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學校課程體系建設問題思考
時間:2022-02-05 08:35:21
導語:農村學校課程體系建設問題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基礎教育改革,構建適合學生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的三級課程體系,是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新課程倡導的三級課程體系,賦予學校、教師更多自主權利。在今后的一段時期,找準推進學校課程建設的突破口和抓手,全面貫徹落實國家三級課程體系改革精神,將依然是今后一個較為漫長時期是課程改革重要任務之一。
一、校本課程開發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課程開發的意識比較淡薄。目前,在應試教育占據主導的大環境里,許多學校、尤其是所謂的教育質量相對較高的學校,對進行課程改革更是缺乏足夠的勇氣,口頭上課程改革的“利”講的是頭頭是道,行動上裹足不前,放不開手腳,依然沒能形成堅定、明確的辦學理念。也有部分學校校長觀念落后,沒有自己辦學思想,對課程改革意義認識不深,故步自封、抱殘守缺,對校本課程的開發缺乏高層次的定位,校本課程開發的意識比較淡薄。由此導致學校教師校本課程開發一片空白,靜下心來思考,舍得精力財力挖掘,課程改革依然停留在抓考試、抓成績。(二)課程開發缺乏明確的專題和體系。在全面推進課程改革,貫徹落實三級課程體系建設的今天,各校就校本課程建設與開發進行了大膽地嘗試、積極地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縱觀中小學學校課程建設的現狀,問題依然比較突出:一是自主創新開發的課程不多,沒形成特色。很多學校開發的課程,如國學經典誦讀、文明禮儀常識、家鄉風俗風情等,都是在網上下載或隨意搜集的一些資料,并不能與確立的開發理念一脈相承。二是課程開發內容不夠豐富、開發目標不明、課程體系不全、開發質量粗略,與國家學科課程和學科選修內容很難清晰分離,沒有很好的挖掘當地的資源優勢,尤其是缺少主題與體系。(三)缺乏優質的教師和課程資源。課程開發對教師來說是一個新的領域,新的挑戰。雖然課改推進已經涉入深水區,但由于農村地區信息資源、人力財力所限,加之長期應試教育影響,教師校本課程開發意識沒能得到充分調動,教師課程開發能力培訓沒能及時跟進,專業知識不足,課程開發人才短缺現象普遍存在。加之農村學校課程開發資源相對短缺,開發手段較為單一,所開發的課程質量較為粗糙。因此,學校課程開發人才、開發資源和課程質量依然是目前制約課程建設的瓶頸問題長期存在。(四)校本課程嚴重存在“復制”和盲目跟從現象。目前,大興校本課程開發的背景下,很多學校投入到了課程開發隊列,弟子規、三字經、國學誦讀、鍋莊舞、趣味數學等大同小異的課程看得人眼花繚亂,其實質都是網絡下載、“復制”疊加,既沒有學校特色,也不能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需求。個別學校即使開發了一些學校課程,但大多依然是盲目跟從,家鄉地理、家鄉植物、家鄉動物等課程屢見不鮮,缺少自己的特色,沒有很好地與自己學校的特色結合起來,也沒有準確定位或統籌。
二、校本課程開發的幾點思考
(一)重視課程多元評價體系的建立課程評價機制的建立健全,既是導向機制,也是保障機制。課程實施必須要依靠課程評價機制才能有效促進課程的真正落地。一方面,課程評價要選擇好評價的角度,它是保證課程實施朝著既定目標有效實施的前提,是落實課程目標的前提;另一方面,課程評價要充分調動社會、家庭、學校多方參與,形成學校、教師、學生、家長、社區等多要素參與的多元評價。要將校本課程評價結果納入到學校整體考核評價體系之中,適當增加考核權重,調動廣大師生的參與積極性,才會逐漸形成良好的校本課程開發氛圍。(二)健全組織領導學校課程建設涉及行政部門、學校、師生、社區諸多要素。作為行政部門,就要發揮組織引導作用,建立健全組織機構,要在政策上傾斜,制定相關措施和政策措施加以引導。學校應立足校情,從學生需求出發,研制實施方案,完善考核評價,將學校課程納入到常規管理之中??h級、校級科研機構要組建校本課程研究工作室,聘請專業人士領銜,建立研發隊伍,指導、引領學校課程開發實施。要邀請教授、專家走進校園,指導工作,將教師選送出去,加強教師培訓,提高教師課程開發能力。根據實際情況,開發出有一定價值的課程并推廣實施。(三)明確校本課程開發的思路和發展方向。落實好三級課程體系,教育行政部門要明確思路,堅持在領導小組的統一領導下,以點帶面,培植增長點逐漸鋪開。制定時間表規范推進。依托多元文化、地域優勢編寫校本課程。鼓勵學校結合實際情況和校情民情,挖掘多種項目、多種形式的校本課程,并成為學校特色。要本著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推進學校特色發展,鼓勵學生個性發展高度,以學生需求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來認真對待學校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四)課程開發與學科教學相輔相成在校本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學科拓展類課程占有重要地位,他既可以滿足學生個性化成長的需求,又可以有效促進學科教學,拓展學科知識面。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課程時要充分理解學科課程與校本課程的聯系,既不相悖,又不重復,要來源于學科課程,又有別于學科課程,成為學科課程有益的補充。(五)學習借鑒典型經驗。堅持“走出去,引進來”的思路,行政部門要定期組織教師到外省市學習經驗,提高校長、教師對校本課程的認可度;要組織評選優秀課程和榜樣教師,樹立先進,發揮其引領、示范、帶動作用,定期不定期召開校本課程開發現場觀摩會、成果展示會、經驗交流會,學習借鑒,取長補短,以基地建設為抓手建立,采取榜樣引領、以點代面的方式有序逐步推開。
總之,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是一個勇于創新、不斷實踐、探索完善的過程。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校本課程研究一定會隨著教師專業發展、學校文化創建和教育體制改革、學生個性成長的時展而不斷完善成熟。
參考文獻:
[1]姜平.《學校課程開發》[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2006,4.
[2]肖增英著.《長治市城區基礎教育校本課程開設情況的調研報告》[R].
作者:馬如海 單位: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新營學區
- 上一篇:農村市場體系建設經驗與啟示
- 下一篇:免疫規劃服務體系建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