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研究
時間:2022-01-11 11:06:54
導語:高校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高校是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環節,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加強大學生心理服務是培養素質全面、心理健康社會主義“四有”新人的重要渠道。從管理機制、服務團隊、課程建設、校園網絡、校園文化5個方面對高校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路徑進行了相關研究。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心理服務;路徑
黨的報告指出:“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高校是人才培養的搖籃,大學生是社會發展、國家強盛的希望。因此,高校是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環節,大學生是加強心理服務的重要群體。伴隨著網絡技術、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社會已進入新媒體時代,高校也正在經受著新媒體的洗禮。新媒體以其海量信息和平等交流方式極大地滿足了大學生求新、求異、求奇的心理需求,拓寬了視野,培養了自由開放的思維觀念、價值理念。同時,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尚未成熟,在多重信息的沖擊下,容易混淆真假,不能明辨是非。而且由于網絡的虛擬性,容易使大學生沉溺網絡世界而不愿面對現實生活,極大地影響了大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尤其是現實生活和虛擬世界造成的壓力使其容易產生抑郁、焦慮心理。高校教育者應緊跟時代步伐,轉變傳統觀念,加強對新媒體條件下大學生心理狀態的關注,制訂合理的應對策略。筆者通過調查分析認為,新媒體時代高校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要從以下5個途徑著手。
1健全管理機制
面對新媒體對大學生心理造成的巨大沖擊,高校管理者要高度重視、轉變觀念、迎接挑戰。首先,樹立新媒體思維。傳統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適應今天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應該充分認識到新媒體的巨大進步性,學會用新媒體辦好新媒體時代的教育。其次,樹立全員育人觀。心理教育不僅僅是心理課堂、心理教師的責任,也是學校的每位教師、每一個部門的責任。再次,應糾正心理健康教育對象是有心理問題或心理障礙學生的觀念。不可否認,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內容必然包括學生心理障礙的排除以及心理危機的干預,對學生心理問題的消除或解決,但其主要出發點在于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努力幫助全體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識,優化個性品質,增強心理調節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1]。當然,高校心理服務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體系,由校領導出任組長,成立專門領導小組,建立心理咨詢機構,配備專職心理服務人員,培育一批心理服務骨干,上至學校、中到各二級學院、最后是各班級都要有專人負責,為學生建立心理檔案,及時發現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做到從觀念、管理、人員、場地到資金都跟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
2培養高素質心理服務團隊
主席在北京大學建校120周年師生座談會上指出:隨著信息化不斷發展,知識獲取方式和傳授方式、教和學關系都發生了革命性變化,這也對教師隊伍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讓教師更好地擔當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論語》中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搞好心理服務,就要培育高素質心理服務團隊,他們應該熟悉現代傳播媒介,擁有對學生的仁愛之心,掌握豐富的心理學知識和技術。因此,高校管理者應該在充分發揮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力量的基礎上,培養一批心理骨干,建立定期培訓制度。一是走出去,選派心理骨干去國內外一流的科研院所學習新知識、新技術,去心理服務建設好的單位參觀學習。二是請進來,請相關專家來校舉辦講座,指導心理服務工作。三是充分利用新媒體的開放性,進行在線課程學習,購買相關資源,使學習時間更為靈活,受益群體更為廣泛。
3創新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在新媒體條件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要與新媒體環境相結合。一是心理課堂的教學要充分結合新媒體交互性、平等性的特點,擺脫傳統的自上而下滿堂灌的教育方式,取而代之的是調動學生自主性,讓學生參與教學,甚至可以通過查閱資料讓學生去講授其中的部分章節,課堂上發揚民主作風,增加互動環節。二是心理課堂授課內容要擺脫枯燥的理論講解,將網絡、微信、微博中流行的語言、觀點、事件提煉出來,讓學生討論,闡明自己的觀點,然后教師結合學生觀點進行點評,糾正錯誤,維護學生心理健康。三是建立班級微信或QQ群,在群里一些積極向上、健康有益的文章,讓學生參與其中,發表觀點,明辨是非,通過學生的發言增加對學生的了解以及學生心理狀態的監督,同時教師通過表達自己的觀點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和引導。四是要把課堂授課和課外指導相結合,把心理健康教育引向課本之外,建立“大課堂觀”。比如可以借助多媒體平臺找社會知名人士、心理專家參與課堂授課,安排學生收看網絡視頻,學習心理知識并通過微信群陳述觀后感。
4加強校園網絡建設
要積極建設校園新媒體,在方式上改變傳統的灌輸、強制教育,建立重在引導、重在服務的模式,在內容上貼近學生、貼近現實、貼近社會,讓學生真正受益。在建設好校園網的同時,重視“大網絡”建設,尤其是校園微信公眾平臺,拓寬心理服務“新空間”。在微信基礎上開發出來的公眾平臺傳播信息更加精準、快捷,互動性強。在學校宣傳部門領導下的微信公眾平臺,信息將更具權威性和導向性,更具引領作用。“使用與滿足”理論把受眾成員看作有著特定“需求”的個人,把他們的媒介接觸活動看作基于特定的需求動機來“使用”媒介,從而使這些需求得到“滿足”的過程[2]。調查顯示,要想擁有用戶的追隨,就要不斷創新內容,適合學生心理需求。在內容上,要結合學校優勢特色,推出個性鮮明的傳播內容,如校慶時可推出學校輝煌歷史、優秀校友的主題,創造昂揚向上的氛圍。在形式上,要打破單一文字的呆板性,取而代之的是文字、動畫、視頻等多種形式結合的推送模式,使學生易于接受,在潤物細無聲中接受心理引導服務。
5構建和諧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是師生在教育實踐過程中形成和創造的具有校園特色的教書育人的校園精神、理念、物質環境、規章制度、行為特征的總和[3]。和諧、愉悅、寬松的校園環境能夠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因此構建和諧校園文化應是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應有之義。校園文化建設當然包括校園新媒體所塑造的文化氛圍,由于新媒體在高校心理服務體系建設中的應用還不成熟,為此需要繼續發掘新媒體的生命力和創造性,構建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為學生心理健康保駕護航。一方面要發揮新媒體在文化建設中的激勵機制,吸引、保護和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在參與中接受教育;另一方面出臺相關政策法規,規范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和行為方式,凈化媒體環境,使學生在如沐春風的文化氛圍里接受熏陶,塑造健康人格。總之,大學生心理健康是成才的基礎,面對新媒體時代的機遇和挑戰,高校建立優質心理服務體系的工作任重而道遠,需要強有力的理論支撐,更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才能走出健康高效的新路子。
參考文獻:
[1]王鳴媛.突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誤區[J].陜西教育:行政版,2007(7):25.
[2]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3]汪立群.淺談心理輔導之于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意義和價值[J].前沿,2013(5):187-189.
作者:孫紅巖 單位:陸軍軍醫大學士官學
- 上一篇:平安高校建設加強網絡詐騙風險防控
- 下一篇:高校食品質量與安全建設探索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