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群眾文化發展瓶頸及路徑
時間:2022-02-05 03:59:02
導語:農村群眾文化發展瓶頸及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農村群眾文化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智力支撐,可以讓農村群眾進行自我娛樂、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從文化的歷史溯源界定了文化、農村文化、農村群眾文化的內涵,剖析了我國新農村建設中農村群眾文化發展中存在的瓶頸,并提出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有效路徑,從而推動我國新農村的建設。
關鍵詞:農村群眾文化;文化建設;瓶頸與路徑
一、農村群眾文化的內涵及其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
(一)農村群眾文化的內涵。1.文化的歷史溯源及界定在傳統文化中,“文化”一詞中的“文”與“化”是分離的,“文”是古人記錄語言符號的文字,“化”是指改變性質和狀態。西漢以后,才把“文”與“化”合成為一個詞。《說苑指武》的“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興,為不干也”、《文選補之詩》的“文化內輯,武功外悠”,這些文獻記載的“文”或“化”,甚至“文化”都是獨立意義上的原始描述,是指教化“質補”“野蠻”的記錄。在漢語語系中,“文化”意指“以文教化”,即對人精神領域的性情和品德進行陶冶、教養。隨著社會經的不斷發展,“文化”的內涵外延也在不斷拓寬。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伯納特•泰勒認為,文化是一種復合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人們從社會上學得的能力與習慣。20世紀初,“文化”作為外來翻譯定性名詞概念引入我國,梁漱溟在《中國文化要義》中指出:“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文化之本義,應在經濟、政治,乃至一切無所不包。”20世紀80年代,宋原放主編的《簡明社會科學辭典》把“文化”定義為“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2.農村文化和農村群眾文化農村文化的界定,迄今為止學術界依然沒有統一認定的概念。但是,大多學者認為,農村文化是一種區分城市文化和地域性文化的概念,是農民群眾在長期的勞動生產和農村社會生活長期積累創造出的文化習俗,內容主要涉及人們的風俗習慣、情感交流、宗教信仰、思想道德、生活方式、知識技能、文學創造、文藝表演、民間藝術、行為標準等。正如楊發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所說的“農村文化是指與農村區域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相聯系、適應當地群眾需要的思想觀念、道德倫理、法律意識、科學文化、知識教育、文娛活動的總稱,是農村經濟政治、社會生活發展變化的反映,也是在一定社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主要以農村或農民為載體的文化。”[1]在對“文化”“農村文化”界定的基礎上,我們認為,農村群眾文化,是指以農村大眾為主體的社會性文化,是農村人民群眾自我娛樂、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掌握文化和創造文化藝術的社會性文化。(二)農村群眾文化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1.農村群眾文化可以滿足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農村群眾文化在新農村建設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農村經濟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農民的物質生活得到滿足之后,對知識的渴求也越來越多、要求也隨之提高,必然會產生精神文化生活的訴求,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根植于農村群眾文化。農村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農村群眾文化活動,例如演講比賽、文藝表演、體操比賽等,這些文化活動可以豐富人們的業余生活,對人們進行文化的熏陶,保證農民在農閑的時候有事可做,有樂趣可找,從而滿足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2]。2.農村群眾文化有利于提高農民精神文化素養近年來,伴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當前我國農村的居民收入、生活水平等物質方面有了明顯提高。然而,農村精神文明的發展卻滯后于農村物質文明的發展步伐,很多農村地區出現一些不文明狀況:農村很多有錢人依仗自身財力,稱霸鄉里、魚肉百姓等。這些問題的出現與當前我國農村發展中精神文化素養偏低有直接關系。因此,國家必須加強農村群眾文化的建設,提高農民的精神文化素養,通過開展以提高農民文化素養為主題的講座、宣傳等文化活動,在有條件的地區還可以適當增加農村文化站點建設,增設農村群眾文化活動室、圖書館等等設施,通過文藝演出、文化下鄉活動、文體活動等形式來更好地發展我國農村群眾文化建設,提高自身的精神文化素養,使農民群眾精神層面更上一個臺階,更好的服務于我國新農村建設[3]。3.農村群眾文化有利于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城鄉發展”是一個系統性、全方位的工程,既包括經濟發展的統籌,也包括政治、文化、社會保障等方面的統籌。就當前我國城鄉統籌發展的情況而言,我國城鄉在文化消費水平、文化消費結構和內容方面,城鄉居民之間的差距較大。由于農村群眾文化貼近群眾生活,容易為農村群眾接受。因此,大力發展農村群眾文化建設,提升農村文化的普及和水平,提升農民文化素養來縮小差距[4]。實現科學發展,加快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4.農村群眾文化有利于推進農村文明鄉風建設我國針對新農村建設提出了“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目標。然而,有些農村的傳統陋習仍然存在,與文明鄉風的要求格格不入。如重男輕女、封建迷信及賭博等現象依然存在,這些現象不僅不利農民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更阻礙了我國新農村的建設。因此,必須加強農村群眾文化建設,通過利用農閑、節日和集市等時間,組織文藝演出、花會、燈會、賽歌會、勞動技能比賽等活動,倡導農民讀書用書、學文化、學技能,最大限度普及先進實用的農業科技知識和衛生保健常識。從而架起溝通心靈的橋梁,粘合各種心理裂痕,引領和啟迪思想,撫慰和激勵精神,疏導和緩解矛盾,營造良好的農村文化氛圍,引導農民崇尚科學、抵制迷信,幫助農民劃清科學與迷信、文明與愚昧的界限,提髙農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素質,引導農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良好的生活方式,進而塑造積極、和諧、健康、文明的鄉風民尚[5]。
二、當前我國農村群眾文化發展面臨的瓶頸
(一)農村群眾文化活動基礎設施不健全。目前,很多鄉鎮政府及各站(所)的領導及工作人員的精力都集中在發展鄉鎮的經濟上,無暇顧及宣傳農村群眾文化,不重視、不研究決策農村群眾文化建設工作,農村群眾文化工作在夾縫中生存,經濟較為落后的農村地區的群眾文化活動的相關配套設施不健全,制約了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順利開展。一方面,農村缺乏文化活動場所,有的地方最多也只能臨時組建、湊湊場子,而且是有償服務的,群眾想要跳廣場舞,但卻苦于缺乏合適的活動場所而選擇在人車稀少的道路上活動,不僅影響了行人車輛的正常通行,而且嚴重危及群眾的生命安全。另一方面,許多農村沒有建蓋圖書室、閱報欄和閱覽室,難以滿足群眾查找與農業相關的文獻資料的需求,農民要買種植、養殖方面的科普書籍、資料,或者想了解一些時事政治,都非常困難[6]。再一方面,對農民教育弱化,缺乏對農民文化補習、理論輔導、法律學習。(二)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缺少文藝骨干。做任何事都需要“領頭羊”和帶頭人,而農村群眾文化活動的“領頭羊”就是文藝骨干,他們是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主要力量,擔負著農村群眾文化的組織、宣傳、策劃、執行等職責。但是,許多農村乃至鄉鎮都缺少文藝骨干工作者。主要原因是現在鄉鎮文化站雖然有編有人,卻陷入有事無錢、有氣無言的困境中,文化站只是鄉鎮的一個擺設。從主觀上講,不少文化站長做行政工作艱難,做文化工作困難,他們是沒有“配角”的“獨立將軍”,是鄉鎮的勤雜人員和“萬金油”,哪里缺人,就往哪里塞,甚至同工不同酬。于是,文化站組織和開展群眾文化活動便陷入困境,一年到頭不能組織一場群眾性文化活動,農村群眾文化活動辦不起、活不起,死水一潭。文化站工作人員“見異思遷”、做事無甜頭、感覺無奔頭、工作無勁頭,從而阻礙了農村群眾文化和新農村建設[7]。(三)鄉鎮干部對群眾文化活動引導缺位。當前,由于農村缺少正式的群眾文化工作人員,或者文化站專職人員往往沒有堅守崗位,改行去做鄉鎮的其他工作,導致農村群眾文化活動缺少專人管理、組織引導、推動。加之一些文化站、書屋等活動場所藏書量少,而且陳舊破損,閱讀者也少,有的文化站、書屋長時間鐵將軍把門,甚至僅有牌子卻無任何文化活動設施。因此,部分農村的群眾只有“自娛自樂”,出現一些如打牌賭博、偷扒盜竊、宗族派別、吸毒毆斗等不健康的、污穢的、腐朽的活動,隨處可見的“斗地主”“押九點”“天天想發財,夜夜去打牌,農忙做幾天,農閑就亂來”“不服干部服族頭,不信科學信迷信,不建學堂建廟堂”等現象,給農村造成了許多負面的影響,也帶來很多的社會問題[8]。(四)當前我國農村群眾文化認知度低下。隨著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流向城市務工,農村出現空巢老人、留守兒童。老人既要照顧孩子,還要兼顧農活,負責全家的生產與生活,無時間去參與農村群眾文化活動,不愿意將更多的時間用在文化悅樂方面。加之,受傳統文化觀念的影響,農村許多老人的文化認知度相對較低,很多老人將廣場舞、體育活動等文化活動視為低俗文化,不愿意參與進來。兒童需要每天進入學校進行學習,對群眾文化的認知也相對較低,他們從小所接觸的教育就是“好好讀書,好好學習”,如果參與文化活動,就會影響讀書和學習。因此,空巢老人、留守兒童幾乎沒有參與到農村群眾文化建設過程中,導致當前農村群眾文化建設舉步維艱[3]。(五)農村群眾文化活動不活。目前,農村群眾文化娛樂活動呈現出“上面熱熱鬧鬧,中間時冷時熱,農村只冷不熱”現象。上級組織的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和“送戲”工程,一年也難見幾回,而且不能每個村都去,農民群眾的受益面非常有限。即便鄉鎮文化站組織開展了“三下鄉”活動,許多鄉村基本上處于“二無”現象:一是“圖書基本無人借閱”,鄉村圖書室和村居農家書屋成了擺設,絕大多數農民群眾仍然習慣于閑時打打麻將、看看小牌,大忙時面朝黃土背朝天,懶得去圖書室或農家書屋看書充電;二是“戲曲基本無音”,農村幾乎沒有群眾喜聞樂見小戲、漁鼓、快板等的各種表演形式和文藝演出。
三、我國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路徑探究
(一)提高干部對群眾文化建設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要做好農村群眾文化建設,就必須加強縣、鄉鎮基層領導干部對農村群眾文化建設和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積極做好以下農村群眾文化建設工作:一是加強縣、鄉鎮基層領導干部對農村群眾文化建設重要性以及農村群眾文化建設與振興經濟之間的關系的認識;二是縣級、鄉鎮黨政領導干部要不斷加強自身學習,提高自己的思想認識,為做好農村群眾文化建設和發展工作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三是鄉鎮領導干部在鄉鎮經濟條件不夠好的狀況下,必須重視農村群眾文化建設,加大對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經費投入,財政每年撥出一定數額的資金,聘請專業文藝團體送戲下鄉,實行“政府出資、市場運作、鄉鎮搭臺、農民看戲”,豐富農民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四是鄉鎮文化站應經常開展“三下鄉”活動,組織文化下鄉活動,堅持文化下鄉惠澤于民,讓農民得到精神的享受。(二)加強農村群眾文化活動基礎設施建設。首先,加強農村公益性文化設施建設。公益性文化設施是由各級人民政府舉辦或者社會力量舉辦的、向公眾開放的、用于開展文化活動的公益性場所,包括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文化館(站)等。在新農村建設中,必須重視鄉、村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文化活動室等公益性文化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增加鄉村圖書館(圖書室)藏書量、文化活動室資料等建設,才能保障廣大農民基本文化權益,提高農民文化鑒賞能力。其次,加強農村群眾文化活動場所建設。農村群眾文化活動場所,是農村文化建設的基礎,是為農村居民提供的文化公共服務的地方,主要有影劇院,文化活動廣場、活動中心、老年活動室等。加大對文化活動場所的資金投入,修理和購買文化活動的器材、設施等,吸引農民參與文化活動,加強對場所和場所內器材的管理,切實提高文化活動場所的服務能力和水平,讓廣大農民共享文化發展的成果。最后,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建設。公共文化服務的網絡建設是以滿足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目的的,主要包括“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和“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建設,擴大廣播電視的有效覆蓋面,切實解決農民收聽、收看廣播電視節目難的問題,使農村文化活動惠及到每一個農民,確保文化資源共享,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三)加強農村群眾文化隊伍建設。群眾文化工作的開展,離不開群眾文化工作人員的人力保障。加強農村群眾文化工作隊伍建設,要做好以下五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引導高校專業人才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和就業觀,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到農村工作,并將自己的專業知識與新農村建設工作的實際相結合,開展新農村群眾文化建設;二是政府要建立“一幫一、一幫多”工作機制,重視農村群眾文化工作人員隊伍建設,舉辦各種文藝培訓班以增加文藝骨干人員和文藝水平,發揮農村群眾文化工作人員“傳、幫、帶”的作用,調動更多農民群眾參加群眾文化活動的積極性;三是擇優選聘群眾文化領軍型人才,把那些業務能力強、專業水平高、思想素質好的基層骨干充實到群眾文化隊伍中,打造一支扎根基層、服務群眾的群眾公共文化服務隊伍,營造良好的農村群眾文化氛圍;四是改善農村文化活動從業人員的工作環境,增加他們的工資待遇,調動文藝人員積極投身于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工作積極性;五是建立文藝人才庫,把鄉鎮能唱、能跳、能寫、能說、能編的文藝人才登記造冊,培育農村業余文化隊伍骨干,發揮鄉土文藝人才的作用[9]。(四)調動群眾參與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積極性。新農村群眾文化建設離不開農村群眾的經濟參與,可通過鄉鎮文化站及其它社會組織對那些思想保守的村民開展文化宣傳教育,讓他們對現代文化有一個新的認識,調動他們積極參與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工作積極性。比如,通過電視、廣播和網絡等途徑進行宣傳,幫助思想保守的農民解放思想,從而激發農民群眾積極參與群眾文化建設;加強農民對農村群眾文化建設重要性的認識,營造良好的農村群眾文化建設氛圍,活躍農村群眾文化生活[10]。充分發揮鄉鎮文化站、村文化室的陶冶廣大農民群眾情操、豐富農民文化生活的前沿陣地作用,做好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規劃、目標、指導工作,將農村群眾文化建設列入年終工作績效考核,為建設農村群眾文化工作提供保障。(五)加大對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資金投入。將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納入到地方財政的年度預算中,從而確保農村群眾文化建設工作的順利開展。在農村群眾文化建設工作中,政府職能部門要制定科學的經費預算和財務制度,資金實行專款專用,保障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資金投入能夠持續增長,從而保障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事業得到穩定和健康的發展。為此,鄉鎮政府應該把農村群眾文化建設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計劃中,把農村群眾文化建設所需資金納入本地的年度財政預算中,加大對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財政投人,把農村群眾文化建設資金細化到每一個相關單位、相關部門。同時,政府在發揮主導作用過程中,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農村群眾文化的建設,多渠道爭取農村群眾文化建設資金,形成以政府投人為主、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投人的工作機制[9]。(六)發揮鄉鎮文化站帶動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作用,鄉鎮文化站作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陣地,對推動農村群眾文化建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鄉鎮文化站應針對新農村建設中農民群眾的實際需求,拓展農村文化發展空間,深入農村了解廣大農民群眾真實的文化生活需要,掌握農村群眾文化的發展方向。在農村群眾文化建設工作過程中,將農村群眾文化工作普及到鄉鎮農村的各個角落,堅持“文藝為人民,文藝為社會”的原則,以農民群眾參與、農民群眾創造、農民群眾人人享受為目標,搭建真正能夠有聽、有看、有寫、有畫、有學、有歌、有舞、有演、有說等農村群眾文化娛樂活動平臺,做好上下協調工作,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農村特點的群眾文化活動項目,讓廣大農村群眾能夠真正從中受益,實現農民群眾心中的“文化夢”[8]。
參考文獻:
[1]鄧亞超.中國文化發展戰略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7.
[2]高新.農村群眾文化在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作用[J].大眾文藝,2015(7).
[3]李艷華.中國新農村建設中農村群眾文化的作用[J].科技風,2016(2).
[4]李美玲.當前農村群眾文化發展的困境與出路[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3(12).
[5]楊茜.探討農村群眾文化在新農村建設中的意義[J].青年與社會,2013(12).
[6]宮偉.當前基層群眾文化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辦公室業務,2015(4).
[7]陳士軍.群眾文化工作焦點問題透析與對策研究[J].戲劇之家,2015(8).
[8]陳建長.山區貧困縣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思考[J].商,2015(4).
[9]趙延慧.新時期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現實困境與破解之策[J].東方企業文化,2015(12).
[10]馬麗莉.探究解決當前農村群眾文化發展中的問題之對策[J].新經濟,2016(6).
作者:吳瓊芳 單位:宣威市阿都鄉文化廣播電視服務中心
- 上一篇:中國法律職業生成及影響
- 下一篇:大數據下交通通信網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