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師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研究
時間:2022-03-02 11:26:20
導語:高校教師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課堂作為開展教育活動的主陣地,是教育工作者開展教育工作的主要媒介。無論育人作用還是專業知識,均是借助課堂進行且實現的。本文以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基本特點入手,分析了高校教師專業課程教學中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專業教師需要強化德育意識、提高個體綜合素養,專業教師深化思政理論學習、加強思政教育能力等構建策略。
關鍵詞:高校;專業課程教學;課程思政;教學模式
高校思政工作與培育什么樣的人、為誰培育人和如何培育人這一基本問題息息相關,所以學校應堅定將立德樹人視作核心環節,將思政工作融入學生教育教學過程當中,把三全育人工作落到實處。高校教師無論專業與學科,均應把育人這一核心思想銘記在心,借助課堂這一教育媒介,融合專業教學特征,以育人視角提升專業教學價值,把專業教學內容通過思政方式進行升華,真正發揮專業課程教學中蘊藏的思政資源,進而提升學生科學素養、思想水平以及政治覺悟,令學生真正成長為全方位發展的新時代人才。
一、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基本特點
(一)融合性。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的基本特點之一便是融合性,其注重各個主體、各類知識以及各要素之間的充分融合。眾所周知,思政教育資源和思政元素蘊藏在各個專業課程當中,與各個專業課程相關內容及知識密切相連。高校專業課程教學中課程思政育人模式所適用的通識課程、專業課程以及實踐課程等,把價值引領和知識傳授充分結合,所以具有明顯的融合性[1]。高校教師在專業課程教學中,涉及相關知識講解時,應重視課程教學所蘊藏價值的正確引領。比如,高校文史類課程專業知識與思政課教育內容關聯較深,可以更為便利地發掘審美情趣、人文精神以及人文素養等思政教育元素,并且能夠有效運用馬克思理論觀點客觀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從而使大學生群體樹立正確的三觀。(二)潛隱性。一般來說,課程思政教育模式所注重的是隱性思政教育,諸多學者和專家對于隱性思政教育進行了概念界定,即在專門思政教育工作以外的社會性實踐活動中所進行的,也不被學生著重關注的思政教育種類。而與隱性和潛在性相對的便是顯性,普遍出現在高校專業課程當中,屬于顯性課程,教育形式亦普遍具有顯性特點。思政課程作為經典的顯性課程,呈現于教育形式與教育資源層面。換言之,傳統高校思政教育主要依托于專業教師顯性的注入式教學,注重顯性教育。
二、高校教師專業課程教學中思政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一)專業教師德育意識較為薄弱。思政課程是面向大學生群體進行思政工作的主要途徑之一。現階段我國著重強調高等院校中各個學科應和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并且也明確提出其他專業學科在教育體系當中所占據的重要地位。伴隨課程思政育人觀念的提出,我國教育部與各大高校均重點推廣課程思政教育觀念。然而現階段此理念并未與高校內部達成普遍共識,且并非全體教師均充分接受了該觀念,甚至部分教師對于課程思政教育觀念不以為意,更別談將其轉化成具體教育工作。同時高校中亦存在部分專業教師缺乏德育意識的問題。部分高校專業教師并未明確思政教育工作對國家、社會和學生發展的關鍵價值,同時對于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并未達到深刻認知的境界,欠缺對思政教育重要意義的宏觀性把握。還有部分專業教師存在對思政工作認知片面性的問題,其認為思政工作與自身專業教育任務并無直接關聯,是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的工作職責。(二)專業教師思政能力亟待加強。專業教師不僅承擔著教書的重要使命,而且還肩負育人的歷史使命。但是在高校專業教育中,部分專業教師在真正發揮個體育人功能時,仍存在思政能力不足等問題,在某種限度上對課程思政教育模式開展成效帶來反向影響。課程思政教育模式是否能夠有序推行,關鍵在于專業教師個體是否具有一定思政教育能力。然而實際上部分專業教師普遍存在思政教育能力亟待提升的問題。高校和院系雖然要求其他專業學科與思政課程共同發揮教書育人作用,同時也強調在專業課堂中面向學生群體展開思政教育,然而因部分專業教師缺乏思政能力,對課程思政教育模式開展實效性帶來負面影響。部分專業教師未切實認識課程思政這一育人觀念,欠缺開展課程思政教育模式的相關能力,無法充分發掘專業課程中蘊藏的思政元素,從而對學生展開隱性思政教育。(三)專業課程育人資源有待發掘。現階段,在課程思政教育模式推行過程當中,仍存在教育資源發掘還未充分挖掘的現實問題。首先,專業教師由于不清楚面向學生展開思政教育工作的相關內容、不會靈活應用思政教育手段以及不了解專業思政教育工作開展技巧等,對于教育資源開發不充分。其次,現今高校選擇的部分專業教材文本合理性不足,對專業教師發掘思政教育資源具有反向影響。面向學生展開思政教育,需要把理想信念教育至于核心地位,以道德教育工作為基準,著重進行愛國主義教育[1],全方位培育學生科學、正確的思維模式。在高校思政教育實踐過程中,可被專業教師發掘并應用的思政元素,均有助于落實思政教育工作實效性的提升。因此,專業教師應積極發掘學科課程內的思政資源。然而在具體教育中,專業教師由于欠缺對于思政教育工作的正確理解以及受到個體知識面的桎梏等,普遍僅從表面層次傳授馬克思理論內容、政治理論知識和道德教育等內容,難以深入發掘其中所蘊藏的倫理學、理想信念以及教育學等思政教育資源。
三、高校教師專業課程教學中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構建策略
(一)專業教師需要強化德育意識,提高個體綜合素養。高等院校專業教師均肩負立德樹人和教書育人的歷史使命,且教師這一職業特點決定著該職業并不是單純的謀生手段,更具備獨特的意義。我國高校專業教師對學生群體既要實施智育工作,同時還要對其進行德育教育,從而使其成長為新時代合格人才。然而,不能苛求專業教師均如蠟燭一般擁有崇高的無私奉獻精神,也不能要求其對自身教育工作始終充滿激情,因為專業教師意識復雜,社會環境當中的個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惰性心理。專業教師深受社會多元思潮影響,傾向于面向學生展開專業技能和知識的傳授,從而在某種線路上忽視對于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并認為思政工作是專業工作開展的負擔。所以專業教師應強化個體修養并加強職業認同感,真正滿足各地高層次與高水平的精神訴求。專業教師唯有強化德育意識,提升個體職業道德與修養,才能真正忠誠于教育事業發展,才會將對學生實施思政工作的負擔,真正轉換為自身幸福的職業意識與使命,從而對學生言傳身教并甘于奉獻,最終實現最佳的育人成效。(二)專業教師深化思政理論學習,加強思政教育能力。高校應提高專業教師思政教育能力以及思政素質,這是實施課程思政教育模式的基本條件。專業教師普遍對于自身專業相關教育活動具有透徹的掌握,但是對思政工作理解相對片面,這就需要學校為專業教師提供一定的學習機會。一般來說,思政教育與一般專業教育存在一定差異,專業教育傾向于知識和技能的培養。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只在于學生群體能夠將所學內容內化于心,并在實踐中外化于行。同時思政教育與其他專業教育的管理方式、教育模式以及評價手段有所差異,所以要求專業教師積極學習思政教育體系,從而順利在專業教學中開展課程思政。學校可借助講座培訓與研修培訓等形式為專業教師提供學習機會,使其能夠充分掌握思政教育相關知識和內容的邏輯組成方式,掌握思政教育和課程思政教育原則及特征,今后可以更便捷地在專業教學中開展課程思政工作。(三)融合時代與學生的實際需求,塑造專業示范課程。一般來說,并非所有專業課程均適用課程思政教育觀念,且所有課程蘊藏的思政基因也有所差異。在高校實施課程思政模式過程中不可一刀切,可在專業課程中慢慢融入思政教育資源,將課程變成思想政治課程。高校應按照自身學情、以師資力量建設現狀為基準,按照專業課程所蘊藏的思政資源擇選基礎課程,逐漸輻射帶動并促進課程體系建設。高校需融合區域真實狀況以及學校狀況塑造專業試點課程。而這里所指的試點課程,既可以是針對以往課程的革新,還可以是學校新創辦的課程。該課程只要可以有效面向學生實施教育便可。各高校融合時代與學生實際需求,以本地特色為依托,塑造專業示范課程,不僅可以充分開發專業課程中的思政育人資源,而且還可有效進行課程思政教育。
四、結語
綜上所述,課程思政教育模式是新時代高等院校育人工作所面臨的嚴峻挑戰,成功開展課程思政能夠促進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與建設,有助于建設教育強國。而課程思政亦屬于系統化建設工作,要求各個教育部門與高等院校加強頂層設計,融合時代與學生的實際需求,塑造專業示范課程,并強化專業教師的德育意識,鼓勵其積極學習與掌握思政理論知識,從而更好地實施課程思政教育。
參考文獻:
[1]宋天鶴.基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碩士論文,2012.
作者:吳秋房 單位:廣州大學松田學院
- 上一篇:手機配音軟件在英語口語教學的應用
- 下一篇:“課程思政”融入高校教育學方法探究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