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創新構建思考
時間:2022-04-26 03:48:44
導語:高校教育創新構建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創新思想”是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對“創新思想”的明確提出是從我國第三代領導人開始的。2000年6月,同志在西北五省區黨建工作和西部開發座談會上發表講話,首次完整的闡發了“三個創新”的思想,他提出:創新,包括理論創新、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及其他創新。這一體系相對于高校的教育創新來說即是高校教育的理論創新、體制創新以及科技創新。理論創新是高校創新教育的基礎和先導,體制創新是高校進行教育綜合改革的中心環節,科技創新則是高校創新教育的關鍵。[2]根據完整的“創新思想”,高校的教育創新應當著重于以下幾個方面:教育思想、觀念及思維方式上的創新、教育過程、教學內容及課程體系的創新、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的創新、教學管理的創新以及要求高校充分拓展學生的課外科技活動,活躍校園學術氛圍,使學生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的愛好、能力和特長,實現個性的充分發展。
2制約我國高校教育創新力的主要因素
2.1教育觀念陳舊在我國傳統的教育觀念中,更加注重的是灌輸知識、講述理論、專注專業而忽略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實踐的鍛煉以及綜合素質的提高。教學過程中,缺乏鮮明的創新教育培養目標。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知識,缺少對問題的探索興趣和激情。這種教育觀念與知識經濟時代精神是格格不入的。2.2制度僵化,缺乏對創新力的激勵作用創新力的培養,需要一個優良的制度環境。制度要隨著社會的發展需要不斷的革新才能有利于創新力的發展。教育創新源于制度創新,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沒有一個充滿活力與生機的激勵制度,就不能很好的激活全校師生工作和學習的巨大力量,不能保障高校創新力的培養和發展,無法實現高校的民主管理和學術自由。2.3教學模式落后,學科設置不合理我國大部分高校在學科的設置上還比較陳舊。專業設置狹隘,文理界限明顯。很多專業學科還是很多年前就定下的教學模式,學生被動學習,沒有創新激情。高校的實踐項目也只是單純的對所理論的一種驗證,缺少探索與發現。這種單純的理論驗證與學生真正進入社會后的實踐是有很大差別的,以致學生動手能力差,難以適應工作上的要求。2.4高校的培養機制過于單一高校對學生的培養局限于授課的形式,學生在校期間很少能夠接觸到課程之外的培養,包括引導性的科學研究、高科技產業以及相關專業的調研研究等,因而科技視野不夠廣闊,科技思維不夠活躍,專業知識掌握不透徹,所學與工作后所用相脫節。另外,高校不能對學生因材施教,整齊劃一的教學培養機制抹煞了學生的個性差異,不能給學生一個獨立自由的發展空間,更難以培養學生良好的科技素質和創新能力。
3高校教育創新的實施措施
3.1教育創新需要有正確的、先進的教育觀念作指導所謂教育觀念創新,就是要用新的觀念,從新的視角,觀察和思考教育現象,從而促進新的教育科學理論的產生和發展。教育觀念創新的程度,直接關系到教育發展的方向和發展水平。[3]在當前形勢下,就要積極的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把學生看做是學校的生存之本,把學生的發展看做學校的發展之本。具體來說,就要求高校高校要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智能、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以學生的個性發展為培養目標,因材施教,將傳授知識與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其創新能力有機的結合起來,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夠得到全面的、個性的發展。3.2教育創新需要有科學合理的制度作保障制度是組織得以正常運行的關鍵條件,也是思想和理念得以體現的載體。高校的制度,是學校有組織、有秩序地進行教學、科研等活動的有力保障。因此,教育創新就要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制度作保障。加強高校的制度建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①建立學生自主的學習制度。②完善課程的設置制度。③改革考試評價制度。3.3教育創新需要創新教育體制我國現有的教育體制中,沒有淘汰,缺少競爭和激勵。而創新教育體制則是一種力爭促進高校的自我發展,同時影響學生生存力提高的教育新體制。[4]學校的生存和發展在于學校的教育質量。這就需要學校在培養學生的同時還要注重提高教職工的潛能發揮。要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勵機制和淘汰機制,讓教職工在教學的過程中既有壓力也有動力。再者,還要保證在教學過程中對教育資源充分利用,形成各校創新教育的特色。3.4教育創新需要創新教育模式教育模式的創新具體來講包括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的創新。在教學內容上,筆者認為應當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實踐是對理論的延伸理論又是對實踐的總結與概括。實踐內容比如鼓勵學生參加生產實習、社會調查、課程設計或畢業設計等,還可以鼓勵學生積極的參與教師的科研課題以及各類的科技興趣制作小組等。在教學方法上,要擺脫傳統的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知識灌輸為基本方法的教學體系。充分結合創新后的教學內容,積極的探討和實踐“啟發式”、“討論式”、“實踐式”、“研究式”、“情感式”等不同風格的教學方法,增強教學的時效性、生動性、針對性、形象性、實踐性、深刻性等。(廖和平、高文華《試談高校教育創新的著眼點》,中國地質教育2001年第3期)3.5創新教育需要提高教師素質結構教師在高校中擔負著研究高深學問、培養高級人才的重任,教師本身具備較高的創新精神和能力是實現高校教育創新的關鍵。不斷的提高教師自身素質和教學質量,轉變觀念,是當前教師適應新形勢的必走之路。在飛速發展的當今時代,新知識層出不窮,如果教師自身沒有能力去探索、創造新知識,就無法做到引導學生具備創新能力。
4小結
綜上所述,高校的教育創新是培養新一代高素質人才的重要途徑,也是創新型人才成長的基地。雖然我國高校在很多地方做的還不盡人意,有很多不利于創新型人才成長的因素,包括在教育的觀念、體制、制度上,教學模式和方法上以及教學管理上都存在著一定程度的不適應教育創新的要求。但是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高校的教育創新必然會伴著實踐的不斷深化而深化。只有在教育上不斷地創新才能為創新人才的脫穎而出構建新的機制,提供肥沃的土壤。
作者:李曉輝工作單位:承德石油高等專科學校
- 上一篇:高校圖書館資源共享問題分析
- 下一篇:高校教育成本及效益思考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