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德育的價值及路徑研究

時間:2022-12-26 09:02:14

導語:情境德育的價值及路徑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情境德育的價值及路徑研究

一、以情動人的核心理念

情境德育顧名思義是情感環境德育。情感是對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應,創設良好情感環境,以境育情、以情動人是情境德育的核心價值理念。情境德育是在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下進行的。教師和學生作為情境德育的主體,在參與過程中,必然會受到自身生理與心理因素的制約和影響。從一定意義上說,情境德育過程自始至終都是在人的心理機制調節下完成的。因而,情境德育必須正確認識和對待情感的育人作用和功能問題。一般認為,情境德育的心理活動過程包括認識過程、情感過程、意志過程,涉及知、情、意、信、行五個心理因素,其中“知”是前提,“情”是中介,“意”是條件,“信”是動力,“行”是結果。而情境德育的中介作用貫穿于情境德育心理活動全過程,因而,情感品質培育的中介性理論對學生道德品質形成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在情境德育過程中,學生的心理活動并不是簡單地按照知、情、意、信、行的順序運行的,而且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個性特征,知、情、意、信、行諸心理因素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因此,任何一種心理因素作為情境德育的開端,都能同步取得育人效應,更何況,情境德育以情為育人開端,更是符合本意的實質所在。在情境德育過程中,學生生理、心理因素發展變化制約著自身思想品德發展,而環境因素則規定著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的方向、性質和力度,影響著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的進程和速度。因此,情感德育育人效果不僅受到學生生理、心理因素的影響,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受到學生校內外環境的決定影響。教師在設計情境時,既要思考校內環境對學生成長的積極影響,充分發揮環境對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的正能量作用,這也是創設情境的根本宗旨。馬克思曾經說過,“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改變是一致的,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可見,在環境面前,人不僅是適應環境,也能改變環境。在創設新的情境中改變客觀世界,起到引導學生改變自身思想品德的作用。因此,在情境設計過程中,教師、環境、學生三者相互影響,共同促進學生成長,其中,只有創設有意義的情境才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二、多渠道融合的價值實現路徑

情境德育的價值實現路徑是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的。教師在情境德育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入情入境,觸境生情,獲得情感體驗的真實感受,自我反思,改變情感狀態,培育積極情緒,生成情感品質,形成理性判斷,建立良好的價值認識。這里,多渠道的整合情境資源,使學生融入其境,激發內心情感,才能是出于道德自律的行為。

(一)課堂教學情境的融合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深入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建設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創設課堂教學情境,就要在課堂教學中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推進案例式、全景式等教學方法改革,增強課堂吸引力。在課堂教學情境設計中,教師的語言功力是影響教學方式和課堂組織形式的主要因素。首先,營造和創造良好的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學習情境,使大學生在學習和研究的過程中,不斷理解和認同那些富有時代精神、富有實踐特色、富有旺盛人氣的價值理念,在潛移默化過程中培育和踐行健全人格和文明行為。其次,應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主渠道的作用,積極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激發大學生主動參與到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中來。利用能夠體現一定價值沖突的案例組織課堂教學,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引導大學生自我甄別,提出自己的見解,通過辯論的方式,從而使大學生將德育理念的價值有效內化。教師通過案例分析與課堂總結,使討論中暴露的問題得到及時修正和引導。再次,高校專業課與基礎課等教學過程中也可以貫穿學科德育,合理和理性運用手機、互聯網、移動電視等新媒體,適時創造情境,體現情境德育的育人功能。最后,大學生形勢政策教育的重要載體———黨課、團課開展的系列主題教育活動,也是創設活躍課堂情境、發揮先進學生主體性的重要契機。

(二)校園文化情境的融合高校校園文化情境是指高校具有濃厚人文氣氛的校園環境、教育設施的人文意蘊、文化傳播以及校風、教風、學風等,主要包括景觀文化、教室文化、宿舍文化、節日文化、儀式文化等校園文化。校園文化對大學生道德品質和日常文明行為規范的養成有著直接的影響。要充分利用校園網、校報、校園廣播、校內電視臺、宣傳櫥窗、板報等校園文化載體積極宣傳高校德育理念,使其引領功能能夠更充分地在大學生道德品質培養和文明行為養成中得到發揮。

(三)社會實踐活動情境的融合把情境德育從課堂延伸到社會實踐中去,促使大學生在實踐活動情境中進行情感和理性投入,能夠提高大學生明辨是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大學生在社會參與中的成熟度和獨立人格,增強社會責任感。如大學生學雷鋒的實踐情境活動,通過學習與榜樣的引導示范,使關注、關心、關愛他人成為道德共識,樂于助人成為生活習慣,推動社會風氣蒸蒸日上。“三下鄉”和扶貧支教等實踐活動情境,讓大學生在其中受教育、長才干、做奉獻,既豐富了情感和生活體驗,也增長了公益心、同情心、關愛之心。

(四)網絡虛擬情境的融合喜聞樂見的網絡媒體深受大學生歡迎,特別是虛擬班級、虛擬支部、虛擬課堂、虛擬實驗室等校園新興事物不斷涌現,成為大學生接收情感德育的重要渠道。建設網絡虛擬情境的思想教育通道,通過網絡媒體,學校可以淡化傳播者的身份,減少教師與學生的心理距離。借助網絡虛擬情境,建立微博、QQ群、網絡易班等方式,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人和事,掌握他們的情緒波動,了解其思想動態。教師可以作為學生成長的引路人,在培育學生的情感品質和健全人格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五)就業創業情境的融合大學生就業創業是民生工程,在就業創業教育過程中融入情境德育,對提高就業創業教育質量起到促進作用。在就業創業情境的融合中,首先要加強就業創業的目的及價值教育,教育和引導大學生樹立全新的生存理念,充分認識到就業創業是市場意識、責任意識、合作意識、法治意識、奉獻精神、拼搏精神的高度結合,使大學生自覺把自我價值的實現與社會發展的要求相統一。其次,要加強對大學生就業創業過程中思想方式、生活方式、行為方式的引導,要讓他們直面就業創業過程中的困難和挫折,樹立迎難而上、奮斗拼搏、追求卓越、積極向上的時代精神。再次,要引導大學生將就業創業與可持續發展結合起來,使大學生樹立與社會和諧相處、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和諧發展理念。

(六)大學生自組織的情境融合社會服務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在社會轉型時期,學生迸發出強烈的參與社會服務的熱情,創設情境對學生的社會服務熱情進行積極引導和有效組織,對培育學生為國家、為人民服務的社會責任感有重要作用,意義深遠。一是在社會服務活動內容的情境創設上,要結合大學生科技創新的學術優勢,開發現代科技產品,傳播科技文化,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深度融合。二是加強大學生自組織規范管理,建立規章制度,以制度文化情境培養大學生組織性、紀律性。三是發揮大學生自組織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傳播的德育功能,創設學生為主體的自主選擇的主題教育活動,充分發揮社團組織,特別是網絡社團的育人作用,由學生自行設計情境,豐富感受、體驗,起到環境育人的作用。情境德育是德育貼近生活、回歸生活的一種方式,它所設計的情境來源于社會生活,其真實的生動性和發生深思性容易引起學生思想和情感的共鳴,對增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和公民人格培養成效顯著。隨著社會的發展,公共生活內容豐富,高校情境德育活動也必定展現出方興未艾、蓬勃發展的景象。

作者:滕云單位:上海大學悉尼工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