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管理制度建設論文
時間:2022-03-28 09:25:59
導語:信息化管理制度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企業信息化管理框架
依據頂層設計原則,為確保制度的體系化、結構化、模塊化,為確保符合客觀需要,首先確定了信息化管理框架,明確了相互關系,將信息化管理概括為戰略管理、組織與人員管理、規劃管理、需求管理、技術管理、建設管理、功能管理、網絡信息安全管理、運維管理、服務外包管理等10個要素。戰略管理是決定信息化發展的第一要素,為信息化指明方向與目標,因此,企業要將業務戰略通過規劃、需求定義等及時轉化信息化戰略,以便及時跟隨并推動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戰略管理需與其它要素融合發展,才能支撐戰略目標的實現,否則,將導致戰略偏離實際,導致目標實現困難。組織與人員管理是信息化的根本保障,在信息化過程中,必須建立與戰略目標相適應的組織架構和實體,根據架構定義組織形態、角色與職責、運轉機制,確定人員配置,提出對組織能力與人員能力的要求,形成與戰略目標配套的信息化組織管理體系,保障信息化活動的有序開展。在戰略目標確定、組織與人員配套的前提下,企業應通過中長期規劃和專項規劃將戰略轉換為可執行的信息化計劃,通過計劃實施全面達成戰略目標。需求是信息化的驅動力,也是信息化的制約條件,是開展信息化規劃和制定信息化計劃的依據,同時也是建設、應用的檢驗標準。在信息化周期中將對需求進行進一步校核與完善,確保信息化始終符合戰略的需要,符合應用需要。信息化技術是戰略落地與需求實現的保障,選擇先進而實用的信息化技術是信息化實踐活動的助推器,新技術應用將觸發新的需求,進而影響企業信息化戰略。建設管理確保信息化需求按照既定的目標轉化為信息化應用,確保信息化應用能完成既定的管理和業務目標。功能管理是確保信息系統的有效應用,通過信息化應用來達成企業的戰略目標,來支撐企業生產、管理工作的高效運轉。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激發新需求,形成需求、規劃、計劃、應用的閉環管理,促進信息化的發展與升級。運維管理包含技術運維和應用運維兩個方面。技術方面是確保信息系統穩定、可靠運行;應用方面是對應用缺陷、功能偏差等進行及時處理與修正,確保系統功能與業務實際保持一致,避免功能偏差導致的業務結果偏差。網絡信息安全管理貫穿信息化的全過程,是企業信息化資產和業務活動的保障與基礎,沒有安全保障,企業的生產、經營等都將面臨巨大的威脅。服務外包管理是確保將優質的社會化的信息化技術資源為企業所用,提升企業的信息化技術保障水平,降低信息化運營成本,確保企業人員能將有限的精力投入戰略思考、業務與技術研究等核心工作中,為企業提供更高的價值。信息化管理框架的10要素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必須用流程串聯成完整的信息化生態,促使各要素之間相互配合,才能實現企業的價值與戰略目標。2信息化需求的主要特點在長期的信息化過程中,信息化需求已經成為人類需要的重要組成,因此須充分認識其特點,才能準確定位需求的地位與作用,其特點如下:1)是通過后天的學習獲得的,是由社會的發展條件決定的,是和信息化技術發展水平高度契合的;2)離散度高、可變性強、彈性限度很大,不容易被人察覺,不易被準確表述與記錄;3)與企業的氛圍、目標相關聯,與個人價值實現的動力、意愿等關聯;4)具有連續性,在實踐過程中逐步完善。
3需求在信息化中的定位
人的需要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動力,是在人與客觀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在人的積極活動中產生的。信息化需求是人類需要的表現形式之一,是信息化技術發展的必然,它是企業信息化的驅動器。在信息化過程中,完整的、準確的、及時的需求是信息化效率與質量的保證,這是國內外幾十年信息化實踐得出的基本經驗之一。如果沒有足夠的需求,信息化不可能得以持續發展,因此做好需求管理工作是信息化的基礎性工作,必須建立與信息化發展相適應的管理體系與機制,必須培育良好的信息化環境,才能確保信息化的有序發展。
4制度建設的總體思路
在工業化向信息化過渡階段,“業務驅動”是信息化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構建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機制是根本方法,為突出需求管理的核心地位,全方位落實全員信息化職責,集控中心將需求管理劃分為儲備期、立項期、建設期、運行期四個漸進式階段,確保信息化建設始終與業務的深度融合,并跟隨戰略發展,適應企業內外部環境的變化。為確保制度建設能推進大信息化與“兩化融合”戰略,全面提升信息化價值創造力,須創建業務與技術合作的制度建設機制,執行層、管理層共同參與制度的建設工作,有利于將信息化的內在規律應用于制度體系中,應用于信息化實踐中。通過構建完整的信息化管理體系,將國家、行業和上級單位的管理制度融入管理體系,不僅切合了集控中心的實際需要,又能使集控中心的信息化工作完全合規。
5制度建設方法與過程
參照信息系統的結構化方法,按現狀調查與分析、概要設計、詳細設計、制度編寫、運行檢驗五個階段開展制度建設。在現狀調查與分析階段,提出了需求管理中心論,明確了制度建設的主要內容,為制度建設確立了總基調。在概要設計階段,明確了集控中心未來5年信息化的核心任務與目標,理清了信息化管理架構與要素組成,明確了各要素的關系以及在信息化管理中的定位與作用。在詳細設計階段,收集了國家、行業、上級單位的相關制度與規范,細化了管理框架,明確了管理范圍、深度與邊界;劃分了管理模塊,設計了縱橫關聯和層次分明的制度目錄樹,確保各要素的正確關聯與靈活互動,確保制度設計與信息化活動的一致性與相關性。在制度編寫階段,按照制度可執行的要求,以需求為主線條進行各管理要素的連接,將經驗與基礎理論融入其中。在運行檢驗階段,信息管理部門定期收集、分析制度運行中存在的問題,每年進行制度修編。
6制度特點
6.1全員信息化。建立全員信息化機制,將信息化角色的職責與崗位職責一一對應,實現職責的靈活配置,避免了崗位職責變化導致的信息化職責不清的問題。6.2層次化。集控中心信息化管理制度體系分為四級:第一級為國家、行業、上級單位的制度與規范,第二級為中心信息化管理制度,第三級為管理流程與指標,第四級為系統應用管理細則、標準化作業指導書。6.3模塊化、結構化。集控中心制度共包含30個二級管理模塊、73個三級管理模塊,參照“SOA”理念將模塊按層次、邏輯關系有機融入到管理架構中,實現各管理要素的聯動。6.4流程化。集控中心的二級管理模塊設置了15個流程,三級模塊設置了21個流程,實現了全流程貫通。6.5指標化應用管理設置了23個指標,設備管理設置了31個指標,外包管理設置了10個指標,便于信息化績效改進。
7烏江集控中心信息化管理制度的主要內容
集控中心現有的信息化管理制度體系包含信息化組織管理、技術支持系統應用管理、設備(系統)管理、技術支持系統服務外包管理等四個管理制度。7.1組織管理。集控中心設置了決策、管理、執行三個層次,覆蓋了所有人員和管理內容,建立了全員信息化、需求常態化、創新持久化等工作機制,旨在落實“大信息化”戰略,促進“兩化融合”,全面提升信息化效能。在決策層面,業務和技術領域均設置了主輔兩個決策角色,按管理內容、影響范圍、重要程度等分級設置權限,使得信息化能緊跟集控中心的戰略目標,確保了信息化的可持續發展。在管理層面,各部門均設置了業務管理負責人,賦予了從需求發現到功能應用、從功能應用到新需求實現全過程的管理職責,確保業務的持續改進;確立了技術創新引領業務創新的工作機制,設置了技術管理負責人,主要承擔信息化管理體系建設與執行任務,確保信息化管理能適應業務運營和技術發展。在執行層面,建立了定期業務分析機制,各部門設置了業務分析員,賦予了需求收集與分析、系統功能與業務適應性分析等職責,從微觀層面確保了信息化的時效性和精準度;設置了技術主管,主要承擔技術研究與引進、技術指導等工作,確保新技術能及時服務于中心工作,確保了技術先進性與實用性;設置了系統工程師,負責技術引進、立項、運維、安全的具體工作,實施了全過程的技術管理。7.2應用管理。集控中心的應用管理分為規劃、建設、運用與維護等三個層次,建立了需求驅動、需求前置、需求管理例行化工作機制,實現了需求、規劃、建設、應用四要素之間的協同,確保了需求與功能的質量;建立中長期規劃、專項規劃等工作機制,強化了頂層設計的方向引領和實施指導作用,降低了規劃的門檻與難度。7.2.1規劃管理。信息化規劃處于整個信息化內容的頂端,是確保周期性、循環性、不間斷性開展信息化工作的有效手段,是制定年度信息化計劃、逐年開展信息化工作的總依據。集控中心將信息化規劃分為整體規劃和專項規劃兩大類,專項規劃又分為業務管理規劃、數據資源開發與利用規劃、信息化基礎設施規劃、信息安全規劃四個子類。7.2.2需求管理。需求管理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是需求的完整性、合理性、準確性,集控中心創建了信息化需求“四期”管理法,實施了全生命周期管理,確保了需求及時轉換為信息化功能。在需求儲備期,各部門進行系統功能的業務適應性比對分析,根據工作需要提出業務目標和具體需求等,技術部門采取變更功能、新增功能、新項目立項等方式進行處理。在立項期,各部門對年度提出的信息化需求進行總體分析和綜合論證,技術部門編制新項目立項方案,經集控中心審查后確定次年信息化內容和項目。在系統建設期,按照需求調研、需求分析與設計、功能測試、驗收四階段對立項期的需求進行跟蹤、控制與完善,確保信息化需求轉化為滿足業務需要的系統功能。系統運行期分為試運行期、質保期兩個子階段。試運行期間,各部門對責任范圍內的功能進行驗證,提出與需求設計的差異部分和新增需求,經集控中心審查后由技術部門依據合同規定進行處理;在質保期內,各部門定期對系統功能與工作需要進行對比分析,提出解決方案。質保期結束進入新一輪的需求儲備期,漸進式提升信息系統功能。7.2.3功能管理。從系統上線運行起至進入功能管理階段,主要任務是確保系統功能有效使用,為業務創造最大的價值。在本管理模塊中強調了系統功能的符合性檢查與及時修正,并對系統使用、錯誤修正、系統整體和局部功能上下線進行了規定,確保使用效果和跟隨業務需要。7.3設備(系統)管理。本管理模塊依據組織管理制度的總體要求對技術部門的設備管理職責進行了明確,規定了系統維護的內容、方式、周期,同時要求技術部門根據業務工作需要及時進行調整;強調了運行分析的作用,強化了知識與經驗的傳承,確保系統的及時改進;實施用戶的分級管理,確保應用安全、可控。7.4服務外包管理。在烏江公司7年網絡及自動化系統核心設備外委服務實踐基礎上,集控中心構建了硬件服務外包和軟件服務外包機制,建立了服務與評價流程,確保服務的持續改進。在硬件服務外包方面,固化了集中巡檢、故障處理、備品備件儲備、現場培訓、集中培訓等流程,有力保障了烏江公司的安全生產工作,提升了自動化信息化人員的技能。在軟件服務外包方面,建立了糾錯性維護、適應性維護、完善性維護、預防性維護、應急處置工作機制與流程,并將軟件維護流程與需求管理、應用管理進行關聯,確保軟件維護及時滿足需求變化和實際工作的需要。
8結語
烏江集控中心的信息化管理創新成果融合了上級管理要求,充分遵循了信息化規律,具備一定的普遍性,具有較強的推廣價值。但烏江集控中心在信息化的規律探索方面還存在局限性,還沒有在更大的范圍、更長的時間進行檢驗,同時內外環境改變會產生新變化、提出新要求,尤其是在大數據時代即將來臨的時候,傳統的業務驅動觀念將面臨嚴峻的挑戰,需求管理的核心地位也將接受挑戰,因此信息化管理的創新還將持續進行,以適應新的變化。
參考文獻:
[1]毋國慶.軟件需求工程[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3:1-103.
[2]錢樂秋,趙文耘,牛軍鈺.軟件工程[M].2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33-45.
[3]黃武,洪玫,楊秋輝,等.軟件測試與維護基礎教程[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8-13.
[4]曾佑新.企業信息化管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35-81.
[5]吳敬璉.制度重于技術[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2:3-16.
[6]劉彬.廣西電網地區級一體化電網運行智能系統(OS2)建設的探討[J].紅水河,2015,34(6):35-38.
作者:宋爾進 單位:貴州烏江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
- 上一篇:投融資制度建設研究
- 下一篇:電影眾籌融資比較與啟示
精品范文
3信息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