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模糊機制評析

時間:2022-04-26 03:34:21

導語:高校教育模糊機制評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教育模糊機制評析

一、關于模糊語言理論

1987年,伍鐵平教授在《模糊理論的誕生及其意義》一文中就指出:“在教育上,模糊理論也有很大的現實意義。人的知識水平是一個模糊概念,是一個不可能用精確數字來測定的。對一個科學家、教授,或任何一個離開學校工作的知識分子,如果想用百分制去給他的知識打分數,不僅不科學、不可能,而且只會令人感到滑稽可笑……這種用精確數字測定模糊現象的做法不僅容易產生成績測定上的主觀性,而且可能使學生對分數斤斤計較于一分之得失,不重視對知識的全面掌握和應用。用模糊詞語評定學生的成績,反倒可能比較恰當,比較精確。”[1]由此可見,提倡用模糊語言學的理論和方法來評價教育實踐活動,如評價學生、評價教師、評價課程、評價教學、評價教育管理等十分必要。

二、關于高校教育評價

教育評價是教學活動體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無論是對于端正辦學思想、優化教學過程、檢驗教育效果,還是提高教育管理水平、調動師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都具有重要作用。高校教育評價主要是質量監測性評價,其目的是服務于人才質量管理,是由與學生學習活動相關聯的組織和個人對與學生全面發展相關聯的人和活動的評價。然而,目前的高校教育評價借科學之名而奉行技術至上,刻意追求操作化。“它只把科學當作技術,所依據的科學不是真正內涵的科學,而只是技術。它借用了科學和技術表面的東西,如量化、確定性、高效、精確、實證等等,而忽視了科學作為人類認識真理方式的批判、反省、超越的一面。”這種所謂經過理性設計的評價標準和評價技術,把主體的個人情感和價值因素看成是造成評價結果模糊、信息混亂,影響結論效度和信度的罪魁禍首;把具有主觀能動性的、生活在社會中的人與物同樣看待,重視共性因素的評價,忽視個性因素的評價,像測量和評價物體那樣測量和評價人,表面上看是注重事實與科學規范,實際上卻充當了教育過程中分類、篩選的技術工具。例如,評價學校和教師時,以論文影響因子、科研經費、考研人數、就業率作為評價的重要甚至唯一標準。評價學生時,把學生的知識技能、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心理素質、情感體驗、道德品質等等都進行精確化的測量,把學生生動活潑的個性簡化為一組組僵硬的數字。學生各方面的發展和進步簡化成凝固的幾個數字,學生發展的復雜性和豐富性被忽視。這樣不僅違背了高校教育評價科學、準確和客觀的標準,而且喪失了學生素質結構中最有意義、最根本的內容。因此為保證高校教育評價中的科學性,我們必須注意到,教育評價中存在偶然性、特殊性、無序性、不確定性等。評價者必須在思維方式上消除二元對立,而且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教育評價不可能是絕對精確的,也不可能是完全正確的,對人的多方面的評價不能簡單采取量化的方式。那么,我們能否從“模糊”視角來探討高校教育評價的基本規律呢?在眾人對傳統的兩分法評價方式(肯定/否定,贊揚/批評,量化/非量化,重結果/重過程,統一化/個性化)提出質疑時,有無可能采取一種新的教育評價方式?高校教育評價中的模糊是否是一種普遍現象?筆者針對上述問題,在現有觀察和初步研究的基礎上,擬提出高校教育評價的模糊機制的基本設想。

三、模糊機制與高校教育評價操作

在高校教育評價操作中最重要的是評價方式、方法和內容。為了解當前大學生對常見的五類評價方式(1.贊揚性,2.鼓勵性,3.直接批評性,4.間接批評性,5.零評價性)所持的觀點,筆者對來自四川農業大學文法學院、動物科技學院、動物醫學院的269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其中26份因未按要求作答無效。在有效的243份問卷中,高段67人,低段176人。下表列出了調查中五大類型的喜好情況。通過觀察分析,不難看出,無論低段還是高段學生都很喜歡第一、二類評價方式,共占總人數的80%左右。對于直接批評性,低段同學明顯表現出不接受,而高段同學有近一半不把它納入最不喜歡的范疇。對于零評價,高段同學中有相當一部分(43.28%)不能容忍,而低段同學表現不那么明顯。問卷不僅有利于我們認識教育評價方式的意義,而且對于我們剖析高校教育評價的本質有相當大的幫助。筆者認為,從本質上看,高校教育評價遵循模糊機制。這種模糊機制作用于高校教育評價有兩層含義。第一,教育評價方式存在這樣或那樣的模糊性,并且這些模糊特性在教育評價時無法回避。就贊揚性而言,根據Manes和Wolfson的研究,美式英語的贊揚語中形容詞的比例高達80%,更重要的是使用頻率最高的只有good、nice、great、pretty和beautiful五個;在中文贊揚語中,根據施家煒教授的資料統計,83%的贊揚語依賴于形容詞,而且漢語贊揚語中副詞是最廣泛使用的,但這種廣泛使用體現在絕大多數的積極語義形容詞、動詞都有副詞作為它們的修飾限制成分(其中最常用的是“真、很、多、極、太、非常”)。由此可見,英、漢贊揚語在詞匯選擇上共同傾向于選用模糊性很強的形容詞來肯定接受評價的人與物。而從話語層次上看,加強語如really、great和very,模糊限制語如sortof、kindof、inaway以及條件句都是常用的贊揚方式。就批評語而言,主要分為公開批評性(onrecordcriticism)和非公開批評性(offrecordcriticism)。所謂公開批評就是指批評者直接、明顯地指出被批評者的問題所在,而非公開批評是指批評者采取隱蔽、模糊的策略表達批評之意。顯而易見的是,像勉勵式、委婉式、商討式或自責式的間接批評方式都涉及模糊策略。那直接批評呢?筆者認為直接批評多數屬于表達威脅、懲罰、抱怨的言語行為,教師在這類言語行為中,可能不用模糊詞語,他們的聽話人和受話人可能是同一人,即挨批評的那個同學,也可能是不同的人,即挨批評的那個同學和其他在場的同學,所以教師的批評同時傳達批評、提醒、警告等言外行為,因而屬于語用模糊的范疇。就鼓勵性評價而言,筆者認為它同直接批評一樣屬于語用模糊范疇,只不過它傳達的是鼓勵、提醒和期待等數重言外之意而已。只有零評價才不涉及模糊策略,也許正是因為它既不涉及學生的優點,也不涉及他們的缺點,讓學生感到自己的表現不被重視,甚至被忽略,因而此種方式不受他們喜歡,尤其是像高段那樣成熟的學生。然而,模糊機制的解釋范圍不僅僅局限在評價方式中模糊詞語的運用上,它同時也可指用于對高校教育評價操作的定性分析和解釋。可以說這就是模糊機制的第二義,即深一層涵義。換言之,此處提到的評價方式因模糊機制而生,同時又因模糊機制的普遍性而使評價方式也存在模糊性。這些方式無論表述是精確還是模糊,我們認為其外延都是不確定的,所謂精確也并不是絕對的。絕對存在的是事物的模糊屬性,精確只能是相對而言;模糊和精確相互依存。也就是說,精確中蘊含著模糊,模糊中又可以顯現相對的精確。下面我們通過對幾則高校教育評價實例的剖析,進一步闡釋這個模糊機制。(一)模糊機制在高校教育管理上的體現高校教育管理涉及很多方面,此處僅以教育管理的重要方面教學大綱為例。教學大綱是教學的指導性文件,可以說是教學的指揮棒。然而教學大綱的內容本身也存在著模糊性。下面是《大學英語教學大綱》關于教學的表述:大學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閱讀能力和一定的聽、說、寫、譯能力,使他們能用英語交流信息。大學英語教學應幫助學生打下扎實的語言基礎,掌握良好的語言學習方法,提高文化素養,以適應社會主義發展和經濟建設的需要,并為進一步提高英語的應用能力打下一定基礎。在百十來個字的描述中就包含了“較強的”、“一定的”、“扎實的”、“良好的”等模糊性詞語,也許,專家們覺得這一大綱的確太過模糊,為了順應社會發展,在2004年又重新修改,并提出《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根據這一課程要求,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經濟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初看上去,模糊詞語的確減少了,但這并沒有改變它的模糊性,因為同原來的“閱讀能力”、“聽、說、寫、譯能力”、“語言基礎”、“語言學習方法”等概念一樣,“綜合應用能力”、“聽說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綜合文化素質”等還是模糊的。所以,無論怎樣表述都無法避免其模糊性,因為要真正體現大綱的含義,就應該用模糊方法。正是這一模糊性、不精確性才說明了大學英語教學目的的適時得體,符合實際的要求。認識到教學目的的模糊性,對于科學地評價教師的業績和學生的成績大有好處。(二)模糊機制在教育評價原則上的體現教育評價原則講究客觀、公正,然而,客觀公正也是相對而言的、模糊的。下面是我國選拔性評價與監測性評價在客觀公正原則上的要求比較。[4]表中涉及“七個度”方面的描述,其模糊性就是顯而易見的,誰能準確地劃分“一般性”、“最高級”、“選擇性較高級”之間的分界線?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個評價原則在操作上是相對科學有效、客觀公正的。對質量管理評價原則上要盡可能全面深入,對選拔性評價要更多地考慮高一級學校教育教學培養目標的需要,而作為評價主體的人的復雜性和教育教學培養目標的模糊性注定了評價原則的模糊性。測試評價的客觀性其實就是評分的可靠性,它是指測試者對同一受試者觀測的一致程度。而評價原則的客觀模糊性決定了評分標準的模糊性,此處僅以廣為社會接受的四六級作文評分標準為例。四六級作文評分標準采用總體評分(globalscoring)方法,閱卷人員就總的印象給出獎勵分(rewardscores),而不是按語言點的錯誤數目扣分。我們要從內容和語言兩個方面對作文進行綜合評判。內容和語言是一個統一體。作文應表達題目規定的內容,而內容要通過語言來表達,要考慮作文是否切題,是否充分表達思想,也要考慮是否用英語清楚而合適地表達思想,也就是要考慮語言上的錯誤是否造成理解上的障礙。閱卷的標準分為5等,2分、5分、8分、11分和14分。另有標準樣卷,我們參照樣卷對學生的作文進行評分,首先看和哪個檔次的樣卷接近,則上下浮動1分。2分標準:條理不清,思路紊亂,語言支離破碎或大部分句子有錯誤,且多數為嚴重錯誤。5分標準:基本切題,表達思想不清楚,連貫性差,有較多的嚴重語言錯誤。8分標準:基本切題,有些地方表達思想不夠清楚,文字勉強連貫,語言錯誤相當多,其中有一些是嚴重錯誤。11分標準:切題,表達思想清楚,文字連貫,但有少量語言錯誤。14分標準:切題,表達思想清楚,文字通順,連貫性好,基本上無語言錯誤,僅有個別小錯。縱觀這個評分標準,不難看出,盡管它規定了5個具體的檔位及相對應的分數,但這只是為統計的方便和需要,本質上卻掩蓋不了其模糊性。除了具體5檔的標準中包含“紊亂”、“多數”、“基本”、“嚴重”、“清楚”、“通順”、“好”、“差”、“相當多”、“支離破碎”等模糊性詞匯,其理念“總體評價”方法本身就是模糊的,然而正是這個模糊評分標準使得四六級評分相對真實、可靠、有效。(三)模糊法則在教學過程中的體現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環是教學。教學的過程是教和學的過程,因此一般課堂中的教學活動涉及人際間的互動(學生間和學生與教師間的互動)。通常來講,在課堂中由于知識水平、社會地位、權力分配上的不同,教師與學生之間往往處于不平等的關系。但是,為了追求教學的時效性,師生之間需要建立親密的關系。因此,教師為了有效地教學,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把知識點更加客觀準確地傳授給學生,并且又要照顧到學生的面子(也許這正是問卷調查中同學最不喜歡直接批評性評價的主要原因)。要想真正做到維護學生的面子,尊重他們的獨立性,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模糊策略不可避免地要派上用場。比如在對學生回答表示否定的時候往往采用委婉禮貌的方式,不使用直接批評而打擊他們的信心。同時,在課堂上,教師也需要維護自己的形象和面子,比如,在詞匯缺乏或者對所述事情沒有把握等情形下也會運用模糊策略。

四、關于高校教育評價理論模糊機制的設想

高校教育評價操作中的基本元素無不滲透著“模糊特性”,即“模糊機制”。那高校教育評價理論是否也必須反映出這個機制?下面筆者將承接上文的基本理念再從高校教育評價原則和方法兩個方面對高校教育評價理論加以探討。眾所周知,我們制定的教育評價原則應該符合中國國情和現階段社會發展實際,并且在實際操作實施的時候具有可操作性。即一方面要考慮評價科學有效、客觀公正,另一方面必須務實。對于這個原則,模糊機制把它描述為一種模糊尺度。它是評價方式、方法的指導,它要求評價者多維度地在不同層次、不同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以“客觀公正”為例,評價要客觀到什么程度,要公正到什么程度,我們不能下一個絕對的定義,只能容忍一定的模糊性。同理,教育評價實施要求務實,在“務實”和“不務實”之間也有很多的過渡狀態。但這種模糊性并非消極的東西,它反映了人們對教育評價本質特征的一種基本認識;對于評價人這種世界上最為復雜的生物而言,絕不是那種“非此即彼”的簡單形式所能把握的。因此,這樣的評價原則就為教育評價的模糊機制提供了依據。教育評價原則在于宏觀指導,教育評價方式、方法等則在于微觀操作。絕對的贊揚或絕對的批評是不可取的,終結性評估更是遭到越來越多的否定,所以應該根據學生性格特點、現實表現、發展狀態等方面的不同,對評價方式作適當的調整。每一種教育評價方法都不可能是萬能的,都有其缺點和長處,都有特定的使用范圍和界限。就以質量監測性評價為主的高校來講,課堂教學的評價是一項不可回避的工作,但由于教師的教學活動對學生的影響具有綜合性、長期性和個別差異性,加上我們面對的是復雜的人與相對薄弱的教育評價理論的問題,導致我們不可能像進行物理測量那樣直接測量出人的心理和行為,這就決定了課堂教學評價的復雜性和模糊性。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只用純定量的方法或是純定性的方法。評價方式、方法等方面的這種不確定性是人的復雜性、動態性造成的必然結果。正因為如此,我們才堅持認為終結性評估轉向過程性評估是好事,但仍不完善;才主張高校教育評價盡可能地全面考慮各種復雜因素,不斷采用新觀念、新手段,力爭做到高校教育評價內容的全面性,評價方式、方法的多樣性和評價主體的多元化等。換言之,高校教育評價中的模糊機制給高校教育評價理論和方法提供了多元性發展的可能和理論依據。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無論在高校教育評價操作還是理論中,都存在模糊現象。模糊機制下,模糊性不光體現在具體的教育評價實踐中,教育評價理論同樣具有模糊性。當然,我們強調多元化的模糊評價,并不是對精確的量化評價的簡單否定。模糊機制是為了更逼真地反映被評價者的發展狀況,從本質上并不排斥量化評價,而是將其統整于自身,在適當的評價內容或場景中使用而已。只有建立了合理的教育評價機制,學生、教師乃至整個教育事業才能真正得以全面發展。

作者:朱葵工作單位:四川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