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教育現狀與發展策略研究
時間:2022-10-18 03:11:26
導語:法學教育現狀與發展策略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社會需求日益旺盛,但人才培養質量逐步下降。近年來,在我國社會快速發展的過程之中,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良好的改善和提升,在這樣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所以高職院校的教育更是至關重要。特別是在我國高職院校中,法學相關的專業,其人才的培養在未來的社會發展中屬于重要的支持,因此教育工作質量備受關注。與此同時我國的社會中,人們也開始不斷的對法治社會給予關注,所以逐漸的把法學專業向社會的前端進行推廣,為了把人才融入到社會之中,很多高職院校都開始建設法學的專業或者成立專門的學院。據調查顯示,實際上早幾年前,我國就已經有六百多所院校開設了這一專業,但是不管是在其具體的辦學條件,還是辦學的硬件設施上,都無法與現階段相比,甚至當時的條件看依然存在著一定的不足之處。主要就是缺乏相應的師資力量,沒有形成完善的結構等,這也導致了很多院校跟風擴張法學專業,造成其教學的質量不斷下降。(二)由過去的精英教育逐步走向大眾教育。在我國的社會之中,高職院校中相關法學教育內容已經逐漸的進入了大眾化的教育階段之中,所以法學的專業中,其教育內容在一定程度上也與基本的普法知識有關,學生在課堂上,以及整個大學期間所學習的內容一般都是對法學基礎性的知識有所掌握和認識。但是在直屬專業學習學習過程中,其所學習的知識內容有著非常強烈的專業性,造成了這一教育工作難以開展和勝任。再加上很多高職院校為了能夠保證校園中的學生數量,開始不斷的擴張,造成了畢業生增加,這一點直接影響了專業學生的就業情況。而在早年間,很多法學專業的畢業生就業工作就已經出現了一定的危機。所以對于現階段大學校園之中的法學專業學生來說,高校所教學的內容和相關知識點還不能夠滿足社會中對于人才的需求,同時其所學習的知識也有著一定的滯后情況。所以學生即便是已經畢業但是在就業上,依然會因為知識內容的問題出現就業困難現象。(三)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之間矛盾重重。法律教育是法律行業的職業人員在就業前期需要經歷的一個必要的過程,這也是法律職業中最為基礎的內容。所以法律教育在高職院校的開展,對于職業的人才選擇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促進性作用,同樣的法學教育的發展也被法律職業所促進。但是在我國的高職院校之中,教育工作與就業和學生求職相互之間還存在著一定的矛盾,所以這一點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校園中法學教育工作的有效性發展。同時大眾化的知識和教育內容導致學生在校園學習的過程之中,掌握的僅僅是其中的法律基本知識內容,但是卻很難在畢業之后適應復雜,多變的社會情況,即便是畢業后能夠順利的就業,學生也很難把所學習的知識應用到課堂上。除此之外,很多高職院校的教師,其師資力量以及硬件設施都存在著一定的欠缺,所以這也造成了學生學習的知識流于形式,無法為就業做出貢獻。
二、當前高職院校法學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模糊不清。我國高職院校法學教育發展由于起步較晚,加之本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等相對滯后,導致至今尚未真正形成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的法學教學體系,許多高職院校在課程的設置,教學方法與體系上,有意無意的會去參考或是模仿本科教育模式。如將法官、檢察官等一般在本科以及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才會進行選拔的職業作為培養方向;在課程的安排上,將法學本科所安排的專業課程機械的移植到高職法學培養上,最為顯著的就是以部門法進行課程的劃分,缺乏自身的特色;課程的內容上,缺乏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幾乎沒有如以辯護口才、調解方法等為主要培養目的的課程,因此學生的實踐能力不強,在一定程度上偏離了高職教育的教學方向;課程體系上,偏向于知識的完整性,目前許多高職院校所開設的法學專業都在強調培養“通識型”人才的理念,其初衷本是讓學生盡可能多的習得更多的法學專業知識,但是在過于強調完整性的同時,使得職業技能的培養欠缺。由于高職院校并未形成獨具特色的發展道路,使得許多學校的法學教育變成了本科教學體系的精簡版,培養目標的模糊,使得高職院校既無法培養出理論性人才,也無法培養出實踐型人才。(二)教學方法相對比較單一。法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但是很多高職院校的法學教學內容主要偏向于理論的傳授,學生無法選擇自己的偏好。教學方法上,許多教師都沒有考慮高職院校所招收學生自身的不足,這類學生在之前的學習生活中就沒有形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人文素養普遍不高,但是教師在授課時沒有充分考慮這些,大部分時間只在照本宣科中度過,使得很多學生無法接受或是理解教師上課的內容。長期以往,形成了教師讀課件,學生記筆記,考試背重點的填鴨式授課方式,學生的實踐能力根本無法得到培養。這樣單一枯燥的教學方法,大概率會形成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局面,并且也會嚴重影響了高職院校法學教育的質量。(三)學校的辦學底蘊不足。一般而言,承辦高職法學教育的多為地方本科或是高職院校,這類學校本身成立時間較晚,師資隊伍年輕化,缺少學科帶頭人。許多高職法學專業缺少具備科研能力與實踐經驗的教師,這類教師可以傳道授業解惑,同時也具備法律執業能力,具有很強的實踐操作能力。高職院校的法學教育本身起步較晚,缺乏在學術界有一定影響力的法學專家。即使少部分高職院校的教師在法學領域獲得一定的影響力,也會被本科院校迅速招聘過去,因此,高職法學教育的師資隊伍整體上底蘊不足,大多數教師都是在本科或是碩士畢業之后馬上步入教學崗位,不僅缺乏教學經驗,也缺乏法律實踐經驗。急功近利或是倉促應付教學任務的現象在高職院校中屢見不鮮。(四)教學內容陳舊。由于我國受前蘇聯以及大陸法系的影響較深,因此長期以來教學以法學理論、法律概念以及解釋方法等內容為主。目前高職院校的課程設置,大部分還是以教育部所確定的16門法學核心課程為主,使得對學生的培養過于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這種沒有高職特色的教學內容,忽視了學生法律實務的實踐能力的培養。同時課程考試內容死板,考試成績的高低一般以是否能夠精準闡述“標準答案”,無法對學生的真實水平進行考察。
三、促進我國高職院校法學教育發展的根本策略
(一)科學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目前高職院校法學教育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培養目標模糊。高職法學教育應當立足于法律實務能力的訓練,重視應用型法律人才的培養。因此,當務之急在于根據高職院校的特點與要求,在教學環節中對課程體系進行改造,有意識的去增加實踐課程的設置,教師能夠在日常教學中正確處理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從而培養出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的法律人才。在這一基礎上,對教學內容、方法以及考試設計進行新的思考,科學制定培養方案,重新確立高職院校法學教育所應有的地位。(二)深化教學方式和方法改革。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改變原先的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誤區,在教學方法上應當改變填鴨式教學。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傳統的講學式轉變為討論式教學方法,強調課堂的互動性,調動學生的參與性,使學生培養起獨立思考的習慣。除此以外,還應當引入案例教學法,通過案例,使學生的理論水平與實踐能力同時得到提高,在典型案例的熏陶下,使學生形成法律思維。(三)加強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要提高高職院校的法學教學質量,關鍵就在于師資力量的建設。現階段高職院校最為缺乏的就是能夠有較高水平的實踐教學教師。較高水平的實踐教學教師,不僅能夠在課堂內傳授大量的實操經驗,也能夠指導學生的課外實踐活動,使學生能夠更好的掌握法律實務知識。學校應當鼓勵教師在不降低自己教學以及科研質量的前提下,從事兼職律師。除此以外,還可以聘請相關部門的在職或是離休專家進行司法實踐的教學,擔任兼職教師。(四)把握法學教育未來發展趨勢。高職院校中所開展和進行的法學教育,與國家中其他的法制內容以及這一知識的發展都有著直接性的聯系。高職校園中,想要開展法學教育工作,其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夠為我國社會培養出越來越多的法律人才,以此為國家提供優秀的法律職業者,促使我國走向法治社會,帶動社會有效的發展和進步。但是針對目前我國發展的具體情況和基本國情分析,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邏輯性,所以法學教育也擔任著國家法律人才的培養職責,也擔任著提升社會國民總體素質和知識水準的任務。同時在法學教育專業之中,一般人才畢業之后都從事了相關的工作,因此其不僅僅需要具備法律相關的知識內容,更是需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以及所具有的職業道德。根據這些內容進行分析能夠看出,法學教育工作的革新還需要面向未來,并且積極的與職業教育工作內容,以及素質教育內容進行結合,保證這些教育能夠共存,以此更好的帶動人才的發展和進步。
總之,在我國社會發展的現階段,人才培養是社會發展的主要需求,而高效的教育工作開展也需要符合社會的要求,不斷的對教育方式和內容進行改革,以此才能夠培養出綜合型人才,保證為社會的進步做出貢獻。同時,法律是國家發展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也是法治建設工作順利進行的主要資源。在高職院校中,法學教育工作也需要發揮出自身的先導性與基礎性作用,要按照符合社會和人才發展的基本形式要求進行法學教育工作的改革,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法學教育吸取精華,不斷創新,推動和促進我國向法治大國發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1]陳偉.從法學通識教育到法學實踐教育的轉向.法治研究.2015(1).
[2]徐曉光.高職法學教育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6(2).
[3]繆彥珍.試論我國高職法學教育的現狀、問題與對策.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4).
[4]鄭顥偉、邱芝喻.論當代法制社會下的高職院校法學教育.勞動保障世界.2018(5).
作者:顧丹 單位: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徐州經貿分院
- 上一篇:農業機械作業質量及工作效率提升
- 下一篇:現代制造技術在農業機械制造業中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