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議職校教師教學評價方式

時間:2022-12-26 09:31:42

導語:試議職校教師教學評價方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試議職校教師教學評價方式

一、高職院校教師教學評價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教師評價是按照傳統的普通高校教師評價體系,主要從“勤、德、績、能”四方面進行。高職院校不同于普通的高等院校,其主要目標是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主要承擔一線基層崗位工作、對行業前沿技術有一定的了解。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理論知識與實訓、本行業通用技術與前沿技術都要進行合理的配比,使得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圓滿完成教學任務。相應地,高職院校教師同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師相比要具備一定的行業工作經驗,了解本行業各類崗位對人員素質的基本要求。因此,傳統的普通高教教師評價體系已不適合新型高職院校教師教學評價的需求。

1.教學評價結果不夠客觀和全面。一些高職院校目前采用的教學評價方法多是以定量評價為主,評價結果表現為一定的分數,通過分數來判斷一名教師的教學水平。這樣的評價方法對于找出不足、激勵教師幫助很小。而進行教學評價的真正目的在于通過評價活動來完善教學體系、推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水平。如果只將教學評價理解為給每位教師打分排序的話,可能會消減教師工作的積極性,甚至激化教師與學校管理者的矛盾,這就完全背離了進行教學評價的初衷。

2.技能實操在教學評價中權重過低。高職院校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實訓實踐在教學中占有很高的比重,學生在實踐環節中掌握了專業基本技能的同時強化了對知識的理解認知。但是目前多數高職院校對課堂教學的評價遠遠多于對實訓的評價,存在實訓評價標準體系不完善、對實訓質量評價不夠重視、缺乏實習單位評價內容、信息的反饋不及時或改進建議不被采納等問題。在頂崗實習和畢業設計階段,學生們都走出校門,到用人單位實習,學校很難全面、詳細地掌握學生的工作情況,這也給實踐環節的教學評價造成很大困難。

3.評價指標的設置不能適應教學方法的革新。為了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和活力,充分體現實踐性和社會性的特點,近些年高職院校一直嘗試著引入新的教學方式、方法和手段。一方面鼓勵教師利用假期到企業進行實踐鍛煉,另一方面鼓勵教師進行改革創新,越來越多地采用項目化教學法,邊教、邊學、邊做。隨著職業基本素養教育的大力提倡,教師不僅僅只負責教授專業知識和技能,還需要向學生灌輸職業理念、職業發展規劃等對學生未來職業生涯產生長期影響的知識。教學目的的多元化要求教學評價體系擁有與之相適應的評價指標體系。4.教學活動的利益相關者未能全部參與教學評價。傳統的教學評價結果多出自學校管理者和教學專家的評審意見。但是,新形勢下的高職院校與地方政府、企業的合作越來越緊密,各個專業的訂單班、學生校外實訓基地及學校承接的企業項目的不斷增加說明高職院校正逐步與社會融合,在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培養所需人才方面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所以,高職院校教師教學評價應該在突出學生主導地位的同時,加入社會、行業專家、企業經營者等群體的代表,進行全方位評價。

二、改進和完善高職院校教師教學評價體系的對策及建議

教師教學評價工作,是對教師的整個教學活動過程和教學成果進行全面考察,為教師的薪酬分配和選聘提供參考依據,能夠激勵教師緊隨學校改革的步伐,提高自身業務素質和教學水平。完善高職院校教師教學評價體系,筆者認為應加強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培育健康的校園文化,做好教師教學評價的組織和管理。教師是學校最重要的生產力,各部門應該提高對教師教學評價的認識。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要培育客觀、公正的氛圍和主人翁意識,使學生和教師這兩大群體能夠認真對待教學評價活動。在學生方面,通過教學評價活動,發表對任課指導教師工作的評價和在課堂上的真實感受,教學水平提高的最終受益者是學生,但避免學生將對教師的個人情感帶到教學評價中;在教師方面,教學評價不是對教師教學能力的懷疑和否定,而是要使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和學生整體技能水平和職業素養的提升,教師應該配合教學評價,并認真對待反饋信息和采納反饋意見。教學評價還是一項長期活動,要成立一個強有力的專門機構進行組織和管理,以便各項工作順利開展。

2.建立和健全教師教學評價的制度。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一項工作順利開展的保障,高職院校建立和健全教師評價制度,首先,要引入新的評價方式和方法。隨著教學方式和方法變得越來越靈活多樣,相應地教學評價方式也不能局限于每學期一次等固定單一的模式,可以將期中評價和期末評價、隨機抽查與固定時間檢查、學生評價和專家評價、座談法和觀察法等結合在一起。其次,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多元化的評價主體。教學活動直接作用于學生身上,要注重學生的感受和評價,在歐美等一些高等教育發達的國家,學生評價在教師教學評價標準體系中占比達80%以上,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教師重視在教學活動中與學生的互動、溝通和交流,學生充分理解教師教學的理念和出發點。同時,考慮到學生最終要走向社會工作,所以用人單位和行業專家的評價意見也非常重要。

3.完善教師教學評價指標體系。指標體系應根據高職院校教師應具備的教學能力進行設計和建設。高職院校教師教學能力主要包括:課堂教學能力、課程設計與開發能力、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能力、專業實踐能力、教學科研能力及社會服務能力等。每一項能力下又包括多個細分項目。具體內容見高職教師教學能力表。

4.建立動態的評價機制。要從發展的角度對教師教學的各個環節進行評價。除了期末等時間節點上的評價外,在授課后的一學期或一年,由相同的評審人,尤其是學生再進行一次評價。隨著時間的推移,管理者和教學專家、行業專家、用人單位等對教學的看法會更加透徹,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更加成熟,對教師教學的評價較首次評價相比要更加客觀公正。學校可以通過電話調查、發送電子郵件等形式使已經畢業的學生參與到教學評價中來。后續評價結果在整個指標體系中的比重不宜過高,它是作為對前期評價結果的驗證。

5.評價數據的收集處理及評價結果的利用。高職院校教師教學評價是一個多元化多層次的體系,評價結果的整理分析必然不能簡單地進行,所以利用信息處理技術對評價結果進行儲存、整理已是必然趨勢。計算機及網絡技術為教學評價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使得大量、多元數據分析成為可能,數據收集、整理和分析的速度大大提高,教學評價結果能夠及時傳遞給各位教師,這些大大縮短了教學評價周期。不同專業、不同崗位的教師的評價方法和評價標準是不同的,同一位教師在不同時期的評價結果也是不同的。在進行教學評價時要將教師們進行橫向和縱向比較及教師自身比較和對比,以此來作為教師評聘、晉級和獎勵的依據,更重要的是促進教師不斷學習成長和學校整體教學質量的提升。

作者:高偉李靜靜單位: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