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學探索
時間:2022-11-10 11:29:15
導語:生本教育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學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初中生物教學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傳統的課堂教學已不能滿足全面提升學生生物素養的要求,因而初中生物教師開始考慮將生本教育理念滲透到實際教學中,帶動學生充分發揮自主能動性,善于自主學習與探究,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養。
在我國大多數初中生物教學課堂中,教師仍沿用“師本教育”的教學理念,在課堂教學中多為硬性講解理論的模式,讓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中,不能深刻理解生物學科的真正意義。新課改中明確提出,初中生物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實際參與到課堂的能力,充分發揮個人主觀能動性,發現生物學科的奧秘。生本教育理念應運而生[1]。在新的教學走向中,教師應注重轉變教學理念,秉承著“以學生為主體,一切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的原則[2],抓住學生在生物學科中的心理機制與發展特征,完善與優化教學,豐富課堂活動,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達到促進學生終身發展的培養目標。
一、初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生本教育理念的基本原則
1、全面性原則
全面性原則即為學生的綜合能力發展。提升學生生物的綜合素養是新課改對初中生物教學作出新的培養目標。如此則要求初中生物教師著重學生的綜合發展,在教學過程中考慮學生在學習中的個性差異,并有針對性就不同層面的學生明確具體的教學內容、目標與方法,最大限度帶動每位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其中,教師應在注重學生全面發展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其個性張揚,善于鼓勵學生自主發表自我見解,促進其思維發散與發展。
2、啟迪性原則
啟迪性原則即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與探究。在生物教學課堂中,應注重激發學生的探究潛能,就教學內容不斷激發學生實現獨立思考的潛能,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嘗試著將抽象概念與具體事物自由進行切換,提升自身探究與思考的能力。具體而言,教師應循循善誘,就學生在初中生物中的發展特征與心理機制,善于采用啟發性教學,挖掘學生學習探究的可塑性,促進其個性發展。
3、主體性原則
主體性原則即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應以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為準,遵循學段、學科的教學規律,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可自主學習。在探究與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可不斷完善自身知識結構,總結出自我學習方法。
二、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生本教育理念的策略
針對上述提及的三大原則,初中生物教師應注重轉變教學理念,堅持以學生為課堂主體,嚴格遵循全面性原則、主體性原則與啟迪性原則,在課堂中積極優化教學結構,創設出多樣情境,豐富課堂教學,不斷提升學生的生物素養。
1、創設多樣情境,帶動學生參與探究學習
改善初中生物教學最為根本的方法就是帶動學生參與到實際課堂中,實現內驅力的最大化作用,而創設課堂情境不失為一良策[3]。情境設計是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在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中有著積極意義。因而,初中生物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巧妙運用情境導入,讓學生在具體真實的情境中可更深入了解與掌握知識。與以往無活力、乏味的照本宣科教學相比,情境的導入可有效抓住學生的眼球,讓其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并主動參與探究學習中。其中,教師可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明確情境創設的形式(問題設置、生活例子導入、音頻資料導入等),讓學生在直觀視聽覺沖擊下可深入了解生物知識,并主動參與到進一步的探析中。比如在人教版初中七年級(下冊)《人的生殖》一課教學中,教師可設置疑問,以“在了解上節課人類起源知識后,同學們覺得我們每個人是怎么從嬰兒慢慢成長的?”為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讓學生在頭腦中進行風暴,對所學知識有一個大致的概念,并積極主動投入到接下來的學習中。
2、注重因材施教,促進學生自主創新探究
生物學科是一門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科目,大多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關。因而,教師可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從多渠道、多方向整合教學資源,明確各環節教學的目標與具體的要求,優化教學設計,讓學生可跟進教師的步伐,并在學習過程中創新,形成自我學習模式。其中,教師可注重捕抓生活中或新聞報道中的價值資源,巧妙整合到實際教學活動中,有針對性就教學內容分清重點、難點,讓學生可整體把握學習的脈絡。比如在人教版初中八年級(上冊)《先天性行為與學習行為》一課教學中,教師應吃透教材,聯系好上下章節的內容,整體把握知識結構的脈絡,合理規劃好教學活動的開展。教師在教學中,既應對上一章節知識(動物的行為)進行回顧,又應有效引入“先天性行為”與“后期學習行為”概念,讓學生可對人類行為與動物本能進行對比,并學會如何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學習中、生活中不斷挖掘自身的潛能,為更好地學習與生活不斷努力。
3、組織團隊合作,引導學生組間協作交流
小組團隊合作是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4]。教師可借助小組團隊合作帶動學生參與到課堂學習中。根據學生學情互補或自由組合的形式分成學習小組,在課堂或課外可自由就教師的提問進行討論研究,并集思廣益,整理出全面、完整的見解。其中,教師在學生自主談論的過程中可適當、適時加以引導與指導,但不可過于干涉學生間的想法。小組合作最為明顯的優點就是每位學生可最大限度發表自己的看法,并學習他人的經驗。比如在在人教版初中七年級(下冊)《探究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現實生活中的環境污染,如大氣污染、酸雨等,對周邊生物是否會造成影響,具體是什么樣的影響?”為題,讓學生間自主選擇某一特定污染問題進行討論,對污染背后的人類行為進行分析,并提出相關解決方法。如此,學生生活經歷的基礎上可加深對生物知識的理解。
三、結語
總而言之,初中生物教師應注重轉變教學觀念,堅持“生本教育理念”,積極調動學生參與到實際探究學習中,提升學生的生物素養,從而提升整個初中生物教學成效。
作者:楊軍 單位:寧夏固原市原州區中河中學
參考文獻:
[1]王玉芳.生本教育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學研究與實踐[J].吉林教育,2015(15):80.
[2]周發建.生本教育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學的探索和實踐[J].考試周刊,2015(47):153.
[3]楊春.生本教育理念下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策略[J].中學生數理化—教與學,2016(11):17.
[4]顧華.淺議生本教育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學的探索[J].吉林教育,2015(04):89.
- 上一篇:初中生物實驗教學法研究
- 下一篇:高中地理教學研究論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