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教育學風建設論文

時間:2022-04-09 02:42:08

導語:干部教育學風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干部教育學風建設論文

一、加強學風建設的必要性

學風建設是干部教育培訓工作的重點,只有嚴肅學風,才能確保干部教育培訓不跑調、不走樣、不變味。加強學風建設是在干部教育培訓工作貫徹落實“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原則的有力抓手,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一)加強學風建設是加強黨的建設的必然要求

黨員干部的學風體現著黨的作風。在干部教育培訓工作中加強學風建設,是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制度建設的根本要求,也是黨的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的應有之義。在2013年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習強調:“黨要管黨,首先是管好干部,從嚴治黨,關鍵是要從嚴治吏。要把從嚴管理干部落實到干部隊伍建設全過程,堅持從嚴教育、從嚴管理、從嚴監督。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黨面臨的形勢越復雜、肩負的任務越艱巨,就越要加強紀律建設。要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狠抓作風紀律建設。”領導干部的學風事關黨的形象。形象資源是重要的政治資源,政黨形象成為政黨競爭力的重要組成,中國共產黨的形象建設也成為黨的建設的實踐探索和理論課題。網絡媒介多次曝光黨員領導干部參學參訓期間行為不當、部分干部培訓機構場館奢華裝修,導致了一種片面的社會認知將干部教育培訓視同公費旅游休閑,將黨校(學院)視同交友平臺。這種現象極大地損害了中國共產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所以,要通過肅清學習風氣,重塑學員形象、黨員形象。

(二)加強學風建設是梳正社會風氣的應有之義

黨風,即是“政黨的作風,是黨性的外在表現”。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領導者,黨的作風是社會風氣的風向標。正所謂“打鐵還需自身硬”,為了促進社會風氣進步,必須首先搞好黨風,特別是要求黨的各級領導同志以身作則。黨是整個社會的表率,黨的各級領導同志又是全黨的表率。黨風端正是實現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前提,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環境,需要教化民風;欲化民風,須導社風;欲導社風,必肅政風;欲肅政風,先嚴黨風。干部教育培訓是正式的組織活動,學風直接體現黨的組織紀律和執行能力,直接影響人民群眾對黨的組織行為和黨的性質的認知,直接影響人民群眾對社會主流意識的信任度和接受度。所以,嚴肅學風是端正社風、教化民風的應有之義。

(三)加強學風建設是干部自身成長的內在需求

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性的因素。黨的干部是黨的事業發展的骨干力量,強大的干部隊伍是黨的建設事業取得勝利的人力資本。黨員干部要成長為符合事業要求、滿足組織期望的骨干力量,就要不斷加強宗旨意識培養、理想信念教育、能力素質提升、作風紀律淬煉。對于學員而言,參學參訓是成長進步的寶貴機會,是組織的關懷與信任,自當重視與珍惜。絕大部分學員在參學參訓期間希望能夠潛心學習,不為俗務所擾。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同等智力水平上,學習效果主要由學習態度、動機、毅力等主觀因素決定。加強學風建設有利于打造純凈的學習環境,營造尚學尚教的學習氛圍,有利于學員實現從領導干部到普通學員的身份角色轉變、從決策指揮到聽教受訓的工作性質轉變、從分身乏術到心無旁騖的生活狀態轉變,從而端正學習態度,提升學習效果。

(四)加強學風建設是院校管理工作的有機組成

學員是黨校(學院)的教育對象、管理對象,學員管理工作是黨校(學院)管理工作的有機組成,是評價各項管理工作得失的重要標準。黨校(學院)是“干部黨性黨風黨紀教育和能力培訓的重要陣地,要堅持從嚴治院、從嚴治教、從嚴治學,大力弘揚清正、務實、儉樸之風”。治院、治教、治學,涵蓋了學院管理的各個方面,三位一體,密不可分。治院是治教、治學的保障,治教是治院的重點、治學的前提,治學是治院、治教的根本目的。加強學風建設,有利于教學培訓計劃的順利實施,有利于教育培訓資源的高效利用,有利于學院管理工作的有序開展。所以,治院、治教、治學必須從嚴從緊。

(五)加強學風建設是提升教學效果的有力抓手

“黨內生活是鍛煉黨性、堅定信念、提高思想覺悟的熔爐。”嚴格的黨內生活是思想和作風的“清潔器”。作為干部教育培訓的重要內容,理想信念教育、黨性黨風黨紀教育、道德品行教育不同于知識技能教育,沒有“習得”節點,沒有“達標”設定,是終生必修,靠細節淬煉。在認知教育過程中,某些教學活動的開展需以嚴肅氛圍為前提(如緬懷先烈、祭奠英雄、宣誓等等),就必須營造莊重、肅穆的儀式感。在這些教學活動中,教學形式就是教學內容。通過莊重的、嚴肅的儀式,引發學員對自身的反省,喚醒學員心中的信仰,激發學員對工作的思考,就是教學的直接目的和效果。

二、加強學風建設面臨的現實困難

(一)外部誘惑滲透干擾

在生活目標物質化、行為動機功利化的追逐中,人們逐漸疏于關照自己的精神世界,人心浮動,沒有片刻安寧。欲望在吞噬理想,多變在動搖信念,心靈、精神、信仰被物化,被拋棄。各種道德失范現象在現代化浪潮中泛起。在這種精神失序的時代環境中,學員在培訓期間很難獨善其身。作為領導干部,學員在不同程度上擁有對某種社會資源的支配權,正是這種權力,吸引各類資源消費者紛至沓來,以拜望之名行請托之實。“不可否認的是,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交換原則必然會滲透到黨內生活中來,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社會上各種各樣的誘惑纏繞著黨員、干部,‘溫水煮青蛙’現象就會產生,一些人不知不覺就被人家請君入甕了。”這種外部干擾使學員疲于應付,輕則影響學習,重則誘發犯罪。

(二)網絡媒介信息浸染

飛速發展的信息技術構建了一個信息爆炸的生活世界,信息網絡正以某種“強迫性的方式”進入個人生活。輿論環境高度自由、開放而相對無序,層出不窮的負面信息,極易侵蝕人們的價值觀念。學員的學習和生活也離不開信息網絡,也可能受到網絡信息的負面影響,而各級黨校(學院)應重視對信息媒介的管控,不但要克服技術困難,還要面對“侵犯個人隱私權”的倫理困難。

(三)培訓考核獎懲乏力

加強學風建設的前提是對學員管理具有強制力量,即“考核有權威、評價有分量、獎懲有力度”。但實際上,學習培訓考核評價機制尚不健全,學習表現評價權重不足,評價指標難以量化,學習匯報流于形式的情況普遍存在。另外,干部學習培訓結果與其考核使用相脫節,對于違反學風建設相關規定的學員或培訓考核不合格的情況處理不及時、不到位,缺乏震撼性和警示性,學員表現及學習效果與其“進退留轉”不相關。這些現實問題削弱了學習培訓本該具有積極促進和消極警示作用,導致“學與不學無差別,學好學壞無差別”的錯誤認識。

(四)學員自身認識不足

在《關于嚴格規范領導干部參加社會化培訓有關事項的通知》中,考核使用相脫節的直接結果是導致學員對學習產生認知偏差,部分學員將參學參訓視同休假療養,視同休閑旅游,視同交友聯誼,視同“走秀”“鍍金”。很多領導干部熱衷于參加“天價培訓”“奢侈培訓”,為的是拓展人脈資源。這些錯誤認識使得學員在學習培訓期間不能集中精力學習,而熱衷交友。部分學員在主觀上缺乏敬畏,過度放松,客觀上無視學風,輕視教師,造成紀律沒有約束力,黨校(學院)管不住。

三、加強學風建設的幾條措施

學風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包括制度保障、環境優化、形式創新、文化建設、隊伍打造等諸多方面,需要統一認識,多方協同,才能取得成效。

(一)加強學風建設需要健全制度

依法治國,首先要依法治黨,依法管黨,一切管理行為都要于法有據,只有以“管理有據”為前提,“管理有力”才能落到實處。在干部教育培訓中加強學風建設也需要制度依據。各級黨校(學院)的培訓對象可謂級別高、權力大、自我意識強,從嚴管理這些高中級領導干部,必須有相關制度為依據,才能確保在操作中“不缺位、不越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第十章對干部培訓作出專門規定,《干部教育培訓工作條例(試行)》(2006年)《關于進一步從嚴管理干部的意見》(2009年)則對干部教育培訓管理工作進一步深化。黨的十八大后,黨中央出臺《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進一步加強了對干部隊伍管理約束。中央組織部出臺了《關于在干部教育培訓中進一步加強學員管理的規定》《關于在干部教育培訓中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品行教育的通知》等。這些規定和要求,既是加強學風建設的指導方針,也是加強學風建設的制度依據。紀律的生命在于遵守,制度的價值在于執行。在紀律面前,所有學員不管職務高低、權力大小,一律平等。

(二)加強學風建設需要優化環境

教學管理環境包括物理環境和網絡環境,圍繞加強學風建設這個目標,這兩種環境都需要進行優化。有序的物理環境是加強學風建設的基礎。各級黨校(學院)應高度重視教學物理環境建設,包括加強門崗安保力量,嚴格執行出入報告制度、訪客登記制度,禁止外出聚餐,禁止學員家屬及工作人員陪讀,等等。純凈的網絡環境是加強學風建設的重要環節。黨校(學院)應重視學院信息網絡凈化工作,應對學員宿舍電腦瀏覽痕跡動態監控,對不良網站進行隔離屏蔽。另外,從思想宣傳的角度上看,“網絡作為重要的宣傳思想陣地,正確的思想不去占領,錯誤的思想就會去占領”。所以,還應重視開發利用新型社交媒體工具掌握學員的思想動態,如創建“班級微博”“班級微信”等。這些新型社交工具有利于突破傳統管理方式上的時間制約和空間障礙,加強輿情監控和正向引導,以主動進攻的方式保護網絡陣地。

(三)加強學風建設需要培育文化

文化的功能在于濡化,是對心靈的鐫刻。文化的力量具有非強制性、易受性、長效性的優點。良好的文化環境如細雨隨風,潤物無聲,清文敏識,懿德茂行。黨校(學院)文化體系是永不下課的課堂,學員時刻熏陶其中。自我凈化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基因,黨校(學院)文化建設的目的就是用文化因素激活學員的自我凈化基因,在學習生活中營造莊嚴、自律氛圍,使嚴肅的學風內化于心,外化于形。要發揮文化的濡養功能,就要培育黨校(學院)的核心價值觀,并以之為統領抓好課堂文化和生活文化建設,尤其是要重視生活文化建設,因為,“加強領導干部作風建設,必須把倡導良好的生活作風和健康的生活情趣作為一個重要方面領導干部要時刻檢點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要以“莊嚴崇高的理想信念、尊師重道的學員意識、純凈高雅的生活情趣、崇學自律的學習風氣”為主要內容,以“硬化思想基礎、亮化精神風貌、凈化生活風氣、強化學員自律”為主要目標,建設充滿活力的黨校(學院)文化體系。

(四)加強學風建設需要創新形式

當前,學員群體逐漸呈現出“學歷高、經歷多、思想獨立、思維成熟”的特征,對于這樣的群體進行管理,不能簡單地依靠言語說教灌輸,不僅要不卑不亢地“敢管”,還要善于創新地“會管”,才能“管得住”“管得好”。如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在學員管理中實行“準軍事化管理”“流程管理”“預案管理”相結合的綜合管理模式,收到很好的效果。其中,以“準軍事管理”貫穿始終、全面覆蓋。作息上,早晨起床響軍號,晚間出入有門禁;就餐時,分區就餐,禁止飲酒;現場教學中規范標識、隊列整齊,專題教學時關閉手機,缺席必究。當然,“從嚴管理”并不是簡單粗暴地對學員行為進行“堵、阻、捂”,而是因勢利導、轉化補償。黨校(學院)要注重對學員的課余時間進行規劃,可以通過專門電視頻道播放主題教育片,根據學員年齡、健康狀況開展適當的文體活動等。此外,黨校(學院)還應積極開發信息管理工具,如創建“班級交流平臺”,開通“網絡課堂”“掌上黨校(學院)”等,通過網絡或手機推送教學注意事項等。這些管理形式一方面有利于豐富學習生活,增進同學友誼;另一方面有利于實現管理上“時間不斷檔,空間無死角”,使學員的課余生活始終在“紅線”以內。

(五)加強學風建設需要打造隊伍

教育學理論認為,“教師的道德個性是任何教科書、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懲罰和獎勵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種教育力量,教師人格是全部教育的基礎”。黨校(學院)的帶班組織員(聯絡員)是學員管理的實施者,是學員的第一教師,是班級學風建設的責任人,是學員了解學院的窗口,是行為教育的榜樣。組織員(聯絡員)的能力素質折射出學院的辦學能力,塑造著學院形象。因此,打造一支高素質的組織員(聯絡員)隊伍,對于加強學風建設工作至關重要。打造高素質的組織員(聯絡員)隊伍,要加強培訓。要通過“請進來、走出去”對組織員(聯絡員)開展業務培訓:一方面,應邀請管理學專家傳授管理知識、管理技巧和管理藝術;邀請心理學家、醫療專家等專業技術人員講授心理學知識和常見病多發病急救知識,以應對教學中的突發狀況;邀請學員代表回訪,交流“被管理者”的體會。另一方面,抽調組織員(聯絡員)赴國內外一流干部教育培訓機構培訓,學習經驗;選派組織員(聯絡員)掛職鍛煉或參加社會實踐,走進學員的工作實地,了解學員期望;鼓勵支持組織員(聯絡員)脫產進修,提升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打造高素質的組織員(聯絡員)隊伍,要加強監督。黨校(學院)應成立“學風督查小組”,對各班次學風建設情況進行督查,督查要從嚴從細從深并覆蓋全程,發現問題及時整改并形成預案。督查結果應計入組織員(聯絡員)工作績效考核,并制定獎懲措施。打造高素質的組織員(聯絡員)隊伍,要強化師德。組織員(聯絡員)要在教學過程中作表率,期望學員信仰的,自己必須堅定信仰;要求學員做到的,自己必須首先做到,以高尚師德和嚴肅教風引領端正學風。組織員(聯絡員)要不斷強化大局觀念、淡化個人得失,樹立為學員服務的意識,寓管理于服務,以服務促管理。

(六)加強學風建設需要激發自覺

紀律要通過自覺起作用,“黨的紀律是帶著強制的,但同時,它又必須是建立在黨員與干部的自覺性上面,絕不是片面的命令主義。”在學員管理工作中,一切管理措施,都要落實到學員自我管理、自我約束上來。心理學研究表明,群體領導對于群體成員的行為起到主導性、權威性、示范性影響。所以,加強學風建設要注重班委(學員支部)建設,充分發揮學員內部管理、班委示范的作用。班委(學員支部)是學員的臨時基層組織,是從嚴自我管理的榜樣。打造堅強的班委(學員支部)集體,要明確“嚴肅學風、促進學習”的目標,細化班級(支部)委員工作標準,明確責任,以自覺強化自律,以自律促進自學。

四、總結

在干部教育培訓中,加強學風建設,絕非權宜之計,而是推進新時期黨的建設偉大事業的基本要求。中央組織部多次發文強調在干部教育培訓中加強學風建設,要求黨校(學院)“嚴格校規校紀,從緊安排教學,從嚴要求學員”。以明確的規范和嚴格的管理,切實改進干部教育培訓學風。加強學風建設,旨在嚴格黨內生活新秩序,營造黨內生活新常態。嚴肅學風就是為使學員不為人情所困,不為私心所擾,不為關系所累,不為利益所惑,徹底滌蕩思想作風上的政治灰塵,肅清生活作風上的庸俗意識,革除工作作風上的官僚作派,以學風促學習,以學習促成長。

作者:王東單位:吉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