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現代教育理論啟發

時間:2022-06-07 10:50:05

導語:高校后現代教育理論啟發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后現代教育理論啟發

1后現代主義思想的總體特征

對于后現代主義,很多學者一直在努力希望能夠給予其一個準確的定義,但是到目前為止仍然沒有一種定義能夠完全詮釋后現代主義的特征。因此,人們意識到“后現代主義”代表的是一種富于變化且具有多樣性的文化范式變革,極其反對那種條條框框的界定,所以無法用簡單的語言對其進行全面的概括[1]。從總體上來看,后現代主義思想在反對西方哲學中普遍存在的二元論,一方面,后現代主義思想對傳統的本體論觀點和思辨方法持嚴重的批判態度,具有反本質主義和反基本主義的特點;另一方面,后現代主義反對統一性和整理性,因此其表現出明顯的內在性及不確定性;還有就是后現代主義思想對科學理性存在嚴重的質疑。總的來說,后現代主義思想最大的特點就是現代思想的一種顛搜與批判。

2后現代主義教育理論的基本觀點

2.1后現代主義教育理論的教育目的觀

后現代主義者是在反思理性主義文化基礎上進一步反對確立任何理性原則,其在學校教育目的方面主張采取比較寬泛的態度,建議采取多種不同的教育目的。具有來說有以下幾種:教育的功能是培養一批具有獨立批判能力的人,而這類人應該能夠清楚認識到文本的集權性與獨霸性,并通過對多元文化的認識來跨越文化的邊際;教育的目的在于通過一種社會文化背景來構建和睦相處的文化和社會環境,構建一種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教育環境,培養學生的道德意識、生態意識,并將平和、安定、和睦相處理念應用于整個生活中;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學生對社會的了解與認知,進而建立起社會責任感。

2.2后現代主義教育理論的課程觀

在后現代課程觀中認為,學校課程設置應該具備變革性、復雜性及動態開放等特征。課程的變革性主要表現課程對象的內在性、個性化發展以及模糊教育中的平衡與失衡之間的方向;而課程的開放性則將課程視為一種開放性系統,因此可能導致課程出現變化、流動或者錯誤現象,這也是系統改革的一個契機;課程的復雜性主要指課程內容不再是一層不變的,課程目標也不是預先設置好的,所有課程參與者都是課程的開發者與創造者,其將成為師生共同探索新知的一個過程[2]。現代教育課程改革中首先需承認課程實施的復雜性,并將其從封閉、靜態的課程模式中解放出來,恢復課程的動態開放特性,而互動、開放及共同對話的課程模式也是構建后現代課程的關鍵所在。

2.3后現代主義教育理論的教學評價觀

在現代主義教育理論中,教學評價呈現出標準化、定量化、客觀性、信度與效度等特征從而導致其形成一種固定的教學評價的指標體系和標準,這種基于理性的教學評價形式雖然滿足了我國應試教育選拔人才的需要,但更多的是喪失了教育評價應有的教育價值功能。在后現代主義教學評價觀中,其認為每一個學習對象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因此需要給每一個學生的不同見解預留一定的發揮空間。因此,在后現代主義教學評價中,其主張教學評價應該注重教育對象的多樣性與豐富性,從而充分體現個體差異的平等性;另外,在后現代教育評價中,主張評價目的需要具備一定的區分性和控制性。

3后現代主義教育理論對我國高校教育的借鑒與啟示

3.1改革高校教育教學目標

后現代主義教育理念中,反對現代教育觀所培養出來的理性、總體性及大寫的人,而其則主張培養小寫人、生態人。在我國高等醫學院校教育改革中,充分借鑒后現代主義教育目的論的偶然性、差異性、生成性,將傳統過高的統一教學目標轉化過來。在高等醫學院校教育中,其教育目標應該以滿足大學生個性發展的客觀事實,支持、引導和指導大學生個體成為一名符合自身特質的特殊性的、片面發展的高級人才[3]。對于高等醫學院校后現代教育觀的教學目標,其目標定位應該具備三層:在現代醫學理念指引下,堅持開展以現代科學技術為基礎的醫學研究之路;學生應該養成良好的基本職業道德素養;學生應該樹立遠大的發展理想,努力為現代醫學事業而奮斗一生。

3.2優化高校課程內容

在后現代主義課程論中,其認為現代主義課程內容隱性表現出一種“是什么”,而其則這種“是什么”視為一種及物動詞,即:可能“是什么”。因此,在后現代主義課程論影響下要求課程學習者必須對所研究的材料掌握足夠的信息,不僅能夠完整的分析、解釋、表達、解決素所研究的材料,同時還需以離奇的方式及豐富的想象力與所研究的材料進行交流。從上述理論中我們獲得啟示,在我國高等醫學院校在課程內容設置方面應該注重疑問性、多樣性以及啟發性,同時還應該形成一種促進探索的課堂教學氛圍;由于課程屬于是一種轉變性過程,因此在整個過程中需要對話,更需要教師通過隱喻的方式來激發這種對話。隱喻方式相對于邏輯方式來說更為有效,其具有生產線,其可以幫助我們看到我們之前所沒發現的東西。隱喻具有啟發性、開放性且可引起對話;邏輯則是具有一定的界定性,其通過排除、結束等方式來讓我們更加清晰的看見我們所發現的。在高等醫學院校教育改革中,我們既需要創造性想象也需要一定的邏輯界定,因此,建議教師在進行描述性內容教學時,可以通過一個好的案例來誘導、鞭策、鼓勵學生去深入研究,實現有效的文本對話。一般好的教學案例應該具有足夠的不確定性,這樣才能夠引誘教學參與者進入到對話中。

3.3改革課程教學評價體系

正如前面所述,傳統的教學評價體系(即:單一的考試方式)在進行課程評價存在很多的弊端,其不能真實的反映出高校醫學教育課程的教學情況。在后現代主義教學理念的指引下,我們可以嘗試建立一個內在化、多元化且帶有不確定因素的差異性課程評價體系。當前,我國大部分醫學高等院校已經從自身實際出發,積極推進醫學理論課的考試改革進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主要的改革趨向是:參加社會實踐,積極探索以小論文、實行開卷考試及試行診斷性的多次考試等多種形式,采取期末考試與平時考試相結合、筆試與臨床操作相結合、開卷與閉卷相結合、主觀卷與客觀卷相結合等多種課程評價體系,以此來消除傳統課程考核體系中存在的弊端[4]。

4結語

后現代教育觀提倡設置多元化的教育目的,實施開放性的課程,著重強調學生的個別差異,重視人的主體性,構建一個內在化、多元化且帶有不確定因素的差異性課程評價體系。這些教育觀點都是針對我國現行教育模式所存在的問題而提出的,這為我國高等醫學院校開展課程改革研究提供了新的發展思路和獨特視角,對促進我國高等醫學院教育發展具有重大的借鑒意義。

作者:王艷1王歡2譚軍1工作單位:1.新鄉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2.新鄉醫學院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