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信息化建設發展芻議

時間:2022-03-26 11:34:43

導語:自然資源信息化建設發展芻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自然資源信息化建設發展芻議

摘要:自然資源機構改革背景下,重塑自然資源管理格局,需要切實做好信息化建設工作,構建起能夠實現全面覆蓋的動態化、精細化自然資源信息化管理體系,幫助管理機構完成對于自然資源的清查工作,明確資源管理績效,促進部門監管水平的提高。文章從新時期自然資源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出發,就自然資源信息化建設的發展策略進行了積極探索。

關鍵詞:自然資源;信息化建設;發展策略

2018年3月,黨的三中全會通過了政府機構改革方案,自然資源部取代了國土資源部,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以及生態保護、解決自然資源空間規劃重疊問題等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國土信息資源化建設的基礎上,完善和創新,以先進的信息技術為支撐,實現對自然資源的高效管理。

1自然資源信息化管理的新要求

在政府機構改革前,原國土資源部對信息化建設非常重視,基本完成了國土資源云的建設,另外,以“云”為支撐,不動產登記信息平臺得以實現,并實現對全國縣市的全覆蓋。在新的發展環境下,自然資源部對國土資源部的取代以及三定方案的實施,并對自然資源管理工作的發展方向進行了明確,并強調在生態、規劃、管控、監管這四方面加強重視。在政務方面推出了便民、利民服務體系,實行互聯網+政務服務模式,還以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為支撐,使云計算、AR、VR以及AI等技術在自然資源信息化建設中得到了更好應用。隨著新形勢的發展,對自然資源信息化管理提出三方面新要求:(1)政策方面,以“放管服”為前提,搞好互聯網+政務建設,為民眾提供便利,提出了“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的服務目標;(2)業務方面,在自然資源信息化建設中,應重視國土空間規劃,做好生態保護與生態修復工作,從原本重審批到重監管的轉變;(3)技術方面,建設好自然資源信息化統籌,利用大數據分析和決策服務功能,實現數據信息的跨部門共享應用。

2自然資源信息化建設發展新趨勢

2.1適應耕地保護新政策。自然資源部通過與住房建設部的溝通與合作,提出了全新的信息化管理平臺,實現了多規合一,在耕地保護方面同樣“動作不小”。例如,2018年下半年,自然資源部加強了與農業部門的配合,在北方地區,針對“大棚房”進行了專項整治。不僅如此,自然資源部還與國家審計署、財政部等相互協作,開展了土地整治和土地復墾等耕地保護項目的督查工作,發現了不少潛在問題,如違規將農村土地用于非農建設等,具體的表現形式多樣,如打著發展現代農業的名義,建設一些經營性場所,非法侵占農用土地等。在經過對全國土地實行第三次調查之后,國家對耕地保護制定出了新的政策,并對耕地保護新政策進行了詮釋,以信息化技術為支撐的“智慧耕地”開始受到了社會的關注。2.2健全監測評估體系。在國土空間規劃上,自然資源信息化建設的發展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建設相應的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為規劃提供可參考的底板和底圖,以平臺為基礎,國土空間規劃可以說是相應的編撰和修改;二是建立規劃實施與評估監測系統,為政府各部門的工作提供可靠支撐,對國土空間開發和利用情況的有效監管,保障政府部門管理決策的有效性。因此,要求結合測繪地理、國土資源等現有的空間數據信息資源,做好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的建設與健全實施與監測評估體系,服務好國土空間規劃和審批等相關工作,促進國土空間規劃治理水平進一步提高。2.3探索統一管理模式。伴隨著信息化建設的持續,信息共享和信息安全的矛盾始終存在,云計算能夠進一步加快自然資源信息共享的速度。在實施自然資源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必須切實保證信息共享和信息安全,共享是目的,信息安全是實現其可持續發展的保障。想要對上述問題進行解決,應在自然資源管理領域積極探索統一的管理模式,以政府部門為主導,實現分級分層管理,落實互聯網+政務服務模式,同時做好信息化安全管理工作,嚴格按照信息管理要求,對用戶職能模式進行映射,有效實現統一管理。

3自然資源信息化建設的發展策略

3.1明確發展方向。一是應進一步完善不動產登記信息平臺,將平臺在管理體制改革中所具備的基礎支撐和保障作用切實發揮出來,推動存量登記數據的匯交與整合,深化信息平臺應用,加快不動產登記信息與相關部門之間的溝通與共享,對便民利民措施積極做好完善;二是落實好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的建設。相關部門應嚴格按照黨的相關要求,做好數據基礎建設,形成統一的國土空間工作底圖,為相關部門提供共享服務,確保重大工程項目建設的順利進行,構建起全新的國土空間治理機制;三是應努力完善“自然資源云”,推動信息化建設方法的改進和創新,將現有的數據系統和信息平臺全部遷移到云環境中,通過政府采購的方式,面向社會購買云服務,在保證安全的基礎上,對一部分外網應用進行遷移。3.2整合信息平臺。在對信息平臺進行整合的過程中,技術人員可參考資源卡片管理所采用的辦法,就自然資源進行合理分類。完善的信息平臺能夠為數據信息的自定義分類提供便利,而在自然資源信息化建設中,無論是私有信息還是公用信息,都應該能夠切實滿足精細化管理的需求。若不同類型的自然資源信息出現變動,系統會自動顯示變動的信息,向工作人員發出提醒。而在已經填寫完自然資源變更報告單的情況下,如果發現自然資源的變更影響了其他文檔,可以直接傳輸到信息平臺,作為相應的輔助材料,與報告單共同提交。3.3注重價值核算。應構建相應的自然資源價值核算體系,將核算體系的基礎設置為自然資源實體層面、經營權層面和開采權層面,同時要構建價值量估值模型,將成本法、收益法、市場法和意愿法全部涵蓋在內,來完成對自然資源存量、增減量的核算,分析其出現變化的原因。3.4打造監管平臺。借助“基層-主管-政管”的管理模式,可以進一步優化自然資源監督管理制度,統一完成對政管部門的監管工作。信息化系統可借助先進的GIS技術、RS技術等,監督自然資源的發展情況,并對其可能出現的變化做出預警,這里以土地資源為例,在GIS技術的支持下,系統能夠就耕地、農田以及土地整治等數據進行處理,配合RS影像實施空間疊加分析,能夠自動完成對違規用地、耕地占用等情況的分析,并向有關部門發送預警信息。3.5大數據實現全覆蓋。借助相應的大數據管理平臺,能夠全面覆蓋自然資源一體化數據信息,通過文件管理、分布式云存儲等方式,實現對數據資源的優化配置。大數據管理平臺本身有著多樣化的功能,如成果數據集顯示、檢索查詢、統計分析、原數據管理、數據更新維護等。同時具有基本的數據采集、數據預處理、數據分析等功能,集成了大量的數據處理工具,在搭配數據挖掘技術和數據功能的情況下,大數據管理平臺還可以對數據進行管理和交換,完成數據信息與數據服務的集中注冊、數據交換、數據共享、數據分布管理、統一分發數據等相關工作,為用戶提供全面的數據信息和優質的數據支撐服務。3.6完善決策支持。一方面,相關人員應結合實際情況,從時間和空間的維度,建立起完善的分析體系,做好自然資源數據以及政府統計數據等相關數據的整合、分析和對比,找出自然資源的層次和結構,為管理提供便利;另一方面,部門之間應該實現數據的高度共享和有效銜接,以政府大數據為基礎,做好自然資源的預測預警工作,運用圖片+文字的方式,將資源數據更加直觀的展示在用戶面前,使其能夠及時了解資源的最新狀況,促進監督管理效率的提高。3.7強調信息共享。自然資源信息平臺依照不同要求,自動形成數據共享權限,使得一些終端用戶在局域網內,對云數據平臺上的有關的法規政策信息、自然資源信息調查數據以及空間矢量信息等可共享使用,保證信息共享使用效果。

4結束語

總而言之,新的發展環境下,自然資源信息化建設面臨著許多新的要求,應借助大數據、GIS、物聯網等新技術,建立自然資源信息統一標準,使自然資源管理更加高效和便捷,為相關部門能夠及時提供動態數據和決策依據,全面實現自然資源信息化管理。

參考文獻:

[1]尹鵬程,陸建波,喻存國,等.市級自然資源信息化建設探討[J].國土資源信息化,2019(05):10-15.

[2]李艷.國土資源管理存在的信息化問題及解決策略[J].中國新通信,2019,21(19):130.

[3]俞鵬程.自然資源信息化建設趨勢探究[J].中國房地產,2019(12):36-39.

作者:劉順鳳 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自然資源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