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辦高校學風建設論文

時間:2022-05-12 02:57:55

導語:民辦高校學風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辦高校學風建設論文

一、我國民辦高校學風建設現狀

(一)學風現狀

1.學生學習或參加各種比賽的現實目的性更強。據調查,當前大部分民辦高校的學生及其家長在選報學校、專業、專業方向、選修課程及選擇是否認真學習某門課程時,首先考慮的是大學畢業后能否找到好的工作(或進入到通過親戚已經找好的工作),考試能否順利通過;選擇是否參加某項比賽,考慮更多的是參加比賽素拓分能加多少、入黨是否優先、對推薦優秀畢業生是否有幫助等。但是學生忽略了大學期間的習慣養成、人格塑造、學習方法的學習等更重要的內容。

2.目標不明確,紀律性不強,效率低下。調查發現,近1/3大學生常有無意思感、多余感和厭煩感等消極心態,學習上缺乏明確的目標和持久的動力。大學階段的學習自主性較強,導致部分大學生表現出一種無組織、無紀律的散漫狀態。相比中學階段,大學的學習環境、教學模式、培養目標等發生了較大變化,過去被動式應試教育下形成的學習方式已無法適應大學階段的學習要求。

(二)學風建設現狀

當前,我國民辦高校為加強本校學風建設,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但依然存在不少問題。

1.多變的活動多,穩定的制度少。開展專業知識競賽、學風建設系列主題教育活動、邀請校內外專家老師開各種講座等活動是各高校學風建設活動的不二選擇。但目前存在為了搞活動而搞活動、活動結束后不注意總結,活動缺乏連貫性等問題。學生參加各種活動很少出于興趣,也很少從中學到知識或技能,而是為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參與面小,只有少數同學疲于應付各種活動。

2.形式的過場多,管用的行動少。當前民辦高校的學風建設中,有制度而不執行或打折扣執行、有活動方案而沒按照方案開展、為對外宣傳而不是求實效而開展活動等各種過場依然泛濫,真正的能夠改善學校學風情況的實際行動少。究其原因,與這些活動是來自于上級的規定動作,而非學生的真實需求。

3.創新多,推廣良政少。各高校、各學院為促進學風建設工作創新性開展,每年都會推出一系列激勵措施,但造成的后果往往是各個部門為了爭取相應的激勵資金年年都會申請并推行創新性的舉措,而這些創新的舉措很少因為其有效而得到更大范圍的推廣。

二、我國民辦高校學風建設的現狀

當前民辦高校學風建設問題很多,筆者通過閱讀相關研究文獻,結合個人近4年的一線工作經歷,認為問題主要在于以下方面。

(一)對學風的理解存在偏差

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的精細化,社會需要的是掌握一技之長的綜合性人才。綜合性是指不僅要在相關專業領域有較強的技能,還要有在該領域不斷學習、創新的意識和能力,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如法治意識和法律知識,誠實守信的品格,健康的身心、健全的人格等。因此,大學要學習不僅僅局限于高校領導、教師,甚至專家學者所理解的學校規定教材或者專業知識,高校學風建設也不能只抓課程通過率、專業證書考取率、參加各種比賽的獲獎率、考試違紀率等。

(二)課程設置和社會及學生需求不一致,導致讀書、學習無用論盛行

學生在校學習的內容和社會嚴重脫節,如本科學習理論性過多,實際操作性太低,而當前我國本科教育已經大眾化,本科生畢業后的工作大多與自己的專業學習無關,這就導致很多學生進入大學后就想著如何能夠把每次的考試通過,不要影響自己順利畢業。

(三)校園或班級文化建設缺失

有這樣一個事實:同樣是三本院校學生,有的學校學風很好,學生在各種比賽中頻獲大獎,而另外的學校情況則完全相反;同一所學校、甚至是同一個學院,有的班級學風特別好,而另外一些班級則特別差。調查發現,好的學風與校園和班級文化氛圍密切相關。一所學校、一個班級,如果其管理者(學校、學院、輔導員、班主任)能夠為其營造積極向上的、良好的文化氛圍,那么這個集體的學風就必然比其他集體的學風要好。文化包括硬文化和軟文化,硬文化包括校園和班級、公寓的衛生狀況、教室的布置、圖書館、文化走廊等基礎設施;軟文化包括制度的完善和執行、班旗、班徽、班歌,班主任的管理風格和水平等。

(四)機制缺失是學風建設的主要障礙

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其對相關課程的興趣密切相關,讓學生感覺到學習的知識是有用的、學習的過程是享受的、學習后能得到一定的回報,是學風建設的主要內容。而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必須依靠各部門的協作,比如任課老師授課的知識內容,如果能夠和專業社團開展的活動、科研部門下發的科研項目結合,讓學生在社團活動中運用課堂上學到的專業知識,就能加深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協助老師或者主持完成某些科研項目,并在一定級別的科研期刊上發表自己的作品對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重要作用。

作者:汪淅鋒單位:寧波大紅鷹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