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傳播類課程思政建設研究
時間:2022-05-12 10:50:34
導語:科學傳播類課程思政建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以課程思政為導向,將思政元素融入科學傳播類課程可進一步發掘課程的思想內涵,更好地發揮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功能。為更好地實現育人目標,要進一步挖掘科學傳播理論中的思政元素,將馬克思主義科學技術論與科學傳播理論教學深度融合,在科學傳播的具體實踐中樹立黨性、人民性、真實性的價值導向。
【關鍵詞】課程思政;科學傳播;馬克思主義科學技術論
近年來,以課程思政為主旨的教學改革通過挖掘其他課程教學中蘊含的思政教育資源,堅持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統一,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的教學內容,進一步彰顯了思政課程的價值引領功能,更好地在課程建設過程中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標。立足新時代,科學傳播課程不僅要使學生通曉科學技術發展的最新趨勢,同時也要側重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當前,科學傳播課程在教學設計上存在與課程思政脫節的情況,在理論教學中對其蘊含的思政元素挖掘不夠充分,在實踐方面也缺乏將課程思政的指導原則貫穿教學過程的具體策略,課程的價值引領功能未得到充分發揮。鑒于此,需要進一步激活科學傳播類課程的思政元素,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導,將馬克思主義科學技術論與科學傳播理論教學有機融合,進一步在科學傳播課程設計中提升課程思政的建設水平。
一在科學傳播理論教學中凸顯馬克思主義科學技術論的價值引領功能
隨著社會對科技的依存度加深,科技成為公眾與媒體關注的焦點??茖W傳播課程教學旨在培養學生以全面、理性的態度來認識科學,形成更加完善的科學素養。要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科學傳播中的“為誰傳播”“傳播什么”等關鍵問題,必須引導學生思考科學傳播的作用機制以及公眾科學理念的形成機制背后的理論基礎,才能更好地探索和優化科學傳播策略。[1]1.引導學生通過馬克思主義科學技術論對科學傳播發展進行反思在科學傳播理論教學中,要讓學生理解理論的形成背景及其解釋力和適用性,進而為探索符合中國國情與不同發展階段的科學傳播有效路徑提供理論支撐。例如,一般認為科學傳播先后經歷科學普及、公眾理解科學和公眾參與科學三個階段。科學普及是科學傳播的早期范式,這種觀點認為,公眾對科學的質疑源于科學素養缺乏,因此要給公眾普及科學知識和科學理念。隨著公眾對科學活動的參與和反思成為科學傳播的重要方式,科學傳播轉向了科學家與公眾雙向互動,也從單純的知識維度轉向了多維度的文化建設,從關注科學事實轉向了關注科學的價值維度,逐漸呈現多元、平等、開放、互動的理念和反思性的特征。對科學與社會的互動關系的把握必須根植于社會發展的具體情境??茖W傳播所承載的有關科技倫理、科學知識社會學、科學文化等維度都需要深深扎根于中國社會改革發展的探索來理解。2.引導學生在馬克思主義科學技術論視域下理解科學傳播途徑科學傳播相關理論是基于科學技術發展模式與社會文化背景構建的,面對不同國情與不同發展階段,科學傳播的目標和內涵不能一概而論。在教學中應結合身邊的案例,讓學生理解科學技術的變革在社會進步中的作用,結合中國的科學傳播現狀來思考如何選取適合的科學傳播策略,進而在工作中扎根中國本土科學傳播的具體實踐,講好中國故事。例如,基于當前中國在應急科普上的實踐,可以讓學生分析不同主體在科學傳播方面進行的實踐探索,深化對科學傳播模式與機制創新的認識。在突發公共事件的情境下,面臨著時間緊、問題新并且缺少研究基礎、存在較大不確定性的情況,科學普及權威可靠、時效性強的優勢脫穎而出。因此選擇哪種具體傳播形式和策略要取決于現實情境的需要,要因地制宜探究符合中國國情與發展實際的科學傳播路徑和策略。[2]
二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引領科學傳播實務課程教學
科學傳播人才承擔著提高公眾科學素養的責任與使命,是公眾理解科學和參與科學活動的領路人??茖W傳播實務課程的設計必須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養成教育為主線,圍繞黨對新聞輿論工作的要求,引導學生將黨性、人民性、真實性的理論原則落實到科技輿情應對的具體實際中,[3]促進專家與公眾之間形成積極的互動模式。1.培育學生以對黨和人民負責的態度站穩科學傳播立場科學技術本身不涉及意識形態,但科學傳播是對科學方法以及科學對社會影響的傳播和詮釋,是社會上對相關科學議題的各種態度、情感、觀點和意見的再次加工和傳遞。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于新聞輿論工作立場、觀點、方法的集中概括,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聞輿論工作最重要、最根本的指導思想。其中,黨性原則是我國新聞輿論工作的根本原則。在科技傳播實務課程中,要以鮮活的實例讓學生明白,科學傳播創作是以對黨和人民負責為前提的“負責任的創新”。新聞工作者的創作必須建立在黨性原則的基礎上,用作品激濁揚清,引導公眾客觀理性認識科學。要通過課程引導學生超越個人或者特定人群的狹隘立場、觀點,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考量,站在歷史發展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對科技熱點背后的深層意義維度進行全面客觀的詮釋。2.加強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教育,引導學生更好地發揮科學傳播的作用科學傳播包含著拉近公眾與科學的距離,回應公眾科技訴求的責任,其“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與新聞觀中“人民性”的核心內涵高度契合。在新媒體時代,科學傳播需要在理解科學的同時更加理解公眾,精準服務于公眾的關注點。科學傳播是科學家與公眾之間的雙向互動,將“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融入科學傳播實務課程的教學中,可進一步激發學生為人民服務的情懷和職業使命感。面對社會日新月異的變化,要通過調查研究把握社會發展的動向,在科學傳播實務課程教學中融入國情教育,指導學生主動參與社會調查,扎根中國大地,培養兼具家國情懷與國際視野的新型科學傳播人才。[4]3.引導學生客觀全面地呈現科學形象,推動提升公民科學素養準確闡釋科學理念應以客觀全面地呈現科學形象為基礎。新聞的真實性要求記者明辨真偽,提高對事件的判斷力,科學新聞要求記者在報道中不能出現知識性的錯誤??萍紓鞑スぷ髡哌€需要挖掘科學的更多方面呈現給公眾,促進全社會形成全面、理性的科學文化氛圍。要培養學生深刻認識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關系,從而更好地服務于公民科學素養提升的工作。在科學傳播實務教學中,不僅要培養學生關注科學上的成功和突破,也要引導學生從歷史的維度辯證地把握和審視當今的科學發展,全面認識科學的價值。[5]
三總結
加強科學傳播類課程思政建設,要從內容和方法上深入發掘思政的切入點。一方面,應將馬克思主義科學技術論的視域融入科學傳播的理論教學,引導學生立足中國實踐的本土案例,以科學傳播發展的規律性認識為基礎辯證地審視科技信息傳播的作用機制以及公眾科學理念的形成機制。另一方面,要將黨和國家對新聞輿論工作的要求貫穿科學傳播人才培養全過程,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以黨性、人民性、真實性的理念挖掘教學中的思政內涵,實現科學素養的培育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
參考文獻
[1]翟杰全.科技公共傳播:知識普及、科學理解、公眾參與[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
[2]ZimanJ.PublicUnderstandingofScience[J].Science,Technology&HumanValues,1991(16)
[3]〔美〕希拉·賈撒諾夫,杰拉爾德·馬克爾,詹姆斯·彼得森等編.科學技術論手冊[M].盛曉明,孟強,胡娟等譯.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
[4]MertonRK.TheSociologyofScience[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73
[5]童兵.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新聞理論的靈魂和核心[J].新聞愛好者,2016(1)
作者:高衍超 李君 黃萍 單位:防災科技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
- 上一篇:移動WEB開發技術在網站建設的應用
- 下一篇:談環境刑法法益問題的認識
精品范文
10科學課學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