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論文7篇
時間:2022-09-07 11:12:02
導語: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論文7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我國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初中生物的傳統教學模式受到很大的沖擊,如何將生物教學生活化,提高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從生物教學的現狀出發,找出傳統的初中生物教學存在的問題,提出實現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生活化;探究
一、初中生物教學的現狀
生物是一門自然學科,生物知識都是來自于生活,將生活用理論給細化出來,與人類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然而在進行生物教學中,教師只是面對課本進行教學,而忽略生物與生活的關系,在教學過程中并沒有將生物與生活相互聯系來進行教學,這使完全理論化的生物課變得毫無生趣。久而久之,學生對于這種傳統的生物教學模式也漸漸產生了厭惡感。雖然有部分教師漸漸地意識到這個問題,開始追求生活化教學,但是只是將生物強硬地和生活聯系起來,缺乏合理性,使教學效果大大下降。
1.課前導入過于生硬
在傳統的生物教學中,教師大多數是采取單刀直入的方式直接把主題引出來。生物對于初中生來說本來就有一定的難度,再加上教師教學方式的生硬,使學生更加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生物老師在利用生活化來進行輔助教學時,要伴隨著一些趣味,才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力。
2.教學內容單一
在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都是以課本為主來進行教學活動。課堂上,教師枯燥無味地給學生講解課本上的內容,這種方式單一、枯燥,會讓學生的注意力無法集中。更有一些學生認為這些課本上都有,不用老師講解,自己看看就會了。因此,更加不重視課堂的重要性了。
3.教學形式落后
生物的教學和其他學科的教學都是相同的,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只是靜靜地聽課。學生處于被動的狀態來進行生物的學習,沒有深入了解生物知識,只能死記硬背知識點。這樣會讓學生很快就忘記教師所講的內容。
4.課后作業死板
教師布置課后作業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溫習課堂上的知識。但實際中,教師所布置的課后作業都是書本上的內容,將空缺部分填充起來,學生在寫作業的過程中沒有思考的余地。更有一些學生完全是抄襲,沒有自己去思考。這樣的一種情形非常不利于學生學業的成長。
二、實現初中生物教學生活化的途徑探討
1.利用社會熱點,引出課程內容
往往生活中的熱鬧事件是大家特別關注的,老師在進行教學時可以適當地引入一些社會熱點問題來進行教學。教師在進行課程內容講解之前,先講述一些熱點新聞,這樣學生就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然后教師就順勢將新的課程內容引出來。例如,當教師講解“空氣的質量影響身體健康”這一課時,教師在開展課堂內容之前,可以先跟學生分享霧霾事件,這時學生瞬間就會興奮起來,展開激烈的討論。然后讓學生自己講講出現霧霾的原因有哪些。當學生講完之后,教師就可以順勢插入主題,呼吸道是怎樣對吸入的空氣進行處理的?這樣學生就紛紛地抬起頭看著老師,渴望知道答案。這樣巧妙地利用了社會熱點話題來引起學生的注意力,能夠使學生迅速地進入課堂。
2.生活化教學
隨著多媒體技術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老師將多媒體引入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效率。例如,當學習“植物吸收水分”這一課時,先給學生簡單地講解一下觀點內容,然后再向學生提問:即將枯萎的小樹澆水之后又變得茂盛起來,這是為什么呢?學生都很好奇,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么呢?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來向學生展示一個動態的視頻,是水在進入小樹體內之后的活動,讓小樹恢復了生機。當學生看到了這樣有趣的畫面時,已經變得聚精會神了。這樣的課堂才是高效的、有趣的。
3.生活化的課后作業
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布置的課后作業也是單調的,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布置具有生活化性質的課后作業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能力。例如,教師可以將課后作業變得無紙化,讓學生去種植小樹,每天進行澆水灌溉,當學生看到小樹漸漸長大,內心的愛也會激發出來,最后小樹開花、結果。這樣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讓學生感受到生命的偉大,以及大自然中的一切生物都是要和平共處的,每一個存在著的生物都有它獨特的意義,能夠為自然界增添色彩。能讓學生明白這其中的責任與義務,只有堅強地努力著才能收獲成長的果實,美好的家園需要每一個人的行動。實現初中生物教學生活化有許多途徑,需要教師不斷地從自身的教學實踐出發,不斷總結自身的教學經驗,挖掘生活中的例子,實現生物教學的目標,提高學生對于生物學習的熱情,建立高效的生物課堂。
作者:寧銀杏 單位:重慶市酉陽縣酉州初級中學校
參考文獻:
[1]趙書童.信息技術支持下初中生物課堂合作學習路徑[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23).
[2]邢劍.新課標下初中生物課堂有效性教學初探[J].才智,2016(4).
[3]顧紅霞.淺談生物探索性實驗教學[J].才智,2016(4).
[4]范麗娜,付建紅.初中生物課外活動對學生科學素養培養的影響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6(1).
第二篇:初中生物課生活化課堂的創設
摘要: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創設生活化課堂,可以從目標設置緊扣生活實際、情境設置導入新課、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生活、組織多元化課堂活動、布置實踐操作性作業等教學環節,將生活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全面提高學生學科素養,讓學生感受生物課堂的魅力。
關鍵詞:生物課;生活化;課堂;有效教學
新課改倡導教師的教學活動從內容上、形式上聯系生活、社會及學生實際,達到充實課堂,激活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在教學中引入生活化元素,既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又是培養學生能力、關注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有利于課程目標和教育目標的實現。近年來,筆者遵循陶行知先生所說的“生活即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而教育”,在初中生物課教學中探索打造生活化課堂,努力提高生物課教學的有效性,取得了顯著效果。
一、目標設置緊扣生活實際,實現教學目標生活化
教學目標生活化是指教師找準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與生物知識的結合點,將其融入到實際教學中,促進三維目標的實現。知識目標生活化。生物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學習到與社會生活實際相關的科學知識,掌握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方法。例如,設計《尿液的形成》教案時,在知識目標部分明確提出:檢查尿液成分的必要性、化驗單的方法、血尿的形成、腎透析,要求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各種基本知識,激發他們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們認識到生物與生活的密切關系,關注生活中的生物問題。能力目標生活化。生物課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用理論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急救》時,筆者設置問題情境:如果在游泳場發現有人溺水,你會如何處理?在車禍現場,有人大出血,你會如何處理?發現有人觸電暈倒,你會如何處理?將這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引入課堂,讓學生分組討論、上臺展示,并請校醫現場評價、及時糾正,讓學生身臨其境,既了解急救的常識,又提高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生活化。生物課教學的最高境界,是讓學生對社會熱點問題作出自己的判斷,進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在生活實踐中,許多社會熱點問題與生物學知識是緊密相關的,生物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及時引入相關的社會生活熱點問題:《食物中的營養物引質》框題引入食品安全問題,《免疫》框題引入疾病防治問題,《生物圈是一個整體》框題引入環境污染問題等,讓學生分組討論,引導他們運用所學的生物學知識解釋社會熱點問題,對生活中的生物問題作出獨立判斷,凝煉價值觀。
二、情境設置導入新課,實現教學情境生活化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生物課前幾分鐘,用生活情境導入新課,往往能迅速抓住學生眼球,使學生思維處于興奮狀態,自主探索生命的真諦。例如,學習安全用藥知識時,我首先播放一則新聞視頻———年輕女子感冒因服用過量藥物而失去生命,引起對安全用藥的重視,引導學生思考:什么是安全用藥。學習“植物的蒸騰作用”時,我是這樣導入的: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但是,植物體內的水為什么能從根部到達樹冠?通過在情境中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和思維動機。
三、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實現教學內容生活化
九年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反對把教科書當成惟一課程資源的做法,明確要求教師提高主體意識,努力開發生物課程資源。其實,教材不過是為學生提供一種“案例”,課堂教學的終極目標不是獲得“案例”本身,而是掌握“案例”之后的有價值的東西。因此,課堂教學內容應源于教材,且高于教材。生物教師要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社區,選擇基于社區、校園等環境的動物學、植物學問題,加工、整合適當的教學專題,進一步豐富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例如,學習“細菌凈化污水”時,組織學生參觀附近的污水處理廠;學習植物相關章節時,組織學生參觀校園植物和植物園。
四、組織多元化課堂活動,實現教學形式的生活化
生物學的一些概念和原理比較抽象,初中生難以理解,將這些事實或者感性材料融入課堂活動中,可以使學生對重要概念產生充分的感性認識,進而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在課堂教學中,我從學生實際出發,將小品、角色扮演、探究實驗、模擬法庭等形式的活動融入不同課堂中。例如,講解“生態系統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我讓學生分組角色扮演,分別介紹自己的家族。“角色扮演”這一互動環節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增加了個體體驗和直觀感受,學生活動與教學內容有機地融入課堂的教學過程中,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促進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強化了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
五、布置實踐操作性作業,實現遷移訓練生活化
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在于將課堂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解決具體的問題。在講完新課后,我通常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布置一些學以致用的課后作業。例如,學習“關注合理營養與食品安全”后,要求學生根據父母的健康狀況和身體需要,設計一份合理營養食譜,親自烹調并請父母品嘗,向父母介紹其中的道理,請父母做出評價,還要將活動過程和感受在班級交流。學習“乳酸菌”、“甜酒制作”后,讓學生在家里動手制作酸奶、釀制甜酒。通過這些實踐活動,學生認識到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可以生產出很多產品為人類所利用。這樣,學生不但學以致用,而且用自己的勞動成果豐富了家庭生活,既培養了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又拉近了親子關系;既增強了學生學有所成的愉悅感和成就感,又讓學生體驗了學習生物學的樂趣。實踐證明,立足生活的角度,從學生的需求出發,在生物課教學的各個環節將課堂教學和現實生活有機結合起來,打造生活化課堂,引領學生關注現實生活,解決現實問題,實現學習和生活的有機融合,能夠充分彰顯生物課堂的教學生命力、擴張課堂教學的活力,讓學生在教學和實踐中感受學習的快樂、創造的快樂,全面提高學科素養,感受生物課堂的魅力。
作者:唐春蓮 單位:廣州外國語學校
第三篇:初中生物教學生活化的實踐
摘要:初中生物教學屬于對生命活動規律、生物現象進行闡述的一門課程,課堂教學中合理的引入生活化教學策略,對提高學生學習的有效性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學生在生活化生物課堂的學習中,不但能夠將知識點全面掌握,還可以對價值目標、生活態度問題、情感問題等方面全方位培養。
關鍵詞:初中生物;教學;生活化;策略
對于初中生來說,剛剛開始接觸生物學習,由生活作為切人點,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在本文中,筆者對初中生物課堂教學回歸生活的必要性展開研究,提出從情境教學生活化、教學內容生活化和作業與練習生活化三個方面著乒來實現這一目標。
一、初中生物課堂教學回歸生活的必要性
(一)回歸生活是初中生物教學的要求
新課程標準指出,應“更加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更強調學生的主動學習”。科學知識本就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如果脫離生活實際教學,學生得到的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懸而空洞的說教不僅使學生學而乏味,更會使他們感覺學而無用,所以實施生活化教學勢在必行。因此,生活化教學是實施新課程生物學科教學較為適宜的教學方式。
(二)回歸生活是學生的愿望
現在的初中學生好動、好奇,喜歡探索,不易滿足。“好動與不滿足是進步的第一必需品。”生活化的教學符合現代初中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符合他們的興趣,也為學生個性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同時,進人初中以后,學生在學習上的獨立性和主動性逐步增強,而生活化的教學尊重了學生的這種發展,讓學生在生動的教學情境中,在感健}:認識的基礎上學習。
(三)讓課堂回歸生活是生物教師的最佳選擇
許多學生對生物學科缺乏學習興趣,這使生物學老師傷透了腦筋。大家不知如何才能將學生的“心”抓住,讓學生認真上課,積極參與,好好學習。將生物教學生活化,是改變教學遠離生活、脫離實際以及枯燥單調的一條有效途徑,也是當前學習生活化趨勢的一種必然要求。筆者以為,生物課堂教學生活化是解決當前課堂教學困境的最佳嘗試,同時也是一種挑戰,是對傳統教學法的挑戰,也是對教師的挑戰。
二、如何讓初中生物課堂教學回歸生活
(一)情境導人生活化
課堂的導人部分,對于這堂課的教學效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導入是否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以及學習興趣直接影響著授課的質量。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圍繞著生活實際及經驗,以所學知識為中心進行課堂導人設計。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之前深人的挖掘生物知識背后所隱藏的現實實例以及現實生活經驗,這樣可以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充分的感受到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可以充分的體會到學習的現實意義。例如:在學習《細菌》時,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們的愛國情懷,講解一下二戰時期日寇侵華對我國實施的慘無人道的“生物戰”,也就是“細菌戰”。這場戰爭給我國帶來了巨大的傷害。什么是細菌戰呢?是敵人利用細菌病毒作為武器對人、牲畜以及農作物進行實施人工瘟疫的一種滅絕性的罪行。在當時敵人向我國多個省份進行鼠疫、霍亂等病毒的散播。導致當地瘟疫爆發死傷無數。瘟疫到底是什么?它竟然如此厲害?我們就學習一下細菌的知識。用這種鮮活的歷史事件作為教學背景,同時創設出與教學內容息息相關的教學情境,這樣的導人方式可以大大的吸引學生的眼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二)教學內容生活化
教學內容生活化,可以讓學生知道我們所學習的知識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有利于學生去發現、去探索在生活中的生物奧秘,學會在生活中應用生物知識。在教學的過程中,最好是應用生活中的現象來講解生物知識,這就是需要教師善于發現、挖掘生活中的生物問題,然后將其呈現在課堂上,將生物知識巧妙的融入在生活化問題的講解上。學生感覺到生物知識讓自己對大自然更加的了解,從而也更懂得保護大自然。而也正是由于教學內容的生活化,學生可以親身感受、親身經歷、親身感悟教師所講授的內容,從而形成自身很直接的情感體驗,也更懂得將生活中的知識與生物課本聯系起來。例如“通過生物學習中所學到的知識將生活改善”“對生物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產生的新事物與新產品給予關注”“對社會中與生物相關的問題給予關注”“怎樣將金魚、花卉等生物養好”“對人類生存需要的營養物質進行了解,并且分析營養物質的主要來源”等方面均運用到生物知識。由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基本上沒有通過生物的眼光進行策劃、選擇、判斷、分析以及觀察。所以,學生一旦對生物知識有所了解后,教師則要引導學生在課堂內外走進生活,使學生對于實際生活中出現的生物現象能夠通過生物知識進行解釋、分析,對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意識以及應用能力的培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課后作業生活化
教師在布置生物教學的作業時應該讓學生與實際生活互相聯系,確保學生能夠將課堂學習中所掌握的知識點在實踐中全面運用。這樣的做法能夠激起學生對生物知識的興趣,加深對知識點的記憶能力。另外,學生在具體的實踐作業中,會在實踐中將問題進行引發,并且認真的思考,學生在解決問題、獨立思考時,能夠有效的培養邏輯思維能力。例如,學生在學習《探究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的知識點時,教師應該讓學生對周邊環境受到污染的具體情況進行觀察,并且找到導致污染的主要因素,根據導致污染的原因研究生活受到的影響情況,同時分析生活環境受到污染后,生物會導致怎樣的結局。學生通過實際的觀察后,讓學生進行相互交流,并巨把所觀察獲得的知識點采用書面報告的形式進行表述,通過將課后作業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的方式,能夠使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有著較大的興趣,同時使學生對于課堂上所學到的生物知識進行全面掌握,深人了解生物知識的相關要點,并且在生活實踐中全面應用生物的相關知識點。另外,教師還能夠帶領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將問題找出,運用生物知識點將問題全面解決。總而言之,生物學是貼近生活的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充分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加強書本知識與生活的聯系,將生活中的教學資源與書本知識融通,這樣學生就會感受到知識、學習的重要意義和作用,就會意識到學習的重大責任及價值夕從而更好地主動學習。
作者:林雅燕 單位:福建省漳州立人學校
第四篇: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實施方法研究
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他反對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反對脫離生活的教育。那么什么是生活化教學呢?又如何在教學中實踐生活化教學呢?本文在此,結合教學流程的幾個階段,提出優化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的實施方法。
一、引入社會熱點,實現教學目標生活化
初中生物的教學目標主要對學生知識、能力、情感態度這三個方向的考量。因而在實際教學中,引入社會熱點實現教學目標的生活化,也要注重從這三個方面來實施。知識目標是指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能力目標則是學生能借助知識真正解決問題的能力,情感態度則是指學生能對熱點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并從中培養出正確的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如在講解生物圈里的綠色植物時,教師可以以社會上對一次性筷子的使用數據這一熱點話題為引子,培養學生熱愛地球家園、保護環境的情感態度。也可以就生物基因遺傳的知識,引入試管嬰兒的話題討論,請學生們猜一猜試管嬰兒是如何成型的,又是在哪里生長發育的。初中生對試管嬰兒可能還不了解,因而也具有足夠的討論空間,教師可以順勢講講克隆羊“多莉”的故事,從而實現教學知識目標的生活化。
二、生活化方式講解,實現教學內容的生活化
生物是對生命現象、規律、理論的解釋,來源于生活。但對初中生而言,他們在這個年齡階段仍是以形象思維為主,需要借助生活化的講解方式來理解某些生物學中抽象的概念或理論。如在學習細菌時,教師可以通過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來導入相關內容,如日本侵華時的“細菌戰”導致的瘟疫和恐慌,以歷史背景激發學生求知欲,其次針對細菌的概念,引入學生經常接觸的泡菜、咸菜,讓學生感知細菌在食物腌制過程中的作用,從而引出細菌的概念。接下來為了鞏固學生對細菌這一概念的理解,教師可以就細菌為什么屬于生物圈中的分解者這一問題進行發問,并結合把食物放在冰箱里比放在常溫環境下可以更有效地減緩腐敗的生活現象提問,請學生說說這是為什么。在最后的教學階段,學生了解了細菌繁殖的速度,教師在此穿插情感教育,提醒學生注意個人衛生、提防細菌交叉感染。整節課程,教師結合生活化內容對教學內容進行生活化的講解,在促成知識形成、內容理解和應用上都起到了絕佳的作用,讓學生更易接收知識。
三、借助多樣活動,實現教學形式的生活化
教學形式不應拘束在教師的滿堂灌方式中,我們需要借助多樣化的活動,讓教學形式也變得富有趣味而生活化。比如,在講解概念時,教師通過設問,讓學生能夠結合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積累來猜測答疑。還可以通過更加具有互動性質的活動來將課堂內容有機地融合到教學中。如通過講故事或者諺語等來解釋生活現象,以“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讓學生理解生活環境對生物的影響效果。還可以通過角色扮演,讓各組學生分別扮演生物圈中的不同成分,從而站在這一角度去思考生態系統中各部分存在的必要性,從而加深對自然生命的理解。當然,教師還可以通過組織學生進行探究,讓學生親自栽種種子,感受綠色植物的生長過程,從而近距離感知植物生長的各個階段。這樣的探究活動不僅能促使學生去悉心照料植物,還能從中體會關愛生命的情感。
四、解決實際問題,實現教學成果測驗的生活化
生物知識來源于生活,也必將應用于生活。在完成教學內容的講授后,還需要通過作業來檢測、鞏固學生的學習成果。教師抓住時機,將生活化問題融入學生學習成果檢測中,不僅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積極思考,還能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如在課堂中設計練習題時,針對植物的呼吸作用,結合生活中種莊稼前需要翻土來松動土壤的現象讓學生深入理解呼吸作用,并感受課堂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在布置課后作業時,也可以用實際問題來設題目,如在學習環境的污染問題時,請學生結合身邊的環境污染現象,分析污染原因,并探究污染造成的危害。從而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所做的作業是具有實際價值的,不是為做題而做題,從而能夠以最佳的狀態投入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總之,生活中有許多可以應用于生活化教學的現象,教師需要關注社會熱點、關注學生生活,以多樣化的活動和生活問題來實現生物的生活化教學,促進學生知識、能力以及情感價值等多方面的成長,真正達到育人效果。
作者:徐格格 單位:吉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參考文獻:
[1]樊慶德.淺談生活化教學理念在生物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中旬),2012(3):70.
[2]張金玲.開發和挖掘生活化的課程資源[J].未來教育家奠基工程,2013(7):33-34.
第五篇:初中生物課堂生活化教學研究
摘要:新課改背景下,初中生物課教學實現課堂生活化顯得非常重要,這在一定程度上順應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理念: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生物又是一門綜合性學科,與我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生物老師實現課堂教學的生活化,可以有效地引導學生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本文主要從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的現狀、初中生物課堂生活化的實施策略、實現生物課堂生活化的意義等方面進行了探討研究。
關鍵詞:初中生物教學;課堂生活化;教學模式
新課改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學實現課堂生活化顯得非常重要,這在一定程度上順應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理念: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生物是一門綜合性學科,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生物老師實現課堂教學的生活化,可以有效地引導學生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
一、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現狀分析
初中生物是一門綜合自然學科,傳統的課堂教學就是老師在課堂上講,學生在下面聽,教學模式非常單一,學生參與不到老師的講課內容中,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定了學生的思維創造力和想象力,影響了學生對生物課的學習樂趣,失去了生物課教學的應該具有的意義。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教學內容單一:教學內容集中是教學大綱上的教材,限制了學生學習的范圍;其次,教學模式傳統:采取灌輸式教學、填鴨式教學,這樣學生只是一味地聽和學,老師和學生缺乏交流;再次,表現在課后作業上:老師留的作業大多的課本的課后練習,這在新課改的背景下,不符合教學目標和任務,容易使學生產生排斥心理,增加學生的心理負擔,很容易導致學生相互抄襲。
二、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實施策略
為了強化初中生物課的教學效果,完成生物課的教學任務,實現生物教學目標,必須實行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的生活化。1.教學情境生活化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要積極地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學習情境,憑借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積極性。例如,在學習生物的遺傳一課時,可以讓學生觀察孩子和父母之間的異同處,這樣既活躍課堂氣氛,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生活化的課堂教學,肯定會使學生對“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老鼠的兒子會打洞”等這樣的俗語理解得更透徹。這樣的教學氛圍,不僅能夠打開學生的思路,使學生理論聯系實際,還能夠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增強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強化教學效果。2.教學內容生活化能夠拉近學生與生物課之間距離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是生活化的教學內容,這樣能有效消除學生對生物知識的陌生感,激發學生對生物知識的探索和發現,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及時運用生物知識。老師可以設計一些生活化的實驗,比如講到無土栽培時,可以讓學生觀察無土栽培和有土栽培的區別,通過實驗得出哪個方法栽培出的植物質量高。生活中的細節,往往被學生所忽略,老師可以通過生物生活化的教學內容,引起學生的注意,提出問題,讓學生通過學習生物知識找到相關的答案,這樣在無形中就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生活中找到生物知識的使用價值。3.練習與課后作業生活化老師通過布置生活化的作業,可以讓學生通過自己探索,發現生活的奧秘,從而使理論通過實際活動更科學化、理論化。針對生物這門學科的特殊性,老師在布置作業時,一定不能搞題海戰,否則很容易讓學生產生排斥心理,完不成作業,為了逃避懲罰,就會相互抄襲,達不到布置作業的最終目的。老師可以布置一起學生感興趣的作業,比如在學習昆蟲這一章節時,老師可以給學生布置寫觀察日記,這樣通過學生自己觀察昆蟲的成長情況,每天做記錄,這樣的作業可以鍛煉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也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好興趣,這樣生活化的作業更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實施意義
初中生物課中的知識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是密切相關的,其中很多知識在人們的生活中都是隨處可以運用的,教育目的就是將學習的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即理論聯系實際,知識指導實際生活,又通過實際生活豐富知識。在初中生物課堂上進行生活化教學,一方面能夠拉近學生對生物知識之間的距離,消除學生對生物知識的陌生感,使學生對生物課更感興趣,另一方面能夠培養學生的思維創造力,從生物實驗中學習知識、掌握知識、運用知識,課堂有生活化的元素加入,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興趣。在初中生物課堂上實行生活化教學,老師有意識地融入生活化元素,提高教學效率,提高教學質量。
四、結語
在新課改形勢下,對生物課的教學有更高的要求,這更符合教育教學要求,就是在課堂教學中實現生活化教學,這樣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學習,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創造力。老師通過創設生活化的學習情境,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活躍課堂氛圍;通過生活化的教學內容,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生物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解答生活中的生物問題;老師通過布置生活化的作業,使學生親身實踐,學會觀察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解釋生活中的生物現象,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渴望程度,更扎實地掌握知識,從而更親近自然、認識社會、提高學習能力。
作者:張秀芬 單位:晉江實驗中學
參考文獻:
[1]陸平安.如何實現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J].讀與算(教育教學研究),2014(07):109.
[2]曹廣忠.讓生物學教學植根于學生的生活世界例談[J].生物學教學,2012,(2):31-32.
[3]張文,高玉柏.生物生活化教學與實踐[J].基礎教育研究,2005,(1):35-36.
[4]馮武軍.生物學實驗教學中的生活化[J].中學教學參考,2010,(8):26-27.
[5]馬燕.淺談新課程理念下生物課程的有效教學策略[J].理科愛好者(教育教學版),2011,(4).
第六篇: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實踐探討
初中生物教學的方式已無法滿足當今社會學生學習需要,生活化的生物教學方式開始運用到初中教學課堂。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為學生營造了濃厚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一、對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的認識
生活化教學是教育改革浪潮下產生的一種新教育方式,把課堂教學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生活,在生活中學習新知識。學生的生活經歷是生物生活化教學的有力保障,學生需要多親近大自然,走進農家,多熟悉花草樹木,接觸一些家禽家畜。生物課堂教學更多的要以學生為主,從學生的親身經歷出發引導學生對生物知識的掌握與熟悉,將枯燥乏味的課堂變為學生思維活躍、討論交流激烈的課堂。
二、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的意義
1.傳統生物教學存在的弊端。傳統的教學方式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課堂教學的方式是教師的傳授,學生只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生物教學中對課堂知識的教授過于重視,而忽略了制作、觀察等一些動手實驗的教學。學生需要完成大量的課外練習和課本作業,來加強對課堂知識的記憶。這種以完成教師任務而寫的作業很難讓學生真正學會生物知識中的精髓,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各抒己見,自由發表自己建議與看法的機會。初中學生的好奇心很強,傳統的教學方式打壓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
2.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的特點。初中生物課本中的知識與社會的進步、日常的生活戚戚相關,通過讓學生掌握這些先進的技術讓課堂與生活聯系在一起,讓學生認識到生物技術的進步對自己實際生活的影響,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用科學的眼光去對待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生物科技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相應的負面影響。各種各樣的環境問題讓學生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正確的看待人與自然的之間的可持續發展,樹立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生活化教學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各個方面都與生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生活中很多小事都蘊含著豐富的生物知識,培養學生善于觀察的眼睛,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
3.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人類最好的老師,要想讓學生扎實的掌握知識,首先就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起學生對新事物的好奇心。對生物課的學習興趣能夠讓學生將被動的聽課轉變為主動地求知,更好的融入生活化的生物教學意境中。教師在教授的初中生物課時,需要多借助于實踐課、動手實驗課等多種課外方式整合課堂內容,多營造一些情景教學把抽象的課本知識形象、生動的方式展現出來。如在講解綠色植物的課程時讓學生親自去采集一些植株用來觀察,并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并對其中有代表性的問題進行討論,充分讓學生發揮自己的特長。
4.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有利于增進師生之間的民主關系。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改變了傳統教師嚴厲教學的方式,而是作為一種新穎的社會實踐進行教學,尤其具有很強的存在價值,沒有任何特定的限制因素,沒有任何的既定模式框架,是老師與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進行交流和互動的成果。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中的教師與學生是一種相互尊重的朋友關系,相互交流各自的理論知識,相互學習彼此之間的長處,讓學生在平等、民主的氛圍中去探索新的知識領域,增進師生之間情感的交流,加深彼此的了解,更好的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5.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和科學素養。生物不是一門單純的文科學科,更多具有理科學科的色彩,許多感性的因素如情感、態度看法等都被暫時的忽略,取而代之的是理性、科學的揭示著自然科學以及生命的奧秘。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強調理性的思維方式,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尋找問題答案的發散性思維,鍛煉學生動手實驗的能力,從實驗中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例如讓學生體會我國幅員遼闊、物產豐富,能令學生對我們偉大的祖國有肅然起敬的心懷,增強學生作為華夏子孫的自豪感;沙塵暴等環境惡化問題的學習能增強學生的民族責任感,從而讓學生正確認識人類與大自然的關系,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是教育體制改革下的新產物,改變了以往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為學生營造了一種自由、民主的學習氛圍。生活化教學將日常生活與生物課程緊密聯系,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學習課本知識,課堂教學也把生活化的特色體現的淋漓盡致。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增進了師生之間的民主關系,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素養,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作者:毛志國 單位:四川省涼山州甘洛縣田壩中學
參考文獻:
[1]盧崢嶸.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研究[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2007,(03).
第七篇: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策略研究
摘要:在教育改課的背景下,學校特別重視各個學科教學工作的優化。對于初中生物來說,是一門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為了使初中生物教學的質量及價值功效得到有效提高,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策略非常關鍵。本文在分析初中生物實施生活化教學的意義的基礎上,進一步對初中生物實施生活化教學的具體策略進行分析,以期為初中生物教學質量的提高提供一些具有價值的參考建議。
關鍵詞: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教學質量
近年來,我國教育事業取得了快速的進步及發展。特別是在新課標改革的背景下,各門學科在教學上都力求突破及創新。對于初中生物來說,諸多知識點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比如“生物的遺傳和變異”、“植物的光合作用”等等[1]。為了使初中生物教學質量得到有效提高,鑒于此,本文對“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策略”進行探討意義重大。
1初中生物實施生活化教學的意義
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習慣采取“灌輸式”以及“填鴨式”教學方法,總結起來就是教師講學、學生聽學。在這個過程中,師生之間真正的交流缺乏,同時學生缺乏體驗感及實踐感。這不但會抑制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興趣,而且還難以使初中生物教學的質量得到有效提高。而對于生活化教學來說,即將教學工作與我們日常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通過生活現象來解釋生物方面的一些知識,或者結合生活知識來學習生物方面的知識。兩者結合,一方面能夠提高學生參與生物知識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感受到生物知識與生活之間的必然聯系,進一步使學生感受到生物知識的價值、功效等[2]。另一方面能夠增強教學的體驗感及實踐感,避免了傳統單一化理論教學的枯燥、乏味,能夠讓學生更容易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識點,進一步為學生學習的優化及完善奠定夯實的基礎。
2初中生物實施生活化教學的具體策略
在上述分析過程中,認識到初中生物實施生活化教學意義重大。因此,便有必要采取有效策略,使生活化教學在初中生物中得到有效應用。具體策略如下:
2.1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課堂學習興趣:如前所述,傳統模式下的“灌輸式”教學法難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因此,有必要在初中生物教學過程中,創設生活情境,使學生參與課堂的學習興趣得到有效激發。例如:在“生物的遺傳和變異”一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入這樣的俗語:“龍生九子,各有不同”。然后,由教師引出這是由于遺傳的不同而產生的現象,并進一步由學生列舉在生活當中相類似的現象,如:黑貓生出了白貓;黃皮膚的狗生出了白皮膚或黑皮膚的狗;一對白膚色夫婦生出的孩子的皮膚是黑顏色的等等。通過學生列舉這些生活當中的常見現象,教師便可以進一步扮演引導者的角色,來解釋這是由于基因變異而造成的。創設這種生活情況,一方面能夠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使課堂教學氣氛被激活。另一方面,通過這些生活情境,更能夠對生物知識點進行解釋,從而將生活知識點化抽象為具體,便于學生理解。總而言之,創設生活情況,能激發學生課堂學習興趣,所以教師需對此充分重視[3]。
2.2結合生活體驗,進一步解釋生物知識現象:眾所周知,生物知識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過程中,有些知識點單純地進行理論講解難以讓學生理解。同時,采取單純理論解釋的方法也難以提高學生學習及思考的積極性。為此,有必要結合生活體驗,并設置一些相關性問題,讓學生進行分析、思考,進而由教師作為引導者對涉及的生物知識現象進行解釋,這樣便能夠收獲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例如:在“植物光合作用”一課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描述炎熱的夏天老大爺在大榕樹下乘涼的情景;或者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可以借助多媒體的視頻圖像功能,播放這一情景。然后,由教師提出問題:“同學們,為什么到了夏天老大爺喜歡在樹底下乘涼呢?”這樣,學生們便會帶著問題進行思考,而教師則可在適當的時機對學生解釋這一現象,即:“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在進行光合作用過程中,植物散發出來的水分在霧化的作用下能夠形成水蒸氣,進而對周圍的熱量進行吸收,這樣便使得在樹底下會感到非常涼快。”通過這樣的生活化教學,不但容易讓學生理解,而且還使能夠使學生感受到生物與日常生活之間的密切關系。
2.3布置生活化課后作業,增強學生實踐體驗感:在生物教學過程中,生活化的例子非常多。為了使學生的生活化實踐體驗感增強,還有必要對學生布置生活化課后作業。布置生活化課后作業的目的,除了能夠增強學生的實踐體驗感之外,還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能力及創新能力。例如:在“探究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一課教學之后,教師便可以布置相關課后探究式作業,如“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有哪些?”布置這樣的作業,由學生進行課后收集,收集方法有攝影方法、錄制視頻法以及標本實驗法等等[4]。課后作業完成并收集上來后,教師需針對學生的調查成果進行評價,并對學生給予一定的鼓勵,從而使學生對后續生物知識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除此之外,本人認為,在布置生活化課后作業過程中,教師需考慮學生實際,確保所布置的生活化課后作業符合學生實際,同時確保課后作業的安全性,進一步為教學質量的提高奠定基礎。
3結語
通過本文的探究,認識到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意義重大。為此,可創設生活化情境,使學生參與生物課堂學習的興趣得到有效激發;可以結合生活體驗,對一些生物知識現象進行解釋;也可以在課后布置生活化生物作業,讓學生的實踐體驗感增強。相信從以上方面加以完善,生活化教學在初中生物教學的價值功效將能夠有效體現,進一步為初中生物教學整體質量的提高奠定夯實的基礎。
作者:羅鳳 單位:南昌十七中學
參考文獻:
[1]黃滄波.新課改下初中生物課堂生活化教學淺談[J].中國校外教育,2013,01:82.
[2]林明海.初中生物實現生活化的教學途徑探析[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01:148.
[3]陳遠輝.實現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的幾點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5,35:249-250.
[4]閆新錄.新課改下的初中生物課堂生活化教學研究[J].才智,2013,07:155.
- 上一篇:高職法學教學中參與式教學模式分析
- 下一篇:高校師德建設問題研究6篇
精品范文
6初中班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