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英語詞匯教與學應用分析

時間:2022-02-05 10:16:41

導語:航海英語詞匯教與學應用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航海英語詞匯教與學應用分析

1.結構隱喻概述

隱喻作為最方便、最通俗易懂的理論在語言中被廣泛使用。只要有語言的地方就有隱喻存在。在航海英語中最經常使用的概念隱喻分類是“結構隱喻”。結構隱喻是以一種概念的結構來構造另一種概念,使兩種概念相疊加,將談論一種概念的各方面的詞語用于談論另一概念,于是就產生了一詞多用現象。

2.結構隱喻與航海英語詞匯教學

航海英語作為一門陌生復雜、晦澀難懂的專業英語對學生來說一直是大難題。借用結構隱喻概念中相似概念的“映射”去理解、記憶和掌握單詞,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1利用結構隱喻來闡述航海英語詞根與概念領域的關系。英語中的詞根酷似漢語的偏旁部首,攜帶者各自特定的中心含義。為了方便易懂,人們移植了最初文字中的部分音節——帶有特定含義的詞根來表示新概念域里的相似含義。這就是結構隱喻里的相似結構概念的遷移。一旦詞根由始源域出發到達目標域,就結合新的語境從而創造出新的形式和意義。例如,詞根cap-的中心含義是“頭”,用在文字領域就是“文字的頭”(capital)——大寫字母;延伸到海上領域指稱為海員的“頭兒”(captain)——船長。再如來自于化學領域的詞根hydr-(中心意思:水)便是航海英語里的常客了。在日常生活中,hydr-構成了hydrant(消防龍頭,消防栓)表示可以放出“水”的東西;從這個始源域被遷移到化學領域就創造出了產生“水”的化學元素:hydrogen氫氣;之后再落腳到航海目標域中,就創造出了hydrography表示測量領域關于“水”的數據:水道測量學。2.2利用結構隱喻將詞匯含義從日常生活領域應用到航海專業領域。日常英語和航海英語是不同的概念領域。但同時,兩個不同的領域中又有著相似的指稱、特征或功能。人們借用熟悉的、簡單的日常英語來描述后來的、陌生的、具有相似度的航海事物,于是同樣的單詞就開發出了新的含義。比如bridge在日常英語中的含義是“橋”,在航海英語中的含義卻是“駕駛臺”,因為駕駛臺是由最初小船上類似“橋”一樣的、供漁夫休息用的“拱起”繁衍而來的。類似更多的,從日常英語借用到航海英語中用以表示相似概念的例子如下:master主人、大師→船長(掌管船的主人);engineer工程師→輪機員(船的工程師);round圓的,循環→巡邏(在發生火災區域循環著走);board木板→甲板(船上的多層木板);acquire獲得→捕獲(雷達獲得物標信息)等等。2.3利用結構隱喻來解釋航海領域內的一詞多義現象。通常,同一單詞的多個含義之間有著一定相似的聯系。這就是在某一方面或某一程度中概念被應用到其它方面,或者兩個不同的概念結構有著不同程度的交叉。一個概念被借用到另一個相似的環境中就產生了新的概念或含義。多數的一詞多義現場都可以用這種“概念借用”式的結構隱喻來解釋。在航海英語范圍內,也存在諸多一詞多義現象,主要是介于船舶、海員、貨物和設備之間的概念延伸和借用。例如,range的本義是“范圍”,如能見度的范圍,被應用到事物種類的概念中就是“一系列”的種類,被應用到燈標的概念中就是燈標的“射程”,被應用到雷達的概念中就是雷達的“量程”,可見range的多種含義都是由本義“范圍”向外延伸得來的。2.4利用結構隱喻來理解航海英語術語。航海英語中有很多名詞術語是“雙詞結合”的形式,叫做合詞法。當兩個獨立的英語單詞有序地先后擺放在一起并結合航海實用語境,便產生了新的含義。多數合成詞的含義側重其中一個詞的含義,另一個詞作為輔助功能。如shellplate中,shell的日常含義是“雞蛋殼”,plate的日常含義是“板”,shellplate側重于用“shell”表示船身的“殼”,“plate”(板)的含義不變,但意義有所擴大,不僅指扁平的木板,還指有弧度的木板和鋼板。所以shellplate在航海英語中指稱“船殼板”。用shell的“蛋殼”含義去構建船舶的“船殼”概念,容易理解更便于記憶。有的海事術語合成詞也會側重兩個單詞含義并重,各個單詞的概念都會在新的航海語域里有遷移延伸,如occludedfront便是側重單詞occlude(封閉)和front(前面)的概念結合。結語結構隱喻作為一種思維的概念,用作詞匯理解和記憶規律,雖然抽象,但卻十分實用。作為航海教師,還會深入挖掘隱喻與詞匯的關系以及隱喻與航海英語的關聯,以得到更好的學習和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Lakoff,G.TheContemporaryTheoryofMetaphor[J].MetaphorandThought,1993,(2):244-245

[2]程亞麗.概念隱喻理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10):107-108.

作者:竇洪欣 劉佳祥 單位:大連航運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