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教學激勵計劃優化研究

時間:2022-02-26 10:46:14

導語:教師教學激勵計劃優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師教學激勵計劃優化研究

摘要:上海市教育委員會自2012年提出在上海部分高校開展教師教學激勵計劃試點工作,到正式全面覆蓋所有市屬高校以來,取得了豐碩成果,使得高校在人才培養上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然而,目前的大學教學中仍存在很多沒有真正得到解決的問題。鑒于此,從教師教學激勵計劃出發,深入思考、探討教師教學激勵計劃的深度優化,使其能夠事半功倍地服務于大學教學。在教師教學激勵計劃的基礎上,提出教師—學生交互激勵計劃,并以《數學分析》課程為例,探討教師—學生交互激勵計劃的可行性,以期讓學生能夠自發地與教師交流,熱愛學習,享受學習,從而從根本上激發大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最終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

關鍵詞:激勵計劃;深度優化;交互激勵計劃;自主學習

一、課堂教學的重要性和存在的問題

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學生是教學中的主體。課堂教學的重要性顯而易見,因為所有的教學活動、教學環節基本上都是以課堂教學為基礎而展開的。為了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有很多這方面的探索[1—2]。然而,目前的大學課堂教學還有很多的不足和問題,比如專業課課時不足,課堂教學師生互動不足,學生課堂玩手機等,這些問題都亟待解決。對于數學專業的學生來說,還存在一些其他的問題。首先,相關調查統計顯示,在本校應用統計學專業的某一級學生中,大概只有1/3不到的學生是主動選擇本專業,而大部分的學生或是被調劑到該專業中的,或是由家長幫其選擇的專業,因而從心理上他們對其是有抗拒心理的。這些新生對他們一年級將要學習的《高等代數》或《數學分析》等難度較大的專業課是難以接受的,同時他們會對該專業的前景和意義產生很多疑惑,不知道學習該專業以后可以從事什么樣的工作,這些都是影響他們學習熱情的重要因素。同時,對于這類課程,往往是由一些剛剛走上講臺的教學經驗匱乏或資歷較淺的青年教師進行授課的。在年輕教師的課堂,經常是單方面講授,課堂氣氛沉悶,因而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對于《高等代數》或《數學分析》等難度較大的專業課,年輕教師每次要在兩節課時間內講清楚一節內容已經實屬不易,還要讓每名學生盡可能聽懂,那就難上加難了。另外,目前絕大多數高校和教師所關注的地方都是放在課堂教學上,認為只要把每堂課上好,至于課后學生們怎么學是他們自己的事情。這其實是不全面的,因為教學過程并不僅僅包括課堂教學,還包括課堂之外教師與學生的溝通交流,輔導和答疑,這些都應該是整個教學過程所包含的內容。其次,目前的中學教育還是以應試教育為主,學生們好不容易熬過了中學,到了大學似乎都變成了脫了韁繩的野馬,面對大學教學方式的變化,很多學生需要很長時間,有的甚至需要一兩個學期甚至更長的時間來適應。對他們來說,像《數學分析》或《高等代數》這樣的專業性很強的必修課程,是很難在有限的時間內取得學習成效的,因此更加阻礙了他們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就拿筆者曾經教過的班級(應用統計學專業)來說,整個班只有極個別學生會努力學習,進行所謂的深層學習,即他們會學習術語,記憶公式,并將公式應用于新的解題過程中。對于這些學生來說,他們能夠達到預期的學習成效,而對于其他絕大多數學生,他們往往只會采用表層學習,即運用低階認知水平去完成所有的學習任務[3]。既然課堂上的預期學習目標絕大多數學生是很難達到的,那就需要他們利用課后的時間去自行糾正或者需要教師來糾正。但是很多時候學生沒有形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教師與學生之間沒有形成一個很好的溝通交流模式。鑒于這些問題的出現,上海市在2012年下發了《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關于開展市屬本科高校骨干教師教學激勵計劃試點工作的通知》[4],該文件中提出要在高校開展教師教學激勵計劃。該計劃的提出和實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教師的教學熱情和學生的學習熱情,很好地彌補了上述問題。只有把課堂教學和課外教學兩手抓,才能真正意義上把整個教學過程做到極致,讓學生的學習真正見成效,這應該就是教師教學激勵計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二、教師教學激勵計劃的成效和存在的問題

2012年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下發了《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關于開展市屬本科高校骨干教師教學激勵計劃試點工作的通知》[4],計劃從2012年開始在3所高校試點,到現在已經覆蓋了上海市全部市屬公辦本科高校。該計劃旨在以加強教師教學績效考核和規范教師行為為重點,進一步激發教師教書育人的動力和能力,形成有利于高校教師隊伍可持續發展的制度環境和教書育人的文化氛圍,使上海高校教師的工作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實現高校教師隊伍結構明顯優化、整體素質明顯提高、教學質量明顯提升的目標。以筆者的理解,該計劃針對的是課外教學,以此作為課堂教學的輔助手段,即課堂上沒有理解的內容和知識點,學生可以通過教師課后的坐班答疑、晚自習輔導的形式來進一步理解和鞏固。該計劃自正式實施以來,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教學進展。經統計[5],2017年春季學期,一項針對21所市屬高校19365名本科生的調研顯示,學生對教師坐班答疑、自習輔導的參與度分別為59.51%和42.50%,通過電話、網絡等方式咨詢教師的比例為71.43%,師生課外互動呈現常態化特征;2017—2018學年,上海21所激勵計劃試點高校的教授、副教授承擔的課程門次數比例和課時數比例都與其占授課教師人數的比例基本一致,90%以上的教授、副教授走上講臺為學生授課。由此可見,通過教師激勵計劃的實施,確實達到了該計劃的工作目標。但是,通過這些統計數據我們發現,仍有40.49%(57.5%)的學生并沒有參與到教師坐班答疑(自習輔導)中來,仍有28.57%的學生沒有通過電話、網絡等方式咨詢教師,這些都是比例相當大的。根據簡單的概率方法,可以估算出仍有6.65%左右的學生從來沒有參加到教師坐班答疑、自習輔導或電話網絡等咨詢方式中來。對于這6.65%的學生我們不能將他們放棄,因為有教無類,我們不能讓任何一名學生游離在教學之外,這才是教育的初衷。因此,教師激勵計劃的實施雖然取得了很多的成績,但是仍存在一些問題,如仍然有很多教師沒有被激勵起來,使得激勵計劃變得形式化;學生和教師的時間不統一,即學生來找教師輔導答疑的時候但教師不在辦公室。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認為要從學生出發,因為我們注意到該計劃對學生并不具有強制性,從而使得學生的覆蓋面仍然不是太廣。這些都是激勵計劃的實施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教師—學生交互激勵計劃的必要性和實施構想

要解決教師激勵計劃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我們必須更加全面、更加富有成效地將教師教學激勵計劃執行起來。注意到教師教學激勵計劃中僅僅一味地要求作為教師要如何做,如何規范,卻忽略了怎樣調動作為教學主體的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就好比廚師做了一桌子美味佳肴,沒有人來品嘗只能是浪費的。因而我們需要對教師教學激勵計劃進行進一步的優化,這里我們提出教師—學生交互激勵計劃。所謂教師—學生交互激勵計劃,是指在教師激勵計劃的基礎上,將激勵計劃與學生平時成績、學分或社會實踐活動等掛鉤的前提之下,強制性要求學生參與課外答疑或晚自習輔導等課外輔導。特別地,對于那6.65%左右的學生,他們可能對專業有所疑惑,對未來產生了迷茫,所以沒有學習熱情,對于這些學生,必須要強制性地要求他們執行激勵計劃,這樣教師才有機會與他們進行溝通,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讓他們從心里接納教師,才能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讓他們回到正常的學習軌道上來。因此,必須要明確學生在激勵計劃中需要做的事情,這樣才能夠事半功倍,真正體現出激勵計劃應有的成效。教師和學生作為教學活動中的兩大對象,教師的責任除了教授書本上的內容,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要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而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雖然有自主性,但是也需要稍加一點強制性,畢竟人都是有惰性的。因此,教師—學生交互激勵計劃的出發點是強制性地讓全體學生參與到學習中來,尤其是參與到與教師的溝通交流中來,最終的目標是使得他們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參與到與教師的溝通交流中來,使得其成為大學校園中最自然不過的事情。該計劃要求每一名學生都能走進教師辦公室,通過教師的答疑解惑逐漸學會自主學習。具體實施情況如下:實施對象:全校一、二年級新生。實施科目:通過專家評議評定來確定需要安排激勵計劃的課程,這些課程應該是專業性較強、具有一定研究性、難度較大的課程,比如《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數學分析》等。實施時間:對于大學一、二年級學生實施,即該計劃只在每名學生的前兩個學年實施。因為如果說中學是應試教育,學生沒有時間或根本沒有思考過自主學習,那么大學前兩年就是大學生形成自主學習模式的關鍵階段。實施方式:在原來的教師激勵計劃的基礎上,著重加上學生激勵計劃的內容,即每名學生在其大學前兩年的每一個學期中,對于該學期需要進行坐班答疑和晚自習輔導的每一門課程,必須要與任課教師溝通交流,進行面對面答疑,且次數不能太少,至少兩到三次(根據實際,具體課程的難易程度不同,需要學科專家或教務處確定具體的次數),一旦該學生該學期所選的所有需要進行坐班答疑和晚自習輔導的課程中任何一門沒有達到該課程制定的次數標準,那么該學生該學期這門課的平時分(或者其他考核內容,比如取消獎學金評選資格等等,要具有較強的懲罰性質)直接判定為不合格,做到一票否決。同時,學校可以建立一個教師答疑預約系統,使整個激勵計劃的執行更加規范化,也可以避免學生找教師但教師不在的情況出現。從中可以看出該計劃具有一定的強制性、普適性和平等性,即每一名大學一、二年級學生必須都要強制執行,如果沒達到要求,都要進行懲罰。通過以上手段來讓學生逐漸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大學的生活和未來的工作。

四、具體實例

筆者是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數學分析》這門課程的任課教師,在2018—2019年第二學期的《數學分析二》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采取了這種激勵方式。筆者以這種激勵計劃與該學期這門課的平時成績有關聯要求學生實行該計劃,具體地,要求本學期每個人至少面對面答疑三次,不包括微信或郵件等其他方式,對于達到的學生會在其最終平時分上加五分,對于沒有達到的學生會在其最終平時分上扣五分。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只有不到50%的學生執行了該計劃(因為該計劃不具有強制性,所以很多學生并不重視),所以最終對達到要求的學生加了分,對沒有達到的并沒有扣分。筆者教授了兩個大班,其中一班有85人,二班86人(不包括重修的學生)。到學期結束時,一班的學生共答疑87次,答疑人數40人,平均答疑率2.175次/人,答疑通過人數35人,其中有45名學生從未進行面對面答疑;二班學生共答疑83次,答疑人數38人,平均答疑率2.184次/人,答疑通過人數33人,其中有48人從未進行答疑。在最終的期末總評中,一班未通過人數為25人,其中這25人中有19人從未進行面對面答疑,二班的未通過人數為22人,其中這22人中有17人從未進行面對面答疑。從這個數據可以看出,在掛科的學生中有絕大多數是從沒有進行過答疑的,在答疑的人中,答疑通過率分別為87.5%和86.8%,這說明面對面答疑和通過率之間有很密切的相關關系。這也是我們考慮優化教學激勵計劃的初衷,就是希望更多的學生來進行答疑,至少在課程通過率上會有很大的改善。同時也說明,《數學分析二》的答疑次數定為三次是比較合適的,因為在平均答疑率大約2次/人的情況下,答疑通過率接近90%,如果每個人都達到三次的話,那么答疑通過率應該能達到95%以上。經歷了這一個學期的測試,筆者認為,改進之后的教師—學生交互激勵計劃對于提高那些參加答疑的學生的通過率確實有效,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說明,由于自己制定的要求沒有太大的約束力,導致不合格的學生分別有76%和77.3%從沒參加過答疑,要使該計劃能更充分地發揮它的作用,還需要其具有一定的強制性,需要推廣到整個學校。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激勵計劃的最大作用,使整個教學過程能更完善,更充實。

五、總結

通過對原有的教師激勵計劃的改進,使之成為對學生具有一定約束力,促進學生學習的教師—學生交互激勵計劃,我們堅信該計劃會將學生拉到學習軌道上來,至少反映在課程通過率上,應該會比以往有很大的提高。另外,通過與任課教師更深層次的溝通,增強他們的學習熱情,增進師生感情,讓他們在學習上少走彎路,不至于迷茫、找不到人生目標等,都具有一定的幫助。通過在大學一二年級學生這一個較為特殊群體實施激勵計劃,相信會對他們適應大學學習氛圍,找到個人的自主學習模式,起到一個很好的促進作用,使得大學校園中學生樂于和教師交流溝通,成為大學里面最自然不過的一件事情。

參考文獻:

[1]何莉敏,程慧琴,侯雙玉,等.數學文化融入大學數學課程教學的改革[J].高師理科學刊,2013,33(3):82—84.

[2]龐坤.基于多媒體學習理論的大學數學教學設計[J].數學教育學報,2013,22(3):86—88.

[3]約翰•比格斯,凱瑟琳•唐.卓越的大學教學:建構教與學的一致性(第四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17—19.

[4]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關于開展市屬本科高校骨干教師教學激勵計劃試點工作的通知[R].上海,2012.

[5]董少校.上海實施本科教師教學激勵計劃,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坐班答疑入課表,九成教授上講臺[N].中國教育報,2018-07-23(01).

作者:楊旭 朱小敏 單位:1.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 2.上海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