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科技文化交流的實踐與啟示
時間:2022-04-16 10:51:49
導語:大學生科技文化交流的實踐與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活動的實踐
1.而我國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以系統知識的傳授為主,學生普遍缺乏應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以團隊合作的形式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較少。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主辦方對于活動的設計與安排進行了整體籌劃,在保證學術水準、激發科研興趣的前提下,力爭為學生提供鍛煉語言表達、組織協調、團隊合作等能力的平臺。物理名家講座、學術報告邀請賽、趣味物理交流報告賽、文化之旅和交流晚會五個活動的設計涵蓋了拓展學術視野、提升專業能力、加強團隊合作、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以及文化熏陶等各個方面,以期達到提升學生綜合能力、促進全面發展的良好效果。2.活動具體內容(1)物理名家講座。物理名家講座邀請國內外知名物理學者為學生開設專題講座,營造了良好的學術氛圍,開拓了學生的國際視野,為學生的學術之路指引了方向。歷屆講座情況見表1。(2)學術演講邀請賽。學術演講邀請賽為參與者提供了一個了解其他高校本科生學術科研情況的平臺。該比賽由各高校帶隊教師擔任評委,邀請各校派出優秀本科生現場展示個人學術科研成果。比賽分為個人展示和現場提問兩個環節,通過現場交流,讓師生們充分了解其他高校的本科生的學術科研水平,以激勵學生在同齡人中攀登學術制高點。(3)趣味物理交流報告賽。該比賽采用跨校分組的形式,旨在培養學生交流合作的能力、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開發學生的領袖氣質。賽事程序見圖1,部分趣味物理交流題目見表2,賽事中所需實驗設施和平臺由主辦方提供。(4)文化之旅。文化之旅包括人文、歷史、民俗等元素,增進了兩岸青年學生對祖國悠久歷史、傳統文化和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成就的了解,提升了青年學生對祖國的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5)交流晚會。交流晚會由海峽兩岸的學生共同主持,節目由各高校學子共同準備,展現了兩岸學子的精神風貌,促進了兩岸文化交流。3.活動的實踐情況主辦方成立了專門的工作小組,統籌活動各項工作,同時邀請有經驗的教授對活動獻計獻策。教授們在設計學術演講邀請賽、趣味物理交流報告賽等學術交流活動的內容方面提出了諸多寶貴意見和建議。在活動進行過程中,主辦方安排專人聯系各高校、協調相關事宜,并招募了一批高素質的學生志愿者為活動提供服務。這一系統完整的工作團隊為活動的順利舉辦提供了保障,使活動“實踐育人”理念得到了貫徹與落實。從活動內容來看,活動安排科學合理,既有物理名家的專題講座,也有學生的學術演講;既有學術科研的探討,也有思想文化的交流。從活動形式來看,將各高校學生打亂分組,按要求完成相應任務,學生們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相互了解,建立信任,在良性的沖突中迅速找到方向。同時帶隊教師的全程參與,有利于師生之間的互動,為整個活動質量提供了保證。
活動的啟示
校際交流活動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為人才培養發揮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對于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養和提升具有如下啟示:1.校際互動拓寬了本科生的科研視角參與校際科技文化交流活動的本科生來自海峽兩岸的不同高校、不同地區,其年齡、興趣愛好、專業特長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這群在不同的校園文化熏陶下的本科生聚在一起,不但可以了解其他學校的相關情況,在學習和科研上也可以相互促進、取長補短。校際互動打破了以往一個學校固有的交流模式,拓寬了本科生的科研視角,有利于激發學生創新的勇氣和探求的興趣,迸發出新的學術思想和靈感。[2]2.在活動中開發了本科生的領袖特質自耶魯大學校長理查德•雷文在1993年的就職演講中率先提出“我們必須立志為全世界培養領導人才”的理念后,“培養領袖”已經深深影響到國內高校的育人理念。[3]大學生校際科技文化交流活動的設計,充分考慮了對本科生領袖特質的培養:無論是交流前的準備還是交流期間的體驗和鍛煉,無論是知識結構還是胸懷視野的提升與拓展,都會對領袖特質的開發產生促進和推動作用。具有領袖特質的學生在由不同高校學生組成的小組中脫穎而出,對他人施加影響、引導組內成員共同實現目標;其他學生在活動中見證了領袖的產生及其在團隊中起到的重要作用。這有助于激勵學生在未來更加積極主動的發揮自己的力量,不斷開發自身的領袖特質。3.在比賽中鍛煉了學生的綜合能力校際科技文化交流活動相關比賽的設計,需要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充分理解所面對的問題并以團隊合作的方式查閱文獻、設計實驗、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將研究成果進行公開展示。這對于學生的文獻查閱能力、自主分析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以及學術演講能力等均有很好的鍛煉效果,有助于參與學生在活動中認識自己、準確定位,發揮自身的作用,充分鍛煉了學生的綜合能力。4.交流中促成了校園文化的碰撞與融合通過校際交流平臺,學生進行了頻繁的接觸和交流,從日常生活到學術科研全方位感受到了不同學校、不同地域的文化和學術特色,產生了校園文化的深度碰撞。同時,為了共同完成指定任務,需要大家求同存異、取長補短從而達到共同進步,進一步促成了校園文化的充分融合。
“海峽兩岸物理類大學生科技文化交流活動”自開展以來,合作面不斷擴大、交流不斷加深。究其原因在于本活動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探索出一種行之有效的提高本科生綜合能力的育人模式,為我國大學生校際交流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啟示。
本文作者:高憶王馥君仰曉莉劉莉楊東華工作單位:中山大學物理科學與工程技術學院
- 上一篇:青島科技立法現狀及經驗借鑒思考
- 下一篇:科技領域的研究與經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