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師型”高職教師教學能力體系研究

時間:2022-04-16 03:30:48

導語:“雙師型”高職教師教學能力體系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雙師型”高職教師教學能力體系研究

摘要:文章通過對信息化高職教育政策的剖析和現實需求調研,以“雙師型”高職教師教學能力作為切入點,對國內外信息化背景下教師教學能力相關標準深入剖析,結合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結合的方式,對信息化背景下“雙師型”高職教師教學能力現狀進行了分析,并試圖首次對該體系提出理論模型A(5)-B(17)-N(51),從行為認知、應備技能、教學實施、職業實踐和創新發展方面對教師教學能力進行評價。將該理論體系應用于實踐教學,在近幾年的信息化教學大賽中取得了優異成績。

關鍵詞:“雙師型”高職教師;信息化教學;教學能力體系

1背景

1.1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特殊時期的在線教學,對廣大高職教師的教學能力來說是挑戰更是機遇。在實踐中推進信息化教學能力變革,服務于當前的教學所需,更重要的是推動信息化教學應用常態化,促進信息技術與職業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提高職業教育信息化教學應對國家重大衛生突發事件的能力和水平。1.2政策指引。為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系列職業教育改革的政策部署,落實教育部相關方案,以立德樹人為基礎,全面打造高職院校“雙師型”師資隊伍[1]。在推進“三全育人”、引領新時代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的背景下,深化三教改革,通過“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改、以賽促建”“課程思政”切實落地的同時,重點提升教師“線上教學組織能力和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實踐水平。1.3信息化時代的新挑戰。近年來,大數據、云計算、MOOC、VR教學、微課等一系列海量的信息技術走進并深入教育領域,正在用“智慧”的力量重塑教育的形態,其崗位環境、人才需求及教育生態必須順應時代變革。傳統的教學方式必須革故鼎新,將信息化技術與教學有機融合,將信息化深入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建立完整的信息化教學能力體系[2]。

2體系框架

通過對國內外信息化背景下教師教學能力相關的標準的分析和比較,不難發現其教師教學能力體系框架都可以概括為“A-B-N”理論模型(見表1),其中A表示一級指標,即研究中教學能力構成的維度參數;B作為二級指標,表示對每個維度下的細化分類;N作為三級指標是對B二級指標進一步描述,主要是教師日常教學的行為目標,即績效指標[3]。文章研究的信息化背景下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教學能力體系的構建也采用該理論規律。國內外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體系相關文獻,大致分布于英國、美國、聯合國公布實施的三份標準以及國內2013年教育部頒布的《職教專業標準》、2014年《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試行)》兩份針對職業教師的專業能力標準[4],通過總結提煉得出高職“雙師型”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五個一級指標:行為認知、應備技能、教學實施、職業實踐和創新發展。借鑒以上國內外五個標準的優勢及劣勢,結合幾所校企合作高職院校的“雙師型”教師信息化能力水平現狀,得出了17個二級指標,提煉出51個三級績效指標的描述,最終形成A(5)-B(17)-N(51)“雙師型”高職教師教學能力體系理論模型。

3特征調查

高職教育的特點具有職業性,為實現與職業崗位無縫對接,信息化教學方式對高職教師來說尤為重要。高職院校教師必須具備兩個特點:(1)教學緊跟行業、產業的需求,落實“1+X”證書制度,授課的內容和實訓的內容要與職業資格認證考點融合;(2)落實培養“雙師型”教師。引導部分教師擔任理論教學得同時到企業任職,使其具備工程師技能及經驗,將教學內容與企業崗位任務融為一體。因此,問卷對“教師是否在企業任過職”這一情況進行了調查。發放問卷調查的學?;径奸_展了校企合作,教師每年都會有固定的時間去企業鍛煉,沒有在企業工作過的教師占比很少,為23人占13%。有2年以內企業工作經歷的教師占比最高,為115人占65%。此次調查的個別學校實施了“雙主體”校企合作,有企業工程師擔任專業課指導師,因此具備5年以上企業工作經歷的教師占17%(見表2)。信息化背景下的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是近年來國家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水平的重要舉措之一,并出臺《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等政策,明確提出“繼續辦好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將行動導向的模塊化課程設置、項目式教學實施能力作為重要指標”。數據調查顯示,大賽舉辦近10年來,高職組獲獎數量逐年攀升。由于2019年賽事變化大、難度高、名額少,2019年獲獎數有所下降(見圖1)。

4現狀水平

4.1行為認知?!半p師型”高職教師對信息化教學實施的行為認知通過設置三級指標,并計算其平均分數及整體平均分標準差來體現。通過分析數據,顯示平均分為4.35,整體平均分標準差為0.439,整體偏“非常同意”,說明大家對在教學過程中應用信息化技術是非常認可的。4.2應備技能。教師信息技術應備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通過三級指標展開調查,結果顯示:教師在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應備知識和技能上,總體平均3.50分,單項總分的標準差是6.43,方差為41.25。表明“雙師型”教師整體信息化基本技能的應用能力良好,但具體單項能力的掌握偏差較大,比如文檔處理、教學演示、互聯網使用等基本信息化技能熟練掌握程度較好,而難度較高、專業性更強的技術掌握情況不太理想,比如音頻視頻處理及動畫網頁制作。4.3教學實施。信息化教學實施是教師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過程的綜合能力,包括課前資源開發、課堂實施、教學管理評價及課后提升。數據的整體結果顯示:高職教師在信息化教學實踐上的項目總體平均得分為3.31分、標準差為0.412、方差為0.198,即教師對信息化教學實踐的整體掌握情況一般,偏差也不大,只在個別項目上有明顯差異。對理論教學認知層面有較高的自信度,但實踐操作層面的掌握程度并不高。4.4職業實踐。“雙師型”高職教師自身特點和現代職業教育的特征都要求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重視學生“職業性”的培養[5],結合實踐教學及崗位要求,在問卷維度初期設置了6項關于職業實踐的三級指標(見表3)。通過樣本發放及結果分析,發現教師在項目中的整體平均分比較低,是整個體系中最薄弱的一項。但也存在個別差異,部分實施“雙主體”校企合作的學校,有工程師進駐學校,起到了積極的指導作用。4.5創新發展。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雙師型”教師的自我提升與發展是教學能力的軟實力,只有緊緊跟隨行業崗位技術更新發展,不斷學習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庫,才能與時俱進地指導學生。研究通過設置6個三級指標來檢測教師在信息化環境下的創新發展水平。數據顯示,此項目水平整體處于普通階段,68%的教師會積極主動利用信息載體拓展知識儲備,促進自我提升。

參考文獻:

[1]繆巧玲.基于TPACK的職業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調查與培養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7.

[2]劉晶晶.新時期高職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路徑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19,32(20):35-36+41.

[3]朱麗,黃進龍.高職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策略初探[J].江西化工,2019(6):262-265.

[4]祝智庭,閆寒冰.《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試行)》解讀[J].電化教育研究,2015,36(9):5-10.

[5]黃有文.江蘇省高職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標準研究[D].無錫:江南大學,2017.

作者:王玨敏 單位:山西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