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規劃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研究

時間:2022-12-21 10:24:06

導語:公園規劃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公園規劃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研究

摘要:課程思政是當前高校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城市公園規劃設計作為城鄉規劃專業的核心主干基礎課程,緊密結合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理念和生態文明建設思想內容,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可作為課程思政教育的典型樣本。該文針對城鄉規劃專業課結合思政教育的實踐探索,以教學單元為序列,從課程思政改革的可行性、課程育人目標、思政元素挖掘、實施評價等方面展開研究,將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理念自然融入城市公園規劃課程,全面提高城市公園規劃的課程教學質量。

關鍵詞:課程思政;公園規劃;生態文明

1城市公園規劃課程思政改革的可行性分析

1.1課程綜述

規劃設計—城市公園規劃設計是重慶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城鄉規劃專業的核心主干課程,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理工類專業設計課程,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和實踐性,也是規劃設計人才專業技能培訓中不可或缺的一項內容。該課程可以培養學生規劃設計的思維能力,使學生基本掌握景觀調查、分析、評價、決策、規劃、設計的基本方法和技術,形成生態文明價值觀,踐行生態文明理念。該課程是城鄉規劃專業的必修課程,主要面向城鄉規劃專業大三年級以上本科學生開設,于大三年級第一學期開設,包括理論課時與實踐課時共計64課時。該課程是地理與旅游學院城鄉規劃專業學生參加全國城鄉規劃專業類競賽的對應課程,經過多年努力探索,學生的設計水平和專業素養不斷提高,課程教學取得了初步成效,在專業教學領域收獲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和口碑。

1.2本課程開展課程思政的特色

1.2.1課程內容簡介本課程主要包括理論和實踐兩個部分。理論部分的主要內容包括:公園的概念,城市公園的發展歷史和未來建設趨勢,公園的分級分類,公園規劃設計的基本理論,公園(特別是城市綜合公園)的設計程序和相關標準與規范。實踐部分的主要內容包括:現場調研,撰寫調研報告,針對課程設計任務書,以真實場地為基礎,對某一城市綜合公園進行具體的規劃設計。本課程以“城市公園”與“公園城市”的建設發展關系為TheScienceEducationArticleCollectsNo.34,2021SumNo.550核心,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理念,引導學生在自己居住的城市中選擇設計基地,將公園作為將城市生態價值轉為人文價值、經濟價值、生活價值的重要載體、場景和媒介,積極探索從“空間建造”到“場景營造”的轉變,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的詩意生活的打造。1.2.2課程內容特色(1)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手段和全方位、多視角的教學模式。本課程選擇的基地一處位于重慶市沙坪壩區原沙坪公園所在區域,另一處位于重慶市大足區龍水湖周邊,規劃面積均為18~20公頃,學生可自行選擇基地并分小組開展前期調研和合作設計工作。教師主要采用帶領學生進行現場調研、課堂講授、PBL小組討論、集中評圖展示等多種教學手法,讓學生參與“聽(聽講)、觀(觀察)、感(感悟)、說(匯報)、做(設計)”五個過程。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與分析不同城市公園的特點,關注城市公園的發展動態和前沿課題,發掘城市公園與城市地貌、氣候、人文歷史及城市居民等之間的關系,針對調研結果提出問題,并以全面、系統的專業方式對其進行梳理和解決,完成對城市綜合公園的總體規劃及細部景觀設計。(2)課程內容與思政元素高度有機融合,多元化呈現教學成果。本課程蘊含豐富且極具地域特色的思政元素,具備開展課程思政的優勢。例如,沙坪壩區是重慶市的文化旅游名區,是巴渝文化繁盛地、紅巖精神發祥地、抗戰文化聚集地、沙磁文化發源地,而沙坪公園作為沙坪壩區的城市開放空間,是城市生態和景觀建設的主要內容,也是城市文化傳播的空間載體。它不僅是市民休閑游憩、鍛煉交往、舉辦文化娛樂活動的場所,也代表著這座城市的政治、經濟、文化、風格和精神氣質。因此,引導學生將沙坪壩區及重慶的歷史文化融入公園規劃設計,在完成設計方案的同時對城市文化底蘊進行挖掘和研究,增強學生文化自信,構建具有思政元素的專業課模式,并形成相應的設計圖紙、方案視頻及研究報告,這是課程思政核心理念踐行的體現。

1.3課程目標和預期效果

本課程的教學目標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圖1):(1)知識結構目標。即通過多種有效的現代教學手段,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城市公園的基本概念、城市公園建設的發展歷史和相關規范,掌握公園規劃與設計的基本理論知識,熟悉各類公園(特別是綜合公園)規劃設計的特點。(2)能力結構目標。即培養學生在實踐操作中運用公園設計原理對大尺度的城市公園進行綜合規劃與設計,鍛煉學生的宏觀布局思維能力及分工合作能力,鞏固學生的繪圖制圖技能,完成對城市公園的總體規劃及細部景觀設計。本課程的思政目標主要包含以下四個方面:(1)培養具備生態素養與可持續設計理念的設計師,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文化自信和使命感,能夠適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發展需要的規劃人才。(2)在對基地進行地域文化探索和挖掘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增強文化自信,厚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自信。(3)在規劃過程和方案設計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與人合作的能力,領悟人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的意識,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方法和創新精神,使學生深入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將家國情懷、社會公德與規劃設計的價值觀、規劃師的職業道德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成長為具有時代擔當的專業人才。

2基于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的公園規劃思政元素挖掘

根據課程教學內容,發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選擇并融入到教學中,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拓展:

2.1從理論教學的知識點中發掘思政元素

在城市公園的分級分類中,將專類公園中的文化主題公園作為重點知識介紹。例如,重慶本地的龍頭寺公園是以科技、生態為主題的綜合公園,在“科技點亮未來”的總創意下,巧妙設置了多個科普景點和科普藝術浮雕長廊用于傳播科技文化,利用湖泊濕地建成生態水循環系統,是公園設計與科普教育結合的典型案例。再比如,在我國的城市公園發展歷史中,上海黃浦公園是中國第一座現代意義的公共園林,它將上海市人民英雄紀念塔、外灘歷史紀念館、大型浮雕及紀念塔廣場等與公園景觀融為一體,集觀光、休閑、教育之功能,是外灘的重要景觀,濃縮了上海開埠以來的歷史,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案例。

2.2在實踐教學的形成過程中導入思政元素

在公園規劃設計部分的實踐教學中,針對基地所在位置和與城市周邊、當地居民的關系,引導學生將沙坪壩區及重慶本土的歷史文化融入公園的規劃設計,發揮創新思維和藝術手法,將思政元素與規劃方案有機結合。例如,可以融入以紅巖精神為代表的紅色文化。紅色文化既包含豐厚的傳統文化內涵,凝聚著不朽的革命歷史,延續著改革創新的精神品質,也是中國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撐。還可以融入以巴渝文化為代表的民族文化[3]。重慶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也是巴渝文化的發源地,從傳統建筑到景觀風貌都有鮮明的特點,非常適合與公園規劃設計相結合。此外,沙坪壩區是重慶的教育文化和科技創新高地,可以將生態與科技元素融入規劃方案。針對龍水湖公園的規劃設計,可以引導學生將田園風光和生態農業融入公園規劃,通過景觀生態技術手段打造濕地景觀,使學生理解濕地生態保護與城市發展此消彼長的關系,強調保護與利用并行的理念。

2.3在以PBL為主的課程創新中結合思政元素

由于本課程的綜合性和應用性特點,教學方法和形式也較為多元。從課程開始到結束,涉及課堂講授(傳統講授)、現場調研(現場教學)、資料收集(混合教學+自主學習)、分組合作和討論匯報(PBL任務驅動)、教師對每組方案進行一對一指導修改和講評(直觀演示)等多個教學方法,這對教師和學生的能力都提出了極大的挑戰。在課程思政目標的指導下,本次課改引入主題教學法,引導學生對地域文化的內容進行深入思考和研究,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構建全方位、多視角的思政教育模式。

2.4在現場調研實踐中強調職業素養和課程育人

在現場調研和參觀考察的過程中,教會學生運用實地調查、問卷調查等多種社會調查方法,對基地和基地周邊的城市環境進行探索和認知,樹立實事求是、嚴謹細致、善于提問、批判思考的科學態度,通過身體力行的調研過程,培養學生不怕困難、勇于堅持的科學精神。根據城市公園規劃設計教學的序列與安排,在每個教學單元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合理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學生在獲得專業知識的同時,受到心靈的洗禮。教學內容的思政元素發掘具體如表1所示。

3城市公園規劃課程思政改革實施評價

課程思政是一種新型教學理念,是將專業課的知識體系與思政教育融為一體的教學模式創新和探索。課程思政尚處于起步階段,要對課程思政教學進行評價和檢驗,必須建構一系列評價體系。目前,高校課程思政教學評價體系包括評目標(頂層設計目標、教學目標、德育目標)、評內容(教材選擇、教學環節設計)、評主體(教師和學生)、評過程(形成性成果和終結性成果)、評方法(教學活動的組織、教學手段等)[4]。針對以上評價標準,本課程教學改革主要做到了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更新教學理念,優化課程建設標準和教學手段,探索思政元素與專業課教學全過程有機結合的教學模式,在培養學生專業技能和專業素養的基礎上,完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同教育;第二,引導學生在課程實踐中創新學習方法,拓展眼界和思維,掌握更加綜合的理論知識并將其運用到課程設計中。第三,將生態文明思政教育融入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體系,構建培養既具備專業能力、又具備專業精神的應用型人才的模式,為其他設計類專業課的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參考。

4結語

將生態文明思政教育融入專業人才培養,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歷史使命和在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總體格局中應有的擔當[5]。在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中,如何潤物細無聲地將思政教育與各個學科的專業課程相結合,是難點,也是創新之處。本文以城市公園規劃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為例,結合具體案例,探討了將生態文明建設思想融入城市公園規劃設計課程的方法、內容和路徑,以期為城鄉規劃以及相關專業的課程思政教育改革提供有效借鑒。

參考文獻

[1]顧駿.“創新中國”課程:“同向同行”的平臺設計和教師組織[J].中國高等教育,2017(5):38-41.

[2]崔濤.“課程思政”視域下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路徑新探[J].教育評論,2018(11):86-89.

[3]王令娟.文化自信視閾下大學生紅色文化認同培育研究:以紅巖精神為例[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9(4):69-71.

[4]丁金華.風景園林專業生態文明思政教育路徑探析[J].教育觀察,2020(12):42-45.

[5]許耀元.高校課程思政教學評價體系構建[J].智庫時代,2020(3):209-211.

作者:王裔婷 單位:重慶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