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護學教學建設論文
時間:2022-08-07 11:12:30
導語:植物保護學教學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重視教學素材庫的建設
教師平時應注意教學素材的搜集與積累,而不應課前臨時準備,否則教學材料的深度和廣度不夠,將無法保證高質量的教學。教學素材包括相關的實物照片、電鏡照片、圖片、視頻、動畫、標本、掛圖、教學背景資料、新聞報道、科研論文成果、最新學科前沿信息等。課前備課時,要根據具體情況對積累的教學素材進行篩選和整理,這樣才能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增加教學的信息量,變枯燥為生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譬如,在講解有害生物的形態特征、發生規律時相當抽象,而有效應用多媒體圖片,直接展示昆蟲、植物病原微生物或雜草的標本、動畫等,可使抽象的內容變具體,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2科研、實踐和教學互促共進
科研是教學的助推劑,優秀的教學要求能融入大量的科研前沿發展動態,適時介紹有關植物保護學的小故事和研究經歷,將教學和生產實際相聯系,使教學達到科學性與前瞻性的統一。當然,由于課時有限,課堂中涉及的前沿信息只能簡略介紹,課外可再開展相關的科研講座來詳細的跟蹤植物保護學新熱點與新趨勢等,進一步拉近課堂教學和學科前沿的距離,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視野。另外,可根據任課教師的研究課題開設相關的綜合性大實驗,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理論知識與實驗技術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教師在科研中嚴謹、客觀、實事求是的態度也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生產實踐活動是很多老師容易忽視的,植保新技術的推廣應用、農藥肥料新產品的研發等需要授課教師與時俱進、實時更新教學內容。身體力行從事大量的實踐活動,才能及時把當地農業生產中主要的植物病蟲草害種類及危害、難以解決的關鍵問題等介紹給學生,可有效避免課堂教學與生產相脫節,提高教師將實踐和理論融合的能力。反過來,教學也能極大的促進科研與實踐,教學過程中會迸發出許多新的火花,發現一些值得研究的問題,為科研提供方向。理論需要實踐來檢驗、運用,同時科研、實踐過程中的部分成果又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因此,教學和科研、實踐是緊密相關的,教室、實驗室、田間都是教師工作的場所,在“理論—實踐—理論”的不斷循環中教師才能不斷進步。
3推廣合作式教學模式
合作式教學是指采用教學團隊(分工明確、協調統一)來組織教學,譬如不同種類的病害、昆蟲、雜草等可安排不同的老師講授,多名教師共同承擔一門課程。一方面教師根據學術專長承擔相應的教學任務,利于學生掌握與課程教學各模塊相關的最新學科科研進展,使教學知識更全面、更精深;另一方面學生可以和不同風格的老師(講授方法不同、閱歷不同、認知程度不同、科研方向不同)交流、溝通、對話,學習到多個老師身上的優點。教師不僅要傳業、授道、解惑,而且要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確的價值觀念、卓越的創造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4營造愉快的學習環境
教師自身的形象和個人魅力在教學中極其重要,知識淵博、謙遜、有激情、有親和力、把學生當朋友、對學生亦愛亦尊重的老師更受學生歡迎。老師的激情能很好的感染學生、熏陶學生、駕馭課堂,讓學生與授課教師達到思想上的共舞。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要有嚴謹的治學態度,用心上好每一堂課,用心關愛每一位學生,真正做到為人師表、言傳身教。教師課前可在教室播放一些與課程相關的小視頻、小新聞等,以緩解課堂沉悶的氣氛。課間也非常重要,有些老師一上完課就匆忙離開,和學生零溝通,以至于一門課講完,部分學生還不知道授課教師的名字。課間其實是和學生培養感情的大好時機,走到學生中間,和他們談談心、聊聊天,一方面可以了解學生所思考、所關注的問題;另一方面學生會覺得老師平易近人,使其課堂上認真聽課,并積極活躍的參與其中。課下也可以通過各種手段加強與學生的聯系,包括郵件、電話、網絡等形式。教師在上第一次課時就應將老師的個人聯系方式告訴學生,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可根據學生的意見逐步形成適合課程自身特點的教學體系與教學方法。課程結束時可進行教學情況問卷調查,以便有針對性的改進教學,包括內容安排的合理性、教學重難點、講課方法、課程討論、作業布置、實驗準備與安排、教學效果等情況。
5重視緒論課
講好每節課是教師的職責,而緒論課更需要下更大功夫來備課。成功的緒論課可很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能使學生感到學習內容豐富、有作為、有前途。在教學過程中,可通過給學生展示大量的有害生物危害照片,讓學生認識到進行植物保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用豐富的教學資料及高清晰度的圖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結合教師自身科研、實踐的經歷與體會,根據內容巧妙的分析我國植物保護科技發展歷史與所需要解決的問題,分析我國的特色與優勢,以及與國際前沿的差距等,以激發學生的愛國精神、國際競爭意識,增強學生學好課程和專業的責任感。
6嘗試研究參與式教學
大學授課有3種境界,第一種境界是滿堂灌式教學,即單純的講課,把知識要點、相關內容硬塞給學生,學生不理解只能死記硬背。第二種境界是展示型教學,即通過演示、展示等形式來配合講授。這種模式下,學生能夠理解性的學習,但仍沒有改變“老師站著講、學生坐著聽”的局面。老師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從第一節課講到期末,盡可能的把所知全部告訴學生,學生感覺到老師講的都懂了,課下便不會再去查閱相關資料、深入思考,容易導致思維僵化。給學生留些問題、讓他們有一定的思考空間是很多老師忽視的問題,好的教學重在啟迪,讓學生獲得自學能力和拓展能力。正如哈佛大學女校長福斯特在2008年本科生畢業典禮上演講所說:“教育的最大魅力,不在于給出答案,而在于提出一個讓學生們揮之不去、足夠一輩子去思考的大問題。”第三種境界是參與式教學,某些時候可進行角色互換,讓學生講課、老師點評、課上討論,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這樣學生課下就會查閱相關資料、認真思考、相互討論,自學能力逐步提高,能夠主動去發現問題、并想辦法去解決問題,久而久之學生還能養成自我學習的好習慣。課前可布置與課程內容相關的小專題(譬如植物害源的種類與危害、植物保護的作用與地位、有害生物防治技術概況、化學農藥的利與弊、生物天敵的利用、有害生物防治存在的問題等),讓學生課下查閱資料,每次上課安排1~2位同學做5~10min的專題小報告,老師和學生進行點評、討論后引出新課內容。課上學生上講臺匯報時,語言表達能力、組織協調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都會得到鍛煉。一些任務可分小組安排,這樣還能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大學階段學習知識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以提高他們適應社會的能力。研究參與式教學能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他們認識到自身的價值和潛力,體會到學生才是課堂真正的主體。
7培養學生提問題的意識
提問包括課程講解過程中的提問、課間提問和課下提問。在課堂上根據內容適時提出問題,是實現教學互動、活躍課堂氣氛的良好方法。上課前老師可先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思考,學生在圍繞這些問題討論時又會產生很多相關的想法,這樣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讓學生逐漸養成提問的良好習慣。譬如,在講授有害生物防治方法時,提問有害生物治理對生物生態安全的影響,讓學生在暢所欲言的同時將植保和生活實際相聯系,了解各種防治措施的利與弊,形成綜合防治的意識。同時,問題也是教學效果的最好反饋,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反映的問題來修訂教案。
8應用案例教學法
很多老師教學時注意到了“照本宣科”這個問題,他們認為不能只照著一本教材講課,于是便多看了幾本書,將這些書的內容綜合起來講授,但其實照著一本書念和照著多本書讀的性質是完全一樣的。教一門課分為教什么、怎么教兩部分內容,后者更重要,講完課后學生會應用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案例式教學能很好的實現這一目標。例如,在介紹農作物重要病、蟲、草害時,因各種作物上病蟲草種類很多,不可能面面俱到,結合地區區域特點選取重點案例進行講解,能讓學生掌握要領,理解針對一種病害、蟲害或草害應該如何去了解其發生發展規律及如何結合新技術對其加以控制,并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當學生再遇到未講解的或新發現的病蟲草問題時便知道如何去思考、研究和解決,這樣就大大緩解了“教學內容多、學時少”的矛盾,提高課堂效率,使講授內容既不脫離教材,又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9改進教學手段
現代化教學手段只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手段而不是保證,巧用、會多媒體用才能發揮它的作用。而很多年輕教師存在“多媒體依賴癥”,離了多媒體就不能講課,但完全用多媒體講課很難控制幻燈片的放映速度,導致學生既顧不上聽課又沒記好筆記,影響學生對內容的理解、消化和接受。如果將多媒體教學和傳統教學結合起來,效果將完全不同。多媒體應主要用來給學生展示相關照片、圖片、動畫、前沿知識等內容,變靜為動、變微觀為宏觀、變抽象為真實直觀,畫面設計需注重效果,文字不能過多、簡明概括要義即可,要避免文字堆砌和“書本搬家”。而教學的重、難點知識則可通過板書來呈現。幻燈片和板書相結合、圖文并茂,利于教師更好的掌控課堂、控制速度,而且教學目標更加明確。
10加強實踐教學
實驗課、田間實習課和理論課的講授交叉進行,學生有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后便開展相關的實驗課或田間實習,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使理論在實踐中升華。實踐教學時應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謹的科學素養,讓學生明白并不是所有的實驗都有理想結果,重在分析查找原因,堅決杜絕憑憑空虛構實驗數據。室外實踐教學是植物保護學課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讓學生實地采集或觀察標本,可鞏固課堂理論和實驗的教學效果,現場進行指導分析的效果遠遠大于室內標本的觀察,同時可在實地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譬如,在進行植物病害的癥狀(病狀、病征)觀察實驗教學時,可改變傳統的室內標本(長時間存放后褪綠,霉狀物、粉狀物等病征模糊)觀察教學法,而把學生帶到大自然,讓學生有目的的觀察活體實物標本,可清晰直觀的看到番茄病毒病的花葉變色與葉片畸形、番茄疫病造成的壞死、黃瓜枯萎病的萎蔫(剖開病莖可看到維管束變褐)、黃瓜霜霉病葉片上的霜狀霉層、灰霉病病部的霉狀物、瓜類白粉病葉片上的粉狀物、細菌性病害的菌膿等癥狀,這樣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增強實驗的教學效果。綜合性實習是植保課程的重要環節。可在緒論課時就明確給學生安排任務,要求他們在課程學習期間利用空閑時間到田間識別并采集病蟲標本(可分散進行),在室內進行鑒定,并制作標本上交,期末時每人至少上交15個不同屬或種的標本。這樣學生學以致用,可了解生產中常見病蟲的種類及特點,同時還大大豐富了實驗室標本。
11考核方式應多樣化
一卷定成績、一考定終身的評價體制已遠遠不能滿足人才培養和社會發展的需求,結果重要,過程更重要,因此應讓學生學在平時,輕松考試,而不是考前死記硬背、臨時抱佛腳、考完全部返還老師。一門課程的考核方式分為形成式評價和終結性評價2種,形成式評價包括學生在課堂參與討論程度(10%)、作業情況(10%)、課程學習筆記(10%)、實驗操作能力(實驗課當場打分,當面指出問題、及時反饋)(10%)等形式;終結性評價則有閉卷考試(40%)、課程論文(要求學生針對感興趣或關心的植保問題,查閱文獻完成)(10%)、標本采集與鑒定(10%)等內容。若將學習筆記計入平時成績,部分學生聽課時便會狂抄記筆記而忽略了聽課,因此可將教學幻燈片拷貝給學生(在完整幻燈片的基礎上有意缺失一些關鍵內容,讓學生課后補充完善,避免死背PPT)或者將自編講義、提綱發給學生。同時說明學習筆記可在課下進行記錄和整理,但需手寫(不接受打印件和復印件),這樣一方面可以減少學生上課做筆記的時間、提高聽課效率,另一方面能很好的督促學生課下復習。總之,植物保護學是植物生產類專業的一門理論與實踐緊密聯系的課程,如何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和課堂吸引力仍需任課教師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手段進行不斷的探索和改進。
作者:王靖鄭喜清路慧朱圣杰工作單位:河套學院農學系
- 上一篇:公共機構節能節電工作方案
- 下一篇:幼教音樂教學建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