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人社區服務建設問題分析
時間:2022-05-24 03:12:58
導語:殘疾人社區服務建設問題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根據數據預測到2022年,我國殘疾人數量會達到10000萬人,殘疾人人口增長幅度較大。社區是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區中,一些殘疾人群體也需要人們的關注。作為社會及社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殘疾人群體享有與其他身體沒有問題的正常居民具有相同的權利。以社會工作方法介入社區殘疾人群體成為社區針對殘疾人群體的重要手段。本文分析了社會工作介入方法對殘疾人社區福利服務的影響、現有方法的缺點和改善策略,以期為相關研究提供借鑒。
關鍵詞:殘疾人;社會工作;社區服務
一、問題的提出
殘疾人群體的相關問題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是大問題,我國目前殘疾人群體人數已經逼近10000萬人。根據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統計,我國大陸殘疾人總數為8296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6.34%。[1]我國殘疾人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和各類殘疾人占殘疾人總人數的比例顯示,殘疾人殘疾種類繁多,殘疾人群體數量龐大,問題也就相對復雜,怎樣來改善殘疾群體的狀況是目前我國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在推進社區體育運動中做出了巨大的努力,社區殘疾人體育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但是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首先是我國的殘疾人服務業發展緩慢無法滿足殘疾人日益增長的康復需求;其次是我國殘疾人服務業的專業化程度不夠完善需要進一步加強。嚴重缺少具有專業資格和有從業經驗的專業人士從事殘疾人康復的服務行業,和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很大;最后,政策難以落實。國家給予的大量政策鼓勵和傾斜政策,由于種種現實原因導致政策很難落實。
二、我國社區殘疾人服務現狀
(一)我國殘疾人社區服務概況
從1978年改革開放開始,我國政府一直立志于推進社區建設特別是社區服務方面,同時社區所主導的功能也逐漸發生變化,社區服務的主要群體從一開始以失業人員為對象逐漸發展為對殘疾人、老人、特殊保護對象等社會貧困階層為主流對象。其終的特殊對象主要包括殘疾人群體。社區對殘疾人提供服務仍然是以政府主導、社區輔助的傳統社區幫扶模式,隨著時展,也逐漸出現新的不同點。社區殘疾人服務機構在政府主導的因素影響下,社區殘疾人服務機構提供社區服務的側重點也發生了轉移。更注重社會力量的支持和家庭的合作,社區服務也在逐步發展。我們的殘疾人文化社區始建于1980年代末,當時我國的改革開放取得了成果,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明顯提高。殘疾人社區服務在這樣的背景下也在逐步發展。我們的殘疾人的工作是在歐美廣泛的經驗基礎上進行的,也是在社區化基礎上進行的,社區工作者要充分利用本社區存在的資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二)殘疾人社區服務中存在的問題
1.基礎硬件設施落后由于殘疾人在社區日常的生活中,其行動都存在著不方便與不適應性。許多殘疾人都需要家人、社區服務者的幫助或輔助器械的支撐才能出行。而我國目前少有小區有針對殘疾人的特殊通道,即使目前我國規范了小區建筑建設當中應合理設計殘疾人專用通道,但是新建的建筑畢竟只是少部分。[2]許多殘疾人認為社區的無障礙設備還存在很大的問題,給殘疾人帶來了很大的不便。出行、圖書閱讀、電影購物等都受到一定的限制。這使得部分的殘疾人居民日常享受公共服務帶來的生活感受度無法與正常居民相一致。2.社區服務普及率及專業度低在現在社會發展階段,許多社區為殘疾人提供服務在質量與效率都是很差的,無法滿足殘疾人的服務需求。像社區居民活動室、文化活動站、社區醫院等這種殘疾人居民和正常居民都可以共用的公用設施建設相對較完善,這體現了市政建筑資源的充分利用,殘疾人服務機構對相應公用資源的利用,補充了殘疾人社區服務的發展。但是對于殘疾人真正需要的專業人士,社區服務站等相關機構中并沒有很多,這使得這些專業服務機構并沒有很完善,工作做起來有心無力,甚至形同虛設。現階段我國殘疾人服務人員隊伍建設尚不完善,其中社區政府管理不嚴,有能力的專業人員少之又少,專業人員不足是現階段殘疾人服務中的突出問題。
三、社會工作在社區服務中的應用
目前來看,我國社區社會工作者的存在數量、對社區工作的參與綜合參考,社會工作者的數量以及專業化水平仍需提升,需要大量專業服務的社會工作者,這是急需解決的問題。很多社會工作專業的人才不能夠學以致用,無法將自己所學習的知識與現實結合起來,如果將社工價值理念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將促進這一問題的解決。
(一)專業價值理念的社區融入
殘疾人社會工作的價值理念主要是“平等、參與、共享”,這說明了殘疾人是擁有與普通人相同的權利與尊嚴,并有權與任何形式的歧視作斗爭。許多社區服務的工作者在社區服務的過程中下意識地給殘疾人貼上“弱者”的標簽,而這一點也是社區的社會工作者總是忽視的問題,這使在社區一線提供社區服務的社會工作者可能會遇到困難,這是正常的。作為一名專業化社區的社會工作者為殘疾人提供社區殘疾人服務,最重要的一點要就是去平等的看待殘疾人,價值中立的觀念,去除“標簽化”。
(二)社區照顧在社區殘疾人服務中的應用
社區服務僅依靠患者或者社區的力量是無法成型的,康復計劃與和后期的社會生活的擬定和實施,要獲取多方面的幫助與支持,首先,以社區為基礎,需要社區的領導和組織工作;其次,要發動廣大的社區居民和社會團體作為重要組成部分和輔助;最后,也需要政府機構的大力支持,當然殘疾人本人的斗志及其家庭的理解幫助也是必不可少的要素。[3]而作為大部分社區的主要構成部分——老年人,也是社會工作者爭取的重點,我們提倡于社區老年人的資源與殘疾人資源進行共享以及相互補充,將社區服務與照顧模式進一步改善。促進社會工作在殘疾人與老年人工作模式的探索,逐步形成新的社會工作方式,促進社區服務逐漸發展。
(三)殘疾人社會工作的開展
社區工作者在社區服務殘疾人的過程中應當利用所學的專業方法合理利用好社會資源,并運用小組工作等方法使社區工作更加多元化,協助個人增加社會功能,有利于殘疾人互利互助,自我能力和自信心提升。但是要注意根據不同的情況采取不同的小組模式或個案工作模式來幫助不同情況的社區殘疾人。
四、社區社會工作專業化
(一)加強殘疾人社區服務重要性的認識
當前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越來越好,殘疾人群體也逐漸開始對目前生活狀態提出不滿。很多專家學者也逐漸意識到這類問題,但是面對著殘疾人群體服務中的重重困難,大多數人的認識并沒有剖析到深層次原因,都是一些只能流于表面化的建議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隨著學術研究的進一步發展,社會逐步認可了社會工作存在的相關價值理論和方法模式對殘疾人服務的重要性以及進步作用,采用社會工作專業理念與本地實際情況相結合,改變傳統中國觀念的居家生活,打破社區殘疾人的傳統觀念,更加互動的方式解決殘疾人的心理與生理問題,樹立平等參與社區活動的新理念,讓殘疾人更好地挖掘自己的潛力,增強自信和自我能力,真正做到助人自助。
(二)社會工作專業方法的運用對社區殘疾人康復的意義
殘疾人社會事業要全面多樣,社會工作者要把握好服務對象的困難,把握社區殘疾人的需求,根據社區殘疾人的情況制定針對性的介入方案。而且社會工作方法的運用可以充分地調動家庭成員、社會、社區等各個方面的資源更好地為社區中的殘疾人居民提供多元化服務。
(三)加快社會工作專業與實踐的結合
雖然當前我國社會社區服務專業化較低,但是并不能因為如此便采取急功近利的方式一門追求快速發展,而沒有注意社區居民的實際感受。應當采用穩扎穩打循序漸進地融入,不斷地摸索探究不斷修正方式方法來保證扎實穩固的長遠發展。同時要在社區服務中觀察社會工作方法的實踐效果,畢竟殘疾人社會工作以及提供社會服務的初衷是為其提供對殘疾人群體更好的服務,社區應當經常召開社區殘疾人代表會議多聽聽殘疾人的聲音,如果殘疾人無法接受目前的服務方式,社區工作者應當多根據殘疾人群體的需求對現有的工作方法進行改進。推進殘疾人本土化日益完善。
(四)加強人才隊伍和志愿者隊伍建設
加強社會工作專業人員的參與對改善社區服務專業人員短缺的狀況至關重要,當然,這也需要社會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殘疾社區或機構可在諸如社會工作等相關專業上與高等學校合作,為社會工作的高校學生提供實習和實踐的機會,真正地做到學以致用。也可以定期請學校的教授偶爾在社區殘疾人服務機構進行講座和答疑,順帶提升原有社區服務人員的專業水平。志愿者組織也是殘疾人社會工作的重要構成部分,我國志愿者隊伍隨著社會經濟水平與社會人員文化素質的逐步提升也規模化的擴大,志愿者隊當然也成為社區服務的一個重要群體。我們要有針對性地對其進行一些基礎的培訓掌握基礎的服務技能和常識即可。當然也可以吸引一些在相關領域專業性的人才進入到志愿者隊伍當中,拓展服務的寬度結合多方面資源更好地為社區殘疾人提供優質的服務。
五、結語
我國社會現階段殘疾人口仍然占有很大一部分比例,社區這種基層更應當重視殘疾人服務的重要性。因此加大殘疾人的服務力度,推進社會工作者與社區的聯動,是構建我國殘疾人社區康養照顧體系的重要一環。其核心是必須要有專業的社會工作者參與進來,在社會工作者與社區共同的努力下建設有針對性的社區殘疾人服務中心。為殘疾人日常生活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包括基礎設施以及社區服務支持、文化與精神服務支持。進一步完善我國社會工作專業化建設,推動社區服務體系發展,為我國殘疾人社區服務做出更大貢獻。[4]
參考文獻:
[1]2011年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殘聯發(2012)6號].
[2]李艷英.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下高校圖書館社區信息服務策略[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3):157-158.
[3]金昱彤,焦若水.殘疾人社區照顧:社會工作視角[J].上海城市管理,2018,27(03):19-23.
[4]秦琴,謝雨,彭皓.社會工作與殘疾人社區服務思考[J].殘疾人研究,2013(01):31-35.
作者:馬永超
- 上一篇:社區信息傳播機制與創新策略
- 下一篇:鄉村社區建設問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