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農村與新農村景觀規劃分析

時間:2022-10-24 10:09:02

導語:傳統農村與新農村景觀規劃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傳統農村與新農村景觀規劃分析

摘要:農村的發展建設離不開景觀規劃的研究,通過長期的分析表明,陸地植被覆蓋度、水體的可接近性、景觀色彩數量是大眾審視鄉村景觀美感中及其重要的元素。與此同時,景觀小品、視野開敞度等因素對新農村的景觀建設也是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的,在建設的過程中不只要注意景觀的美感,同時也需要將更多的人文元素結合到景觀規范中來,這些都可以提高建設的基本內涵。如此分析表明,景觀建設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農村的整體面貌,但是仍有一些傳統自然村的景觀樣本在景觀評價中獲得了較高的得分。通過研究可以很好地促進新農村景觀規劃的建設水平,為未來新農村的建設服務。

關鍵詞:農村景觀;景觀特征

1研究背景

我國的社會發展是農村發展的基本縮影,在我國有無數個不同的農村生態環境。作為農業大國,我國在農村的發展過程中不能只是注重經濟建設,對人文建設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提高。在城市浪潮沖擊的今天,農村的傳統文化正在逐漸“老去”,面對這一局面,在建設中人們既要發展新的建設內涵,同時也要繼承過去的優良基因。面對社會的巨變,農民的思想也正在發生著急劇的轉變,在村落的設計中對村落的環境、道路、住房等內容,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我國的新農村建設工作的不斷加快,我國的農村建設問題逐漸凸顯,在新農村景觀建設方面的問題具體表現為千村一色,大多數的鄉村建設效仿城市景觀,這種效仿欠缺時代性和可持續性,這些設計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我國農業景觀設計工作的發展,我國新農村建設工作迎來一個新的歷史局面,面臨新時代下的傳統村落該何去何從,在新農村建設中如何處理好傳統和現代這對辯證統一的關系的問題。

2研究進展

我國的景觀評價發展起步較晚,成果也沒有國外那么突出,尤其是我國的農村景觀建設,研究的層次更是極其淺。近年來我國對深林等公眾景觀的研究增多,通過定量研究對森林美學的經營管理提供了一定的評價標準,建設的過程中需要考慮美感。在研究過程中有很強的局限性,尤其是針對農村環境的評價,研究價值較小,所采用的評價因子也沒有辦法實施在農村的景觀評價中來。通過研究表明,我國的新農村景觀規劃還處在較低的水平,與城市景觀規劃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未來我國發展的基本方向是農村景觀的建設與比較,分析出不同的地區所處的不同環境,區分景觀規劃的建設模式。

3村落景觀特征

村落的景觀規劃不同于城市建設過程中的景觀規劃,村落景觀規劃中包括地形要素、植被要素、地貌要素、建筑及景觀小品要素等。這些景觀要素可以提高審美的作用,新農村景觀建設是以保護自然村的基本景觀為前提,增加新的景觀要素建設方式的景觀建設。原有的自然村具有自身的景觀特征、形態和行為內涵,但是管理比較粗放,人口密集度較小,服務集中性較低,沒有完全發揮出景觀建設的自身優勢,所以在村落景觀健身中存在依據景觀科學、景觀環境規劃學、景觀地理學和景觀生態學進行建設的觀點。打破了原有的自然村建設規范,將過去與現代相結合,充分利用自然村原有的優勢,結合新的環境規劃理念進行建設。傳統的自然村,是城市以外的人居區,其總體景觀格局是由鄉村聚落景觀、經濟景觀、自然景觀和文化景觀所組成的景觀實體,是一個綜合的個體,不能分開研究某一特定的環境因素對景觀建設的影響,只有將總體與局部相結合,綜合考證環境建設的各種因素,盡量降低人類的干擾,增強村落本身的人文氣息,才能更好地為農村景觀環境建設服務。農村景觀建設的景觀要素是在鄉村的一草一木,它們是完全自然的個體,所以在設計中要遵循自然規律,不能盲目融入經濟因素。設計過程中要綜合考慮鄉村未來的發展,這樣才能更好地體現出人們在新農村發展過程中對景觀規劃建設的重視。

4新農村景觀設計的建議

新農村景觀規劃與過去傳統的城市規劃有所不同,尤其是在人民提倡回歸自然的今天,在新農村景觀規劃的建設過程中,要綜合考慮自然因素與視覺要素的結合,在保證原有的自然景觀不被破壞的前提下,進行更加現代的景觀規劃活動,這充分體現了說的“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的觀點。新的景觀規劃中要考慮到原有的環境要素,從水體、樹木、植被到人居,人文關懷要融入規劃設計的過程[1]。設計的過程中要更加注重環境的保護和利用情況,加強環保意識,提升農村環境設計規劃的總體質量,加大對其的保護力度。在設計的過程中要遵循各個地方不同的價值觀和審美觀,提升當地景觀建設的真實性,豐富其文化內涵。

5結語

通過分析農村景觀規劃建設,從一定意義上可以為未來我國的新農村建設提供一定的幫助;可以找出我國農村景觀建設的不足之處,提升農村景觀建設規劃的合理性,從而更好地為新農村建設服務,加快改進我國農村景觀規劃建設落后局面的速度。

參考文獻

[1]劉黎明.鄉村景觀規劃的發展歷史及其在我國的發展前景[J].農村生態境,2001(1):52-55.

作者:石宇 王齊一 單位:長春市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