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教師素質要求探析

時間:2022-01-14 03:31:39

導語:高職教師素質要求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教師素質要求探析

摘要:我國將在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到2030年全面實現教育現代化,面對教育現代化,高職院校應當在堅持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基礎上,在產教融合、素質教育和繼續教育等關鍵要素方面有所側重,重點發力;高職教師應當有針對性的加強教育現代化觀念,提高專業水平,增強實踐能力和對教育信息技術的使用能力,以支撐和推動教育現代化實現。

關鍵詞:教育現代化;高職院校;高職教師;素質

早在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到2020年我國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戰略目標。近兩年,基于一個更長時段的中國教育發展目標及戰略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0》也正在加緊制定中,不論是“2020”的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還是“2030”的更高水平的教育現代化,都將教育發展的目標指向“現代化”。可以說,教育現代化是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時代趨勢。面對教育現代化發展的目標及愿景,作為高等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高等職業教育,理應在我國教育現代化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并發揮重要作用。高職院校的教師應當根據教育現代化發展需要,不斷增強自身素質,實現教師現代化,以此推動并支撐教育現代化的實現。

1教育現代化的內涵和特征

在我國,從1983年鄧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開始,“教育現代化”這個詞就為更多的人所熟知,教育現代化也為人們所憧憬,尤其是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即將到來,以及中國教育現代化2030的提出,一時間“中國教育現代化”成為學術界研討的熱點。1.1教育現代化的內涵。什么是教育現代化?關于教育現代化的內涵眾多的研究者都有不同的觀點和闡述,前教育部長袁貴仁2016年4月在展望“十三五”系列報告中指出“教育現代化是一個國家教育發展的較高水平狀態,是對傳統教育的超越,它包括教育觀念、教育體系、教育內容、教育裝備、教育體制和師資等諸多方面內容。”[1]教育現代化是一個過程,而不是結果,超越傳統教育并不是否定傳統教育,而是要繼承和發揚。面向2030年,我國的經濟社會已經和將會發生巨大的變化,教育現代化將使我國教育水平不斷提升,所有教育要素愈來越多的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并逐步建成更加開放、公平、包容、優質和可持續發展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教育。1.2教育現代化的特征。教育現代化的特征是什么?顧明遠教授在2014年提出了教育現代化的八大特征:教育的民主性和公平性、教育的生產性和社會性、教育的終身性和全時空性、教育的個性化和創造性、教育的多樣性和差異性、教育的信息化和創新性、教育的國際性和開放性、教育的科學性和法制性。[2]上述論述幾乎涵蓋了教育現代化的所有特征,而面向2030的中國教育現代,要更加充分地體現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體現教育發展的充分性和均衡性,讓更多的人享受到更高質量的教育;體現教育發展的傳統性和繼承性,使我們的教育現代化具有本土特色;體現教育發展的示范性和輻射性,引領世界教育潮流,并能夠體現出他的時代特征。

2教育現代化對高職教育的要求

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僅有短短不到的20年,雖然近些年國家通過實施示范校、骨干校等建設,高職教育的總體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一些高職院校甚至已經把建成世界知名院校作為學校的發展目標。但是,我國高職教育的總體發展是不均衡的,還明顯落后于職教發達國家,與教育現代化要求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可以說,高職教育現代化任重而道遠。面對教育現代化,高等職業教育不能一味追求所有教育要素達到現代化水平,而是要結合職業教育的特點有所側重,精準發力,在一些關鍵教育要素的建設上尋求突破,并能夠達到世界水平。2.1堅持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我國1999年的《高等教育法》明確規定,“國家舉辦的高等學校實行中國共產黨高等學校基層委員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2014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堅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學校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的實施意見》,將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進一步明確化、具體化。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是中國高等教育制度的特色。只有堅持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才能在教育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始終堅定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才能培養出合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正如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的,“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方向要同我國發展的現實目標和未來方向緊密聯系在一起,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在工作中,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的實現程度,主要取決于黨委書記與校長的個人理念、氣質、風格和經歷等契合度。[3]基于此,我們要特別強調“黨委領導”和“校長負責”這是一對命運共同體,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學校向著現代化高職院校邁進。2.2堅持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之路。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教育觀的核心內容,產教融合是馬克思主義教育觀在職業教育領域的重要體現。[4]職教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實現職業教育現代化的必經之路。我國在2006年《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高職院校要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10多年以來,盡管高職院校在這個問題上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與實踐,也創造出了諸多辦學模式,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至今我國的高職教育領域仍未出現類似德國“雙元制”等能夠長期實施、大范圍推廣、在世界范圍產生一定影響的校企合作的典型模式。總體來說,我國高職教育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之路還處在初級階段,這嚴重影響了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質量,更無法保障職業教育現代化的實現。黨的報告提出,要“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這既切中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關鍵點,同時,也為新時代職業教育發展指明了方向。高職院校要以此為契機,以時不我待的精神,著力推進實施產教融合、校企合作。2.3堅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教育現代化的核心是實現人的現代化。那么,什么是人的現代化呢?簡單說就是在教育現代化過程中,通過教育使人的現代素質要素不斷生成和增長,從這一意義上說,教育現代化與我們所講的素質教育緊密關聯,或者說在一定意義上教育現代化與素質教育存在內在的、本質的聯系。[5]現代素質核心要素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會存在一定的差異,當然也會存在一些不變要素。《教育2030行動框架》指出,教育2030目標是“將確保每一個人都獲得堅實的知識基礎,發展創造性思維、批判性思維以及合作性技能,培養其好奇心、勇氣及堅韌性。”[6]從這里我們應該可以看到現代人應具有的一些現代素質,而這些素質又恰恰是我國高職院校學生所欠缺的,遺憾的是高職院校又普遍存在對這些方面素質教育不夠重視的問題。在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已經將“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作為高職院校必須充分認識到素質教育對于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意義,將素質教育作為推進學校現代化發展的突破口,及時糾正學校對于素質教育認識的偏差,避免走入培養“機器人”的歧途,要著力于學生素質的綜合發展,培養適應和滿足現代化發展需要的,具有可持續發展和終身學習能力的人。2.4堅持把繼續教育放在重點發展戰略。201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教育2030行動框架”提出了“邁向全納、公平、有質量的教育和全民終身學習”的共同目標。我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制定的戰略目標是到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以此推斷,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和學習型社會是我國教育未來發展的目標。目前,我國人口正在發生結構性變化,人口的規模化優勢不斷下降,高職教育出現招生困難,在校接受全日制學歷教育的學生數量呈減少趨勢;而另一方面,隨著教育現代化進程的推進,各類社會成員在學校教育之后接受繼續教育將會逐漸成為一種常態。隨著我國快速步入老齡化社會,60歲以上的老人成為社會重要群體,我們不僅要關心他們的物質生活,更要關注他們的精神世界,對老年人的閑暇教育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有學者認為,教育現代化釋放巨大的教育紅利,包括人力資源紅利和人才紅利,而且高等教育人口紅利上升的幅度已經明顯地超過了人口紅利下降的幅度。[7]高職教育精于技術、貼近社區,在繼續教育方面具有先天的優勢,高職教育的公益性要求高職院校勇于承擔社會責任,抓住這一重大戰略機遇,大力發展繼續教育,構建終身教育體系。

3教育現代化對高職教師素質的要求

教育現代化是人的現代化,也是教師的現代化。實現教育現代化,必須建立現代化的教師隊伍。現代化的高職教師不僅應當是思想政治素質過硬、師德高尚、業務精湛,還應當有更高的素質要求,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服務于國家發展,滿足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人才。3.1教師要有現代化教育觀念。教育觀念的現代化是教育現代化的靈魂,只有教育觀念轉變了,才有制度的轉變和內容方法的改革。[8]高職教師要有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教育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中心,體現人文關懷,將素質教育融入專業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要,采取開放的、靈活多樣的學習方式、方法,使每個學生的潛能都能得到發揮。高職教師要有創新觀念,積極探索教學新方法、新內容、新手段,成就卓越教學;要在專業教育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使學生成長為具有創新意識和能力的技術技能人才。高職教師要有終身學習的教育觀念,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能,提升教學水平,成為卓越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3.2教師要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是高職教師的基本職業素質和要求,高職教師要能夠解決相關行業、企業生產實際問題,具有較強的實踐教學能力和研發能力。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實現這一目標,要求教師首先應當是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前提是企業也需要從中獲得利益,這就要求高職院校的教師具有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的能力;面向《中國制造2025》制造業強國發展目標,需要升級版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這就對高職教師的實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體制機制、主客觀等各方面原因,造成目前我國高職院校教師的實踐能力總體較弱,難以滿足職業教育現代化的需要。高職院校的教師要有主動提高自身實踐能力的意識,自覺接受實踐能力提升的培訓,要加強應用技術研究,努力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增強技術服務能力。3.3教師要有廣博的知識。21世紀的教師是一種多重身份混合的職業,[9]高職教師需要承擔教學、科研、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等多方面工作。一方面,教師要在學校教授學生專業知識,也要指導學生就業、人生規劃;另一方面教師還要到企業對工人進行培訓、技術指導,到社區參加各類文化活動,這對教師的知識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職教師要加強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學習,以把握正確的教育方向,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關注學科動態,掌握前沿知識;加強現代職教理論的學習,提高對職業教育現代化的認識,走在職業教育現代化的前列;加強對教育學、心理學、創新創業、中國傳統文化等方面知識的學習,充實和完善知識結構體系,形成寬闊的研究視野和扎實的理論功底,提升自身的整體素質。3.4教師要有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信息技術現代化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現代化是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革傳統教學模式促進教育變革的過程,現代化的教師需要掌握現代信息技術。高職教師要充分認識到信息技術對于改變教學與學習方式的重要意義,順應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虛擬及增強現實技術等迅猛發展的時代潮流,適應教育和學習環境的變革,主動接受信息技術培訓,將信息技術廣泛運用于教學。信息技術的使用能夠為教師的教學活動提供有力的支撐,但是,任何先進的信息技術都無法取代教師,過度使用信息技術,將會使教師成為“放映員”,教室成為“影院”,學生成為“觀眾”。現代教育背景下,教師應當嘗試轉換身份,利用信息技術導演一堂課,讓學生成為其中的演員。同時,教師也要指導學生正確使用信息技術、收集分析信息,解決學習問題,與學生成為學習共同體、成為學習的伙伴。

4結語

教育現代化為我國高職院校的發展指明了方向,高職院校要依據教育現代化發展目標要求,創建新時代中國特色高職院校。高職院校教師要不斷加強學習,掌握新時代高職教師從教本領。只有這樣,高職院校才能夠培養出滿足我國現代化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作者:王昊 單位:中山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