備一條帶寬2200mm帶式輸送機,運量7000t/h;新疆A礦區二號井一號主斜井裝備帶寬2000mm帶式輸送機,運量達到3900t/h,2個主斜井滿足礦井提升能力要求。相比之下,礦井輔助運輸除無軌膠輪車外,尚無其它可靠的運輸設備。無軌膠輪車在一定距離范圍的大中型礦井應用是合適的,在神東礦區也成功應用。但井田尺寸加大后,無軌膠輪車運行的成本明顯提高,環境污染加大,相應引起通風系統、運輸系統的不適應,因此“超大型”礦井(特別是井田尺寸較大)應用無軌膠輪車(特別是柴油動力)值得商榷。對比地面鐵路發展狀況,特別是高鐵技術的迅猛發展和成熟應用,煤礦井下輔助運輸卻始終停留在無軌膠輪車單一的連續運輸方式上,那么,高鐵技術能否走向煤礦,能否走到井下,是可以想象的。能夠運行無軌膠輪車的井下條件,完全可以實現有軌車輛的通行。隨著科技進步,大運量、大爬坡、高速度(其實井下不需要太高速)有軌電動機車一定可以實現從地面直達井下工作面的連續運輸。

5)通風安全?!俺笮汀钡V井一般實行分區開拓,分區通風。分區開拓,可以增加采場,實現多分區出煤,保證礦井生產能力;分區通風,風流線路短、負壓小,有利于解決礦井長距離通風問題,改善工作環境,有利于礦井安全生產。井田尺寸較大、高溫熱害嚴重、高瓦斯及煤與瓦斯突出等情況的礦井,均應采用分區通風方式。應該說,分區通風方式對“超大型”礦井也是合適的,不存在安全上的隱患。

6)市場適應性。兩個大型礦井是否可合并為一個“超大型”礦井,還要看市場因素。當煤炭市場供不應求且未來供應缺口較大時,可分開建設,早出煤早見效;反之,則需要綜合和長遠考慮。我國目前煤炭市場供求失衡,煤炭產能過剩。根據預測,考慮我國大氣污染防治、高耗能產業限制、清潔能源的鼓勵使用等因素,且考慮疆煤東運、在建產能的釋放,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煤炭可能會處于供大于求的狀況。因此,對于業主來說,礦井合并為“超大型”礦井,分期建設,既可規避市場風險,又可保證可持續發展,為未來建設“超大型”礦井留足空間。

1.3國家煤炭政策鼓勵規劃建設“超大型”礦井

以上事例可以看出,我國具備建設和管理1500萬t/a以上的“超大型”瓦斯礦井的能力。由于“超大型”礦井的成功生產,對于我國煤礦設計、施工、機械裝備水平無疑是前所未有的提升,對企業的經濟效益、社會的科技進步也是極大推動,因此應支持和鼓勵有條件的礦區建設安全高效的“超大型”礦井。我國《煤炭工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有序建設大型現代化煤礦,重點建設一批世界一流的千萬噸級礦井群;新建礦井優先建設露天煤礦、特大型礦井和煤電一體化項目??梢?,我國對特大型或“超大型”礦井的建設也是支持的。“超大型”礦井本身與礦井安全并無直接聯系,同樣大型礦井、中型礦井照樣存在安全問題,是安全設施和管理方面的問題。相反,“超大型”礦井由于機械化、自動化水平更高,其安全裝備水平更高?!睹旱V建設項目安全核準基本要求》(AQ1049-2008)于2008年出臺,筆者不知道該規定為何約束到1500萬t/a,但那時超過1500萬t/a的生產礦井是沒有的,只有塔山(1500萬t/a)、布爾臺(2000萬t/a)在建,我國尚無設計、建設和管理生產能力1500萬t/a以上礦井的經驗,出于安全考慮,限制“超大型”礦井通過安全核準是可以理解的。隨著我國多個“超大型”礦井的生產運營,設計、建設、生產經驗逐步豐富,安全管理經驗和水平逐步提高,安全核準的限制界限也一定會與時俱進,進行相應的修訂,為“超大型”礦井規劃和建設放行是大勢所趨。

2結語

“超大型”礦井可以實現生產高度集中化,人員高度高效化,設備高度自動化,經濟效益最大化等,當然也可實現安全無害化,應值得支持。實踐證明,我國規劃、建設、管理“超大型”礦井是成功的。在礦區總體規劃階段,應創造條件,向規劃大井化方向發展。我國有關規程、設計規范、安全規定等,對“超大型”礦井涉及內容較少,應及時總結“超大型”礦井的經驗和教訓,及時更新有關條款,將無條件的“紅線”演變為有條件的“黃線”,有條件放行有安全保障的“超大型”礦井,以在未來煤炭工業發展中發揮引領作用。

作者:郭俊生工作單位:煤炭工業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