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課堂背景下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

時間:2022-10-13 08:58:38

導語:微課堂背景下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微課堂背景下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

一、熟練掌握現代信息技術并能合理運用

目前部分教師對于現代信息技術尚處于摸索階段,這使得他們在使用現代信息技術方面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基于微視頻的課堂教學的成功實施離不開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手寫板等前沿信息技術。因此,教師應深刻認識到現代信息技術在基于微視頻的課堂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應用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在學校政策允許下,通過各種培訓和進修,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努力掌握和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自身素質,以適應課堂教學的需要。

二、努力提高基于微視頻的課堂教學設計能力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的備課主要體現在教案上,教案設計是否成功,對教學效果的好壞有著直接的影響。而在基于微視頻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制作的微視頻是實施整個教學的基礎和前提,教師必須把握住基于微視頻的課堂教學設計過程中的幾個重要環節以及學習單中的進階練習的設計。

1.重視基于微視頻的課堂教學整體設計策略。在基于微視頻的課堂教學設計策略上,強調運用系統觀和整合的思想,認真研究課程標準和教材,對所要講授的知識進行全面的分析,并選擇合適的微視頻制作工具(如手寫板等)與網絡平臺技術。

2.重視基于微視頻的課堂教學單元教學設計。要認識到基于微視頻的課堂教學與傳統課堂講授的不同。在錄制教學視頻時,一方面,傳統的優質課、精品課長度一般在40分鐘,而基于微視頻的課堂教學中,其視頻是5到10分鐘,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在這段時間內將最核心的內容或某一個問題解決的方法講完;另一方面,教學視頻中不存在師生互動,只有教師的單向傳授,這需要教師考慮視覺效果,避免死板、單調的講述,突出和強調主題、重點與難點,錄制情感豐富、生動活潑的教學視頻。

3.重視基于微視頻的課堂教學單元檢測設計。通過對基于微視頻的學習,學生是否掌握了學習內容,是否可以進入下一階段的學習,需要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檢測。教師在進行基于微視頻的課堂教學設計時,應針對教學內容合理設計檢測習題,在每一階段基于微視頻的課堂教學后對學生進行檢測,并將檢測結果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匯總,以便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

三、努力提高課堂教學組織的能力

基于微視頻的課堂教學提倡個性化學習,課堂教學的實施是建立在課前視頻學習完成的基礎上,是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共性問題和個別問題加以解決的過程,教師在課堂上需要做的并不是單純的講解,而是利用視頻、合作、檢測等環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組織、引導學生去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提高課堂組織教學的能力。

1.總結與分解問題的能力。教師應根據學生在進行基于微視頻下的學習后完成進階檢測的結果,結合課程內容和教學目標,總結出一些有探究價值的問題。對于較為復雜的問題,可以將之分解成若干個子問題,并將這些問題設置為符合學生興趣的題目,在課堂上作為作業布置給學生完成。

2.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能力。基于微視頻下的課堂教學提倡合作探究的模式,合作學習對形成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與創新性思維,提高學生的交流溝通能力、自尊心與形成個體間相互尊重的關系,都會起到積極的作用。教師可以根據學生課前學習的情況以及學生的興趣專長等,將學生進行分組,對探究性的問題進行解決,并適時地做出決策,選擇合適的交互策略,以保證小組活動的有效開展。

3.對學生學習成果進行展示及評價的能力。對于學生經過協作學習之后的成果,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多種形式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匯報,交流學習體驗,分享成功和喜悅,如舉行動手操作、問題搶答、計算比賽等;另一方面,教師應從多個角度對學生的學習結果進行評價,真正做到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對評價和個體差異評價之間的良好結合。

4.與學生交流互動的能力。在基于微視頻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主導者,而是圍繞在學生身邊,隨時與學生交流互動的引導者、輔助者。相較于傳統課堂,基于微視頻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時間大為增加,教師需要在課堂上不斷捕捉學生的動態,并進行針對性的反饋,如一對一輔導、小組指導等。

四、不斷提高教學研究能力

作為新型的教學模式,基于微視頻的課堂教學有著嶄新的教學規律,而對于新規律的發現和掌握程度,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教師應不斷提高教學研究能力,根據基于微視頻的課堂教學特點,在教學實踐活動中總結經驗,從教學理念、教學結構到教學方式等多方面對新的教學規律加以研究,不斷推進課堂教學的發展。

五、重視自身知識與技能的更新

無論信息技術還是教育技術都在不斷發展,教師必須重視自身知識與技能的更新,摒棄傳統教學模式下“一次學習,受用終身”的觀念,要有意識、有目的地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和能力結構,通過各種途徑,不斷學習各種新理論、新技能,保證自己職業能力的適應性。教師的終身學習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對教師職業的要求。

作者:周玲 單位:淮安市繁榮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