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結合

時間:2022-05-07 08:28:28

導語: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結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結合

【摘要】本文通過走訪企業了解高職學生就業存在的問題,提出在高職教育中融入企業文化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論述企業文化融入校園文化的目標、原則、保障措施等,提出根據專業特色開設就業指導課程,將行業企業要求融入就業指導課程中;在常規教學課程中結合企業需求設計課程內容,力求將企業的技術要求、管理經驗、服務理念、團隊合作等要求滲透到日常教學和實訓環節;在工學結合辦學、訂單班教學,以及班級、社團中進行企業化管理,從而促進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的融合。

【關鍵詞】高職院校;企業文化;校園文化;融合;實踐

一、高職學生就業存在的問題

為了解高職學生就業的綜合素質和職業素養,有針對性地培養企業需要的人才,筆者所在課題組對廣西南寧、柳州、桂林、北海等地的汽車企業進行大量走訪、座談、發放問卷調查,并查閱大量相關文獻、研究資料,總結目前高職學生就業存在較為突出的問題有:一是企業認為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差、承受能力差、對企業忠誠度低、頻繁跳槽;二是企業對于畢業生就業后職業素養不滿意,認為他們合作意識差、紀律渙散、責任感差;三是企業認為不少高職學生狂妄自大,不屑小事,不懂裝懂,回避責任。例如,企業對于員工的要求表現在其紀律性、奉獻精神和責任感,而高職學生往往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紀律性渙散、斤斤計較和責任感淡薄的問題;企業對于員工有著團隊意識的要求,要求員工在生活中講團結、尊重人、共患難和顧大局,而高職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缺乏共事能力和以自我為中心,無法共同攻堅克難的問題;企業對于員工有著鉆研業務、注重實效和手腦并用的職業品格的要求,而高職學生事業心不強、不注意節約等,與企業文化相悖。企業認為,高職院校是培養企業一線員工的搖籃,但是一些高職院校對學生的培養過于傾向技術性,高職學生大部分能在技術上滿足企業的用人要求,然而學校在校園文化氛圍中卻很少融入企業文化,無法讓學生感受到濃重的職業氛圍,因此無法為學生提供足夠的職業培養,這導致高職畢業生在進入企業后難以適應企業文化。因此,有必要在高職教育中適當地融入企業文化,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

二、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的區別

(一)企業文化內涵。企業文化是指企業在創立和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并要求企業員工共同遵守經營理念和管理哲學,并由此產生的組織文件及組織行為。它是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文化環境下形成的,帶有企業特色的經營理念、價值觀念、發展愿景、道德規范、行為準則。它分為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和行為文化三個層次。企業文化屬于社會文化,是社會文化的一種亞文化。從狹義上講,企業文化體現為人本治理理論的最高層次。企業文化傳導的是企業生產經營理念以及特色價值觀,而且是傳導到企業規章制度、經營理念與獎懲制度之中。企業是一個經營單位,通過自主經營創造財富,換言之,必須承擔自負盈虧的結果。因此,企業是一種經營性組織,目標是實現利益最大化。企業的組織活動內容決定了其文化主要是一種追求利益的功利性的價值取向。(二)校園文化內涵。校園文化是學校全體師生員工在學校工作學習生活中逐漸形成的,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育人為主要導向,以精神文化、環境文化、行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設等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精神、文明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學校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學校特色的傳統,發展目標、學風、校風、教風以及行為規范和規章制度等,并且通過學校的軟硬件建設體現出來,形成學校的特色文化,這種特色文化通過該校的校園建筑風格、校園景觀設計、文化建設長廊、學習角等硬件建設體現出來,同時也通過校風、學風,以及學生的精神面貌、學習態度、日常行為規范、生活習慣等精神文化體現出來。校園文化也所屬于社會文化,是社會文化的亞文化。學校是一個社會組織,它的文化也屬于組織文化。學校作為教育機構,主要教授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和技能,而校園文化主要是通過環境教育影響教師和學生,陶冶教師和學生的情操,構建健康的人格,培養社會需要的合格的企業人員。(三)兩者區別。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同屬社會亞文化,并且層次結構極為相似,但由于其具體發生作用的環境完全不同,使得其具體的文化內容和文化活動形式差異明顯。兩者的差異在于:校園文化的參與者是師生員工,企業文化的參與者是企業員工。校園文化幫助教育教學,目標是培育人、塑造人;企業文化幫助經營管理,目標是激勵員工,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校園文化以研究為主,企業文化以實踐為主。校園文化強調使命感,企業文化強調責任感。企業文化通過嚴格的規章制度、行為規范保障企業文化自上而下地執行;校園文化則通過教學過程、社團活動以及其他學習生活進行影響。

三、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融合的思考

(一)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融合的目標、原則、保障措施。具體如下:1.融合目標。將企業文化中的價值標準、行為規范、服務理念、團隊意識、職業道德、管理制度融入高職校園文化中,建立符合高職院校的“企業化”的校園文化,即將企業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通過專業課程教學、工學結合、訂單班、班級建設、社團活動等方式滲透到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中,培養高職學生成為技能過硬、職業素養好的企業技術人員。2.融合原則。高職院校的辦學宗旨是培養企業所需的高技能、應用型專門人才,他們面向某個崗位,往往完成工作需要團隊合作,且企業有嚴格的紀律、規范的操作和管理、高標準的技術要求和高效率的勞動,因此在培養學生時更注重實踐動手能力而非普通高等院校的科研能力。教學過程中要求既重視基本知識的學習,又強化職業技能的提升,同時還要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與人溝通、團結合作的能力。因此,高職院校以就業為導向,形成具有高職特色的校園文化,建立具有企業化特色的高職校園文化。3.保障措施。(1)深入企業調查走訪,了解學習優秀的企業文化;邀請企業專家領導一同談論企業文化與高職校園文化的融合模式和途徑;借鑒其他高職院校的優秀經驗;通過以上三種方式結合自身特點,制定本高職院校的校企文化融合的方案。(2)推動教師隊伍的建設,安排專業教師到相關企業進行實踐,深入學習優秀企業文化內容、管理模式等,總結出一套校企文化的融合方案,并在高職院校進行推廣實施。(二)融入途徑。具體如下:建議將企業的經營哲學、價值觀念、團體意識、企業精神、企業道德、企業形象、企業制度等企業文化融入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中,體現在日常教學、社團活動過程中。具體實施途徑如下。1.根據專業特色開設就業指導課程,將行業企業要求融入就業指導課程中,正確進行職業規劃,強調職業素質的培養。就業指導課與專業課程的區別在于,就業指導課注重的是職業道德教育,以培養良好的職業習慣為目標,因此高職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內容就是培養敬業精神,增強服務觀念,強化規則意識,樹立團隊合作精神,倡導誠實守信、踏實工作的工作態度。具有專業特色的就業指導課將行業企業要求、崗位特點與職業素質的要求相結合,同時將學生對職業規劃的迷茫進行梳理,讓學生通過就業指導課程不但了解相關崗位要求、職業素養要求,還對職業規劃有明確的方向。2.常規課程教學中,結合企業需求,設計課程內容,力求將企業的技術要求、管理經驗、服務理念、團隊合作等滲透到日常教學環節、實訓環節。不同于普通高校的精英教育,高職院校與市場和企業連接更緊密,培養的人才將來是企業的一線員工,是企業生存發展壯大的奠基石,因此在專業課程的教學上應將該行業企業的高標準的技術要求、優秀管理經驗、服務理念、團隊合作等要求滲透到知識點的教學實訓過程中,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多地設計團隊合作的學習任務,將各種工作任務進行分解,進行模塊的訓練,模擬真實的工作情景,除了考核專業技能的掌握,還融入企業管理、服務理念、團隊合作等考核指標;而不再獨立地考察個人的能力或專業技能,更多地通過團隊的合作表現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團隊合作能力,從而實現培養具有良好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的一線員工。3.工學結合辦學、訂單班教學過程中,對實訓場所進行企業環境建設,對實訓實習紀律進行制度化管理,對考核進行“經濟化”考核,對實訓實習場所進行科學規范化管理,對學生進行自覺化管理。工學結合、訂單班等高職校企合作模式,由于都是與品牌或企業合作,能夠更有針對性地將企業文化融入校園文化中,實現校企文化的對接。在硬件上,將實訓場地建設成相應的企業工作環境,并通過懸掛品牌名稱標識、企業理念、企業愿景價值觀、服務理念等進行企業文化的熏陶,在實訓場所張貼安全標語、生產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規程,服務規范流程等進行職業素養的熏陶。在軟件上,對實訓實習紀律進行制度化管理,制定企業化的管理制度,比如考勤、交接班工具零件的整理歸位、作業過程規范要求、作業結束后衛生清潔等,制定嚴格管理制度,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經濟化”考核,將學分和成績轉化成經濟考核,比如100制相當于月薪5000,各項考核指標完成,獲得相應薪酬,不達標扣除相應的薪酬,模擬企業的考評制度,根據達標率進行“經濟”考核,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對于成績高低的重視度。在實訓實習過程中,增加企業現場管理考核內容,如進行看板管理,了解作業進度;進行設備工具管理、培養5S職業素養;進行安全作業管理,培養良好職業習慣。另外,在著裝上,要求進入實訓場地,必須著相應工裝,佩戴工牌,在語言上運用相關職業用語,在行為舉止上運用職業規范的職業行為。4.班級、社團進行企業化管理,將團隊合作、積分管理等與學生綜合表現掛鉤、與個人獎學金、評優評先等結合在一起。一個班級、一個社團,可以類似一個企業。人數多少代表了企業規模的大小,班級內部的宿舍、社團里的部門可以看作一家企業內部不同的部門,大家有共同的目標,就是個人發展越來越好、企業發展越來越好,每個人都關系著這個“企業”的發展壯大,因此可以根據班級或社團的各項任務進行分工、實行責任制,也可以進行輪崗制,讓每個人、每個團隊參與班級、社團管理,身兼班級管理、社團管理責任,并進行積分考核,將其與學生評優評先結合,作為評比考核標準。

四、評價方法

(一)過程考核:過程目標達成。把崗位能力按照課程設置要求分解成幾個過程目標,比如一門課程及對應掌握一個崗位技能,則把該門課程分解成幾個過程目標。制定相應的考核內容和評分標準,對學生的能力進行階段考核,所有項目考核完成合格者則應該視為掌握該崗位的其中一項技能。不再單純地采取所有課程內容學習完成后的一次實訓考核或理論考核來衡量學生成績。(二)實操考核為主、理論考核為輔。與企業要求緊密結合,企業對員工的考核更注重完成了何種工作,獲得了何種經濟效益,因此改變以一次理論成績定勝負的方式,轉而采取實操為主、理論考核為輔的方式,理論知識是為實踐能力服務的,因此更注重學生崗位技能的提升而非理論知識積累。(三)現場考核、職業素養考核。針對高職教育的特點,更多地采取現場考核的方式,所有考核項目結合崗位職業能力要求,嚴格按照企業用人的要求制定考核標準,且采取現場考核、案例考核的方式,盡可能實現與企業考核統一標準。另外,在所有的實操考核及學習過程中,注意宣傳企業文化、企業管理制度的執行,實現在校期間培養學生做好角色的轉變,以更快地適應企業。

【參考文獻】

[1]寧勇敏.高職院校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融通[D].上海:復旦大學,2008

[2]金榮蓉.當前我國高等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09

[3]胡國良.高等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與實踐[D].天津:天津大學,2012

[4]項海濤.高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對接機制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14

[5]劉利峰,龔又國.高職院校企業訂單班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探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14

[6]張懷釗,何華.試論職業院校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的深度融合[J].教育與職業,2015(5)

作者:莫舒玥 單位: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