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高校教師隊伍的構建

時間:2022-12-13 03:41:01

導語:剖析高校教師隊伍的構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剖析高校教師隊伍的構建

本文作者:王雋工作單位:健雄職業技術學院

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應具備與高等教育相適應的基本理論知識,掌握相應的新知識、新技術和新工藝,以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分析、解決生產實際題的能力區別于普通高等教育,以較寬的知識面和相對較深的基礎理論知識區別于中等職業教育。然而要真正完成高職人才培養這一使命,理論基礎扎實、技術應用能力強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是一項關鍵要素。但是,受高職規模擴張速度快、教師培養制度不健全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專任教師雙師素質普遍不高要培養出大批適應社會經濟建設的優秀人才,沒有一支德才兼備、理實融合的雙師型師資隊伍是無法實現的。雖然經過多年的努力,高職院校的雙師型師資隊伍正在日益壯大,但校內專任教師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尤其是雙師素質上依然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問題。例如,大多數教師實踐工作年限偏低,尤其是青年教師大多從“校門”到“校門”,缺乏專業實踐經驗和必要的專業技能;大多數高職院校由中職升格而來,盡管有些教師有一技之長,但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雙師型教師,有些學校的教師甚至還達不到國家的基本要求。專兼職教師結構不盡合理兼職教師是高職院校師資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對于改善師資結構、提高教學質量、節約教育成本以及加強實踐教學環節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并且可以加強學校教師與行業企業之間的聯系,增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然而,在學校聘請行業企業人員參與教學的過程中,卻遇到了一系列難題。例如,一些高水平的技術人員在企業中承擔著重要職責,業務繁忙;一些實踐經驗豐富的能工巧匠不熟悉教育教學規律,教學效果不佳;專任教師的額定教學工作量較大,首先要解決自己能“吃飽”的問題等。據了解,高職院校專、兼職教師的比例一般為1∶0.22,這顯然不利于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和校企技術合作的開展。

教師引進或培養制度不健全高水平企業技術人才的引進和對職業教育專任教師的培養是提升教師隊伍素質的一項有效措施。然而在人才引進時,卻因政策不優惠、待遇不優厚等問題難以吸引高水平人才投身于職業教育事業中。有些企業技術人員即使被引進,也是作為非教師系列人員,在很多方面受到限制。在雙師素質培養上,由于相關制度的激勵作用不明顯、導向性有偏差,一些教師寧愿在提升學歷上下工夫,也不愿到企業參加實踐鍛煉;對于從企業引進的實踐類教師,缺少系統完善的培訓制度,使他們無法快速適應教學崗位,難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缺少明確和嚴格的教師準入制度在德國,要想成為職業院校的普通文化課教師,必須先修完大學規定的所有科目并通過國家第一次考試取得畢業證書,然后再接受職業教育培訓(或到企業接受專業實踐培訓半年到一年);進入職業院校后,還要在老教師的指導下做兩年實習教師,然后再參加國家組織的第二次考試,考試合格后才能成為正式的教師。也就是說,在德國職業院校做普通文化課教師,除了在大學參加國家第一次考試合格外,還必須工作兩年后再參加國家第二次考試,合格以后方可上崗;而要想成為職業院校的專業理論課教師,則需要通過國家第一次考試后,再有3~5年的企業實踐經歷,還要再經過兩年教育培訓,參加并通過國家第二次考試后方能成為正式教師。擔任職業院校的實踐課教師,必須符合下列條件:具有中等教育畢業證書,有在師傅學校或技術員學校三年以上的學歷,兩年以上的實踐經驗,一年半以上的學校實踐,四條缺一不可。相比之下,我國職業院校教師的準入制度就很不完善,有的學校規定沒有學士學歷不能任教,有的學校規定沒有碩士學歷不能任教,但對于至關重要的“實踐經驗”或者“經歷”卻沒有基本的要求。

1.建立職業教育教師入職資格的制度。由于職業教育對專業教師的雙素質要求,職業教育的專業教師必須在教師法定的學歷基礎上擁有兩個行業的資格證書——教師資格證書和專業技術資格證書,這是作為職業教育專業教師任職的最基本條件。學校可委托行業協會、學會制定專業技術資格標準,并組織開展專業技術培訓與考核評價。2.完善校企合作共同培養師資的制度。首先,要理順政府、行業、企業、學校之間的關系,明確它們各自的權利、義務和責任,建立協調統一的高職教育法規體系。其次,要爭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出臺鼓勵性政策,如稅收優惠、財政補貼、專項基金資助等,提高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師資培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3.健全雙師型隊伍培養制度保障體系。一方面,為校內教師制訂中長期培養計劃,特別是針對教師下企業掛職鍛煉建立具有導向性和激勵性的機制,使參加企業實踐成為教師的自覺行動。另一方面,針對兼職教師建立一套系統完善的培訓體系和聘任制度,由學校承擔兼職教師培養和考核的任務。4.改革教師雙師素質考核評價的制度。要建立公平、公正的教師評價體系,評價形式包括學校評價、行業評價、教學督導評價、學生評價等,評價結果要與專任教師崗位責任掛鉤,與兼職教師課時津貼掛鉤。同時,建立雙師激勵機制,如確實具備“雙師”素質的教師可優先參加高職教育教學指導和教材編審等活動、優先承擔教育教學科研課題的研究、優選推薦攻讀碩博學位等,還可以在職稱評定、競聘上崗等方面給予激勵,形成示范效應,從而不斷激發教師自我培訓、自我提高的積極性。創設服務于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的條件1.搭建產學研結合的雙師隊伍培養平臺。產學研結合是一種利用學校和行業、企業、研究機構不同的教育資源和教育環境,培養校內專任教師和校外兼職教師的一種有效模式。其主要特點是利用學校與產業、科研等單位在師資培養方面的不同優勢,達到提升學校教師專業實踐能力和企業人員教育教學能力的目標,從而實現學校建設教師隊伍、企業增強技術力量的“雙贏”。例如,我院成立的大學科技園,引入的企業為雙師型教師提供了“定崗雙元”培養的重要平臺。2.以貢獻求發展促進企業參與職業教育。互惠互利是校企合作的前提和基礎,高職院校首先要以對企業的貢獻來爭取企業對職業教育的支持,因此要鼓勵專業教師積極提升科技開發與服務能力,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策劃技術革新方案;用學校的高質量培訓幫助企業提高員工素質,用學校培養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幫助企業充實一線人員,提升企業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從而激發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動力,主動為學校教師提供實踐鍛煉項目和場所,提供技術水平較高的兼職教師參與課程開發和教學活動。3.雙師師資隊伍建設從教師個體轉向教師群體。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通常是指教師個體應具備雙師素質,但從群體結構上來規劃會更加合理。高職院校應該支持理論型和實踐型教師同時存在、競相發展,不必強求每個教師個體同時向理論和實踐發展,而是兩種類型各自向前發展,理論型教師專業理論知識更扎實,實踐型教師專業技能更嫻熟,他們可以在教學活動中形成優勢互補的效應,形成教師群體的結構型雙贏。對于定崗雙元人才培養模式下的學生來說,他們可以從學術功底深厚的理論型教師那里學到前沿和系統的基礎理論知識,為以后的實踐和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從技能水平高超的實踐型教師那里學到實用和適用的操作技能,成為能較快適應就業崗位要求的“好用、耐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