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創業教育資源服務科普教育分析
時間:2022-03-03 11:07:51
導語:創新創業教育資源服務科普教育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概要:青少年是科普工作的重要群體,青少年科學素養水平直接關系著未來高校創新人才培養質量和國家科技創新水平。高校作為開展青少年科普教育的重要陣地,目前存在著重視程度不足、工作形式單一、缺少支持投入等方面的問題。而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經過多年發展,已經逐步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教育教學體系,對標青少年科普教育需求,具有資源場地、人才和成果等方面的優勢。高校通過加強工作融合、開放場地資源、利用現有成果、完善激勵機制,推動科普工作的體系化制度化建設,提升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實效。
關鍵詞:創新創業教育;青少年;科普教育
2016年5月30日,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中國科協科普發展規劃(2016-2020年)》中將青少年科技教育體系建設和科普教育作為重點工程,著力推動青少年科學素養和研究能力的整體提升。總體來看,青少年科普教育具有傳播科學思想、普及科學知識、連接大學教育等作用,而高校承擔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等社會功能,因此高校對青少年科普教育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1]。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經過多年發展,已經形成了包括課堂教學、實踐教育、競賽體系等在內的較為完善的教育教學模式,以科學創新為核心的創新創業教育已經成為普遍共識。聚焦科技前沿、引領創新思維、啟發創新興趣、開展創新實踐,成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與青少年科普教育的內在共同點。如何發揮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優勢,讓創新創業福利延展到青少年科普教育領域,是高校科普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1高校參與青少年科普工作的現狀
1.1高校對于青少年科普教育的重視程度不足。根據現有工作體系,高校科普工作主要由高校科協牽頭開展,但由于各高校科協工作定位和重點方向不同,加之人員配置和資金投入有限,目前缺少開展科普工作的專職人員和相關科普工作制度,高校科普工作不同程度上存在虛化現象[2]。在學校層面,一定程度上缺少對科普工作的整體性規劃,科協與校內其他部門的工作聯動不足,缺少對具備科普條件的場地和人員的系統謀劃和使用,沒有形成工作合力。而在基層教師和學生層面,沒有建立起廣泛的科普意識和工作積淀,師生普遍將科普工作視為臨時性、非必要的任務,而非需要系統性思考和積累的工作,這與高校普遍缺乏相應的激勵機制有關。近年來,高校逐漸重視高考招生宣傳工作,越來越多的大家名師走進高中課堂開展學校宣傳和科學講座,但由于開展時間較短、目標群體集中,與科普教育的預期效果還有很大差距,高校各類科普資源也很難與中小學建立起各種長期固定的聯動方式,無法形成“前浪帶后浪”共同發展的工作體系。1.2高校開展青少年科普教育形式較為單一。近年來針對青少年科普教育,高校以組織或承擔寒暑期夏令營等短期校園參觀體驗活動為主,走進中小學校園的活動較少。這其中以中國科協組織的青少年高校科學營最為成功,活動每年組織1萬余名高中生到50余所大學開展為期一周的科學體驗活動,至今已連續組織九年[3]。同時,高校師生面向青少年開展科普教育仍以講座、報告會、發表文章等傳統形式為主,出版科普圖書和影視作品,組織科普演出等新形式較少,特別是新媒體時代,應用自媒體開展信息化科普教育成為當前工作短板之一。作為科普工作效果的重要影響因素,高校科普隊伍目前仍然以學生志愿者為核心,對具備專業領域知識的師生吸納較少,固定文字內容的講解,雖然能夠形成不錯的現場效果,但缺少對于核心技術的熟練掌握,無法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圍。1.3高校缺少對青少年科普教育的投入和支持。高校師生從事科普工作,一般不算工作量,其投入的科普工作時間和成果很難被認定為科研或實踐成果,學校也很少對科普成績突出的集體或個人給予表彰,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師生主動開展科普工作的意愿。青少年科普教育對各類人才的需求都很大,包括專業領域的教師、管理人員和志愿者等,由于缺乏相應的激勵政策,遇到工作任務時,高校師生臨時兼職開展科普工作的現象比較明顯。科普工作也需要一定的經費支持,以保障活動組織、人員吸納、創新實踐等環節的順利進行,但高校科協或相關負責青少年科普工作的部門,很難獲取固定的專項經費資助,這成為了限制高校進一步開展科普工作的重要因素[4]。
2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優勢
2.1具有場地優勢。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場地包括科研實驗室、創客空間、孵化基地等等,其中高校實驗室是從事科研教學的場所,配備先進的科研設備和專業的教學管理人員,并有明確的操作管理制度。近年來以新興的創客空間為代表的創業孵化場所,注重專業領域前沿知識的普及、對專業創新點的采集和對未來成果轉化的思考,具有自由、合作、開放、包容的創客文化氛圍,也是高校大學生集聚創新思維的重要場所,能夠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交流和實踐活動。2.2具有人才優勢。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擁有以高校教師為主體,企業家、投資人等為輔助的綜合性教師隊伍,聚集了一大批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的大學生,這些創新創業師生群體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和扎實的專業基礎,在把握科技前沿動態、判斷行業發展趨勢、傳播科學文化精神等方面,相較社會其他群體都更勝一籌,可以說他們是國家科學普及、科技傳播潛在的重要力量[5]。同時創新創業團隊以大學生為主體,他們剛剛經歷中學階段,能夠以比較適合的講解方式開展科普教育,也更容易和中學生產生交流互動,提升工作效果。2.3具有成果優勢。高校創新創業成果,一般都聚焦行業發展和社會生活中的技術難點,貼近大眾的科學認知,對青少年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可以將其作為科普教育的展品和教具,邀請創始人和研發團隊作為科普老師開展講座、教學體驗等。其中不少成果,就是聚焦青少年科技教育、科學體驗等領域,能夠有針對性地開展科普教育工作。以在校大學生為主的創新創業群體,也更容易通過社會實踐、新媒體平臺等形式,更大范圍更加高效地開展科普教育。總體來說,相比較專業化的科普項目研發,直接將創新創業教育成果轉化為科普項目,在同等條件下更容易提升科普覆蓋面和工作影響力。
3加強高校創新創業資源服務青少年科普教育的建議
3.1加強工作融合,推動科普教育體系化高校要進一步重視科協組織的發展,提升科普能力建設,探索成立由科協牽頭的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專項小組,科協負責總體規劃,對外加強與上級單位、兄弟高校、相關科普工作單位的。聯系溝通,聯合開展活動,擴大科普影響力;對內加強與團委、學生處、教務處等創新創業教育相關部門的協調聯動,加強場地、人才資源共享,形成工作合力。深度挖掘基于學校專業的特色科普內容,例如航空航天、農業、通信等學科專業,中小學生通過實地參觀、互動交流、實際操作等形式多樣的體驗活動,深入了解和體驗專業學科的發展和應用,在提高科學素養的同時,建立對于大學專業學習的初步認知[6]。也要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通過拍攝科普小視頻、創建科普網站、建立科普公眾號等形式,不斷豐富科普教育的工作內容,切實提升科普工作水平和實效。3.2開放場地資源,推動科普教育社會化。加大對實驗室、眾創空間、孵化器等創新創業場地的資源共享,節省建設專屬科普場所的費用。一定范圍內有序開放高校不涉密實驗室、尖端的科研儀器和完善的教學模式,加上專業師生的管理和講解,可充分發揮這些場所在教學科研之外的科普效用。開發高校眾創空間、孵化器等創新創業場地的科普功能,安排入駐科技企業或團隊,有組織地開設小范圍的青少年科普教學和實踐體驗課程,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增加互動體驗、三維展示等環節,以增強實際體驗感。同時可邀請專業教師、投資人、企業家等群體,定期講授符合青少年認知水平的創新創業類課程,牽頭組織中小學校園科技節、校園科技創新大賽等活動,促進青少年提升探究意識、啟發創新思維、激發創造活力。3.3利用現有成果,推進雙創項目科普化。充分挖掘現有高校創新創業成果的科普功能,推動機器人、無人機等科技作品作為科普展品和教具,進入中小學科普課堂和科學教室。將青少年科普作為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方向,鼓勵相關專業的學生團隊聚焦創客教育、科技教育等領域開展創業實踐。充分利用目前形式多樣的創新創業類競賽平臺,在挖掘已有作品的同時,增設科普專項賽道,以競賽為牽引引導學生關注和投身科普工作。促進符合條件的教師科研成果轉化為科普展品,吸引青少年關注,激發其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7]。3.4完善激勵機制,促進科普人員專業化。依托科協、學生會、學生社團等組織,吸引具備一定專業知識和創新經驗的學生參與科普工作,系統培養學生科普志愿者。進一步提高專業人才在科普隊伍中的比例,鼓勵和邀請具有指導創新創業經驗的教師加入科普隊伍,充分發揮其專業知識和指導學生的能力。對標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相關激勵政策,建立和完善科普工作激勵制度,將科普業績納入績效評價體系,合理制定績效標準和獎勵辦法,可以通過評選學校科普人物、優秀科普作品等舉措,激勵高校師生主動開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探索在學校創新創業類研究項目中,開設青少年科普工作專項,劃撥一定比例的資金支持師生組織科普活動、從事科普創作和展品設計等。
4結語
當前和今后的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的戰略機遇期,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孵化器和科學研究的助推器,要在加強自身教學和科研工作的同時,著力提升社會影響力,積極發揮科普育人的帶動作用,不斷拓展科普工作外延,建立全鏈條科普教育體系,服務于科技強國建設。應深入挖掘高校科普教育潛力,協調校內工作機制,利用場地、人才和成果優勢,持續優化科普工作體系,加強科普人員專業能力,以提升科普工作實效。
參考文獻
[1]袁夢飛,周建中.我國高層次科普人才培養的現狀與建議[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9,34(12):1431-1439.
[2]王明,郭碧瑩,馬曉璇.高校社會化科普服務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高校科技,2018(12):14-16.
[3]張娟瑾.青少年高校科學營發展現狀與未來展望[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42(05):135-139.
[4]李文艷,陳軍.加強高校科普工作的實踐探索——以吉林大學為例[J].學會,2020(01):49-53.
[5]邱霓,楊木壯,蔡砥,潘文彬,倪杰.依托高校實驗室建立地學科普基地[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6,35(07):256-259+275.
[6]林順洪,楊魯,徐明.建設行業高校特色科普基地的幾點建議[J].中國高校科技,2015(07):30-31.
[7]劉敢新.基于高校科技資源共享的青少年科技創新能力培養途徑研究[J].研究與發展管理,2014,26(02):133-138.
作者:劉洋 謝琴 單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上一篇:高校鋼琴教育學生鑒賞能力的培養
- 下一篇: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探討
精品范文
9創新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