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學風建設機制優化研究

時間:2022-09-28 08:45:43

導語:高校學風建設機制優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學風建設機制優化研究

摘要:教育部的《高等學校預防與處理學術不端行為辦法》,對高校完善學風建設工作機制優化學術環境具有重要意義。文章從高校學術治理體系角度對其進行解讀,并對高等學校預防與處理學術不端行為提出建議。認為高校要完善學術治理體系,制定本校預防與處理學術不端行為實施細則,加強對學術不端行為查處工作的監督。

關鍵詞:高校;學術治理;學風建設;學術不端;人才培養;學術創新

高等學校學風建設以及學術不端行為的預防和處理機制,一直是教育部積極探索并不斷完善的重要內容,2009年出臺《關于嚴肅處理高等學校學術不端行為的通知》,2011年出臺《關于切實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學風建設的實施意見》,2012年出臺《學位論文作假行為處理辦法》。這些指導性文件,為高等學校加強學風建設,有效處理學術不端行為奠定了制度基礎。2016年6月,教育部首次規范高等學校學術不端行為的部門規章性文件———《高等學校預防與處理學術不端行為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辦法》根據《高等教育法》《科學技術進步法》《學位條例》等法律法規起草,形式上更加規范,內容上更加完整,內涵上更趨合理。這是教育部推進高等學校教學科研人員學術道德與學風建設的重大舉措,為高校有效預防與處理學術不端行為提供制度依據,對于高校進一步完善學風建設制度體系,優化學術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一、《高等學校預防與處理學術不端行為辦法》的主要特點

1.強化了學風建設主體責任《辦法》。明確規定高等學校是學術不端行為預防與處理的主體,高校應該完善學術誠信體系,建立由主要負責人領導的學風建設工作機制,并明確職責分工。2016年3月31日,教育部的《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強化學風建設責任實行通報問責機制的通知》就已經明確高校黨政主要領導是學風建設和學術不端行為查處的第一責任人。《辦法》再次強化學風建設主體責任,表明教育部以主體責任制推進高等學校落實學風建設工作的決心。2.突出了“預防為主,教育與懲戒相結合”的原則。《辦法》專門用一章明確高校要努力加強學術不端行為的教育與預防,通過完善學校學術規范教育制度,改進學術評價體系,健全科研管理制度等,建立與學術發展和人才成長相一致的科學合理的學術管理體系。同時,對確有學術不端行為的責任人也絕不姑息,要給予相應懲戒。要通過正面引導和負面警示,凈化校園學術空氣,優化良好的育人生態環境。3.強調要充分發揮學術委員會等學術組織的作用。學術不端行為,顧名思義是在學術方面的不端行為,應由學術權威機構或組織作出學術判斷。而在國內一些大學,由于種種原因,有的學術不端行為沒有得到應有的調查和處理。本次《辦法》的頒布,一個很重要的思路就是在學術不端行為的調查中,要充分發揮學術委員會的作用,避免高校包庇學術不端行為責任人,干預學術調查進展和結果。

二、《高等學校預防與處理學術不端行為辦法》中有關學術不端行為查處的內容

1.舉報、查處、復核等規定程序。學術不端行為的舉報,一般應以書面方式實名提出。考慮到實名舉報可能使舉報人風險過大,《辦法》規定匿名舉報時高校也可受理,但要有前提,即事實清楚、證據充分、線索明確。同時,高校對媒體公開報道的、或者其他學術機構及社會組織披露的涉及本校人員的學術不端行為,應主動進行調查處理,不能推卸責任。《辦法》也對調查組的組成規則、回避制度、當事人權利義務、調查結論認定等作出明確規定。學術委員會或專門委員會作出認定結論之后,可以依據職權進行處理,如沒有處理職權,可提出處理建議。《辦法》還設計了復核環節,明確了復核的時限和程序。從整個學術不端行為查處環節看,《辦法》充分堅持了程序正當和過程民主,有效維護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2.學術不端的概念和類型。2009年,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學風建設委員會組編的《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規范指南》和2010年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學風建設委員會組編的《高等學校科學技術學術規范指南》,都對學術不端行為進行了探索,以例舉的方式提出學術不端行為的類型。《辦法》在第二條明確了“學術不端行為是指高等學校及其教學科研人員、管理人員和學生,在科學研究及相關活動中發生的違反公認的學術準則、違背學術誠信的行為”,同時在第二十七條例舉了學術不端行為的六種類型,還以兜底的表述方式,涵蓋了有關學術組織、相關科研管理機構制定的規則中有關學術不端的規定。這使學術不端的界定既具有規范性,又具有可操作性,為高校有效開展學術不端行為的認定提供了依據。3.對學術不端行為責任人的處理方式。《辦法》中的第五章規定高校可以依據職權和規定程序對學術不端行為責任人作出相應處理,還可以依照有關規定,給予警告、記過、降低崗位等級或者撤職、開除等處分。學生有學術不端行為的,高校也要進行相應的處理。如果學術不端行為與獲得學位直接相關,則由學位授予單位作暫緩授予學位、不授予學位或者依法撤銷學位等處理。同時,為避免滋生不良社會風氣,調查處理過程中發現舉報人存在捏造事實、誣告陷害等行為的,舉報人也要承擔相應責任。

三、高校貫徹實施《高等學校預防與處理學術不端行為辦法》的舉措

1.深刻領會《辦法》的深層內涵和重要意義。優良學風是高校在歷史長河中的文化積淀,是高校的立校之本。學術不端行為是對高校優良的學風傳統的極大破壞,是對科學精神的肆意踐踏,嚴重影響高校的學術風氣。《辦法》以教育、預防、處理作為抵制學術不端行為的重要手段,實現構建高校良好的育人生態環境的目的,對我國的人才培養和學術創新具有深遠意義。各高校應深入推進《辦法》的學習宣傳和貫徹落實,使教學科研人員和學生知曉《辦法》精神、原則、學術不端行為的類型,自覺抵制學術不端行為。2.完善學術治理體系,制定本校預防與處理學術不端行為實施細則。《辦法》為高校有效治理學術不端行為提供制度保障和依據,又給高校結合實際自主健全學術不端行為預防與處理機制預留了空間。高校應該以此為契機,完善學術治理體系,健全學術不端行為的預防與處理機制,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不驕不躁、風清氣正的學術環境。同時,依據《辦法》,結合本校實際情況,在全面總結、系統梳理學校以往關于學風以及學術不端行為查處工作的基礎上,制定本校預防與處理學術不端行為的實施細則。明確學校受理教師、學生等不同主體學術不端案件的工作機構和工作程序,支持學術委員會(學風建設委員會)、學位評定委員會等獨立開展調查活動,并為其調查認定工作提供制度依據,保證學術組織依法依規開展工作。3.加強對學術不端行為查處工作的監督。堅持把監督作為加強學風建設的防腐劑,建立健全學術不端行為查處工作監督機制。各高校應建立本單位學風建設網站或手機客戶端等平臺,開辟學風建設專欄,在網絡上公開涉嫌學術不端案件的受理機構及聯系方式;要堅持每年向教職工代表大會做學風建設工作報告,并在學校信息公開網站上公布,接受教職工和社會的監督;對于符合立案要求的舉報,要及時按照相關工作程序進行調查并作出公正的結論。要通過建立信息平臺,暢通監督渠道,強化行政約束等不斷加強監督,推進學校學術不端行為預防與查處工作扎實開展、有效落實。

作者:邢國凱 張杰 單位:吉林大學發展規劃處

參考文獻:

[1]陶夏,黃明東.我國高等學校學術不端行為的制度性痼疾芻議[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7(03).

[2]張昆侖.關于金錢交易四個層面問題的剖析[J].北京社會科學,2016(11).

[3]教育部.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強化學風建設責任實行通報問責機制的通知[Z].2016.

[4]教育部.高等學校預防與處理學術不端行為辦法[Z].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