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法教學理念下建構主義轉向研究
時間:2022-03-29 04:37:06
導語:環境法教學理念下建構主義轉向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我國工業化發展進程不斷推進,能源過度消耗、環境污染嚴重,違背了可持續發展理念。基于此,黨和國家提出了節能環保理念,并將該理念滲透至社會各領域中,環境法應運而生。不同于其他部門法,環境法作為一項基礎法律,具有獨特性,在具體教學中,很多高校對于環境法教學不夠重視,存在教學模式僵化、內容繁雜等問題,而建構主義以其自身靈活性等優勢,能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提高學生專業水平。本文將從環境法課程特點入手,梳理建構主義理論的形成過程,并分析其獨有的優勢,然后結合環境法教學內容深入探究建筑主義實施的措施,最后針對常見的問題提出一些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前言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逐步加大了對環境保護力度,并采取法律、制度手段,引導各領域認識到環保等重要意義,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環境法學是法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學理念受到傳統教學模式影響深遠,難以適應當前社會發展趨勢。而建構主義理論的提出,能夠協調教學與學習之間的關系,構建高效課堂教學,使得學生能夠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構建立體化知識體系,提升自身創新能力,為我國環保事業持續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二、環境法課程特點分析
環境法課程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作為一門新興課程,是高校法學專業必修課程之一,在整個法學教學中占據至關重要的位置。了解環境法課程特點,能夠幫助我們發現其中的規律,更好地實現對教學改革。環境法課程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生態特點。我國現行法律當中,其中《憲法》、《環保法》都強調了環境保護,且后者將此作為立法的根本目標。可見,生態是環保法的根本。在實踐中,人們不僅要樹立生態文明意識,且能夠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從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1]其二,綜合特點。就理論層面來說,環境法學具有綜合性、探索性特點,不僅是環境科學的一部分,更是法學的分支,是自然與社會科學交叉的產物。通過學習環境法,能夠了解多方面知識,如基本原理中涉及到的法理學、民事救濟等,從而在日后環境保護工作中更好地發揮自身積極作用。其三,實踐特點。面對日漸嚴峻的環境問題,環境法在實踐中的重要性愈發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實體法知識、程序法等知識;二是能力方面,在長時間的學習生涯中,教師單純傳授法律知識遠遠不夠,還應借助生活常見的環境問題,引導和培養學生利用法律知識解決問題,真正將知識與實踐有機整合到一起。綜上來看,環境法與其他法律存在很多不同,在教學中,我們要結合環境法學科特點,將建構主義教學理念。
三、建構主義教學理念概述
(一)理論發展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最早出現在十八世紀,維柯作為其中的代表人物,提出了“人們能夠明確認識自己建構的所有知識”,同時融合了康德經驗、理性主義。隨著時間的推移,學者對建構主義思想的研究日漸深入,皮亞杰與維果茨基分別提出了認知發展理論與最近發展區理論,為建構主義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皮亞杰認為學習的根本在于發現,且知識的學習并不來自主體或者客體任何一方,而是在二者之間相互作用下建構而來的。[2]在建構主義思考歷史潮流驅動下,至二十世紀,布魯納等人在建構主義基礎之上提出了發現式學習理論,指導教學實踐活動順利開展。奧蘇泊爾對于建構主義的理解體現在意義學習理論基礎之上,他認為意義學習的本質在于符號代表的新知識,新知識的獲取需要與已掌握知識建立聯系,才能夠更好地實現學習目標。
(二)建構主義優勢
1.調動學習者積極性
建構主義認為只有積極學習,才能夠對輸入的知識進行有效加工,達到知識應用于實踐的目標。在教學中,教師充分發揮自身指導與組織作用,創建良好的學習氛圍及環境,調動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逐漸把握事物發展規律,增強自身主體意識。[3]就本質層面來說,無論是杜威的“做中學”、還是維果茨基的“活動與心理發展統一”都特別強調了學生在建構學習中的重要位置。21世紀初,建構主義學習理念被應用于幼兒教育中,其中對于幼兒的引導和鼓勵,促使幼兒能夠形成最初的認知,為日后自主學習提供支持。
2.增強師生交流
上文提到建構主義影響下的主動性,能夠形成良好的交互關系,而這種交互作為優勢之一,為教學改革提供了極大支持。傳統模式更加關注教師對于知識的講解,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學習方法及技巧,更多的是主客觀念的認識,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且教師作為唯一的主動者,不僅忽視了知識自身復雜性,且缺少對學生能動性的調動,即使能夠取得不錯的教學成績,但是由于教學缺乏靈活性,難以實現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在遇到問題時不能夠利用自身所學解決實際問題。[4]而建構主義能夠為師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提供平臺,在交流中調動思維,將會逐漸形成創新性思維。
3.實現對教學的反思
反思作為建構主義學習的核心特征,也是最突出的優勢,簡單來說,無論是學習者、還是教學者都在此過程中,自我審視、檢查,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調整,不斷彌補自身存在的不足。可見,反思是建構主義學習評價的主要工具,但是在實施過程中教師應盡量減少對強制性工具的使用,而應引導學生自我分形成一種動態性、持續性反思體系,在學習的各個環節都能夠彌補自己對知識學習的不足,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夠通過不斷改善,形成自主學習能力,從而促使學生能夠學習深層次理論知識。[5]綜上所述,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生學習主體地位,能夠實現對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培養。
四、環境法教學理念建構主義轉向分析
一直以來,受到法學思維模式的局限,環境法教學并未形成別具一格的教學理念。環境法具有獨特的學科特性,除了關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還重視人與自然關系的協調。正因如此,傳統教學理念難以滿足環境法教學需求,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環境法教學有效性。同時環境法學具有較強的實踐性特點,缺少實踐,難以實現對環境法學內涵的真正理解。[7]在實踐性特征推動下,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學習、參與實踐,與其他同學將交流心得,逐漸形成環境理論與實踐意識。另外,環境法學研究的問題具有復雜性、時變性特點,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而形成的新興學科,傳統教學理念存在滯后性、局限性,因此重視對環境法教學理念建構主義的轉向非常必要。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會出現很多復雜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并不能夠通過道德、習慣解決,需要制度約束和限制,規范人類的行為,才能夠增強人們的環保意識,逐漸消除全球氣候變暖、土地沙化等環境問題。
(一)構建教學情境,實現情境轉向
作為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重要教學方法,情境教學主要是圍繞著教學主題而開展的教學活動,教師在導入環境對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進行情境設置,在情境載體上提出相應的問題,調動學生思維,在有限時間內完成教學與學習任務,然后對教學活動進行總結,幫助學生形成對知識的立體化認知。當前,情境教學法應用范圍較廣,實現多個學科普及。[8]情境教學具有動態性、邏輯性特點,與知識發展規律相契合,能夠幫助學生建立系統化知識體系。在環境教學法中的具體操作如下:第一,設置教學情境。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已掌握知識及其認知能力,構建相對真實的情境,如在學習“污染環境罪”時,在課前可以播放一些水體、大氣等污染音頻,給予學生視覺上的震撼,讓學生們感受到環境污染對于自身產生的影響。第二,選擇真實事件。在教學準備環節,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收集大量環境污染事件,并選擇最具針對性事件,在課堂上與學生們分享,達到拋磚引玉的目的。同時提出問題,問題的提出應注重由淺極深、由簡到難的原則,形成層次化問題,如“刑法修正中對環境污染罪做出了哪些調整?”、“修改內容將會對環境法產生哪些影響?”,具有啟發式的問題引導,能夠促使學生全面掌握污染環境罪現行立法及日后發展方向,為未來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9]第三,獨立解決問題。提出問題后,教師應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思考,圍繞設定的前提進行研究,從中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此時教師不能夠脫離學生,而是深入其中,點撥學生,或者提供一些解決問題的線索等,引導學生能夠合理取舍,理清思路,快速解決問題。第四,溝通互動。該環節主要為學生提供成果展示的機會,派小組代表分享成果,形成思想上的碰撞,并在相互切磋過程中,調整自身對問題的看法,深化對知識的理解,最后達成共識,準確把握環境法學知識。[10]第五,總結。教學實踐過程中,情境教學法有效性的發揮體現在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下,學生自主發現、分析及解決問題。因此教學效果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引導,所以教師要明確自身的指導作用,從而給予學生更多幫助。
(二)建立學習支架,開展支架教學
支架教學法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基礎上的新型教學方法,在實踐中,建構的對象務必是完整的知識單元,呈現的問題應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可以適當超越學生原有知識水平,形成一個不斷突破自我的格局。此時,教師的作用就是將復雜的學習任務劃分為多個小任務,形成一種特殊的框架,為學生持續建構創建平臺。從本質上來說,所謂支架式教學,主要是指提供一套合理的概念框架,幫助學生理解知識、深化對知識的理解的過程,學生長期在建構的支架下進行自主學習,將會形成主動學習意識。[11]支架教學法是維果茨基提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的產物,針對環境法的教學,可以從如下幾個步驟入手:首先,進入情境,并提出相應的任務,可以結合時事,拉近知識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如美國等國家提出消減核武器問題,讓學生能夠反思核污染問題。其次,構建支架,將學生置于問題情境中,激活學生思維,此時教師應對學生給予一定的指導,如在進行“環境民事責任構成要件”教學過程中,教師搭建支架要兼顧其與民事責任之間的共同之處,也要重視二者之間的差異性,幫助學生在思考問題時,要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鼓勵學生能夠獨立探索問題,并得出結論。最后,自主思考,學生們可以互相討論和幫助,然后由教師給予指導。環境問題具有復雜性特點,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現實生活中的環境問題更具突發性,單純依靠課堂,無法全面覆蓋知識。因此支架教學法的實施顯得尤為必要。
(三)增強師生互動,落實交互教學
上文已經闡述過知識的學習是在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中形成的,其中交互教學在支架式教學思想基礎之上形成了一種新模式,將師生之間的對話作為基礎背景。在實踐教學中,應注重對教與學之間的完整度,因此互動順理成章成為有效載體。互動并非單純的一方提問、另一方回答,存在多元化形式。如針對環境文化表現及特征作為問題的核心,師生共同研究出現某些表現的原因是什么;或者針對生物多樣性減少主題,學生邀請教師就該問題各抒己見,探索一套防范和治理問題的道路。針對環境問題,師生可以同為課題組的成員,形成以教師、學生或者共研式互動模式,以此來解決具體的環境問題,增強知識在實踐中的具體應用。[12]在此過程中,教師不僅僅是教師,學生也不僅僅是學生,二者可以同為學習者,圍繞著環境問題共同分析和探索,從而促進環境法在實踐中積極作用的有效發揮。
(四)加強實踐教學,提升實踐能力
環境法的實踐性特點對教學活動提出了明確要求,要將理論與實踐整合到一起。新時代下,職業法律人才占據著至關重要的位置,他們不但要掌握扎實的法律專業知識,且還需要通過實踐積累的經驗,以此來更好地適應時展趨勢。因此我們要突破以往環境法將課堂作為中心的封閉式教學格局,實施開放式教學,并適當增加實踐教學的比例。另外高校教師還應進行深入探索和挖掘,采取模擬法庭學習、專業實習及法律救援等多種實踐形式,不斷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如安徽師范大學法學院充分利用暑假時間,組織“江淮環保行”等公眾法律意識調查活動,不僅能夠激發學生興趣,促使其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還能夠將課堂延伸至課外,促使學生更加直觀、具體的了解環境法立法、執法等,增強學生環保服務意識,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效。
(五)重視對教師的培養,形成建構思維
環境法教學理念建構主義轉向過程中,我們不能夠忽視教師在其中的指導作用。為了能夠促使建構主義有效性的積極發揮,應重視對教師專業能力的培養,環境法學科自身具有的綜合性特點要求教師要不斷學習,優化自身專業知識結構,廣泛涉獵政治、經濟及文化等多門知識,關注各學科最新環境動態,促進建構主義教學理念在教學實踐中應用效果的有效提升。另外學校還應為教師提供更多學習機會,具體來說:第一,側重多媒體技術操作技能的培訓,促使教師能夠無障礙操作計算機技術,為教學情境構建提供技術支持;第二,適當增加資金、人力投入,培養更多雙語教學教師,提供英語學習環境,或者與國外一些高校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安排部分優秀的青年教師出國深造和學習,結合我國環境法教學現狀,提出一套合理的教學實施體系;第三,將青年教師作為主要培養對象,除了專業技能的提升,還需要從思想層面上給予一定的引導,逐漸建立一支具有教學潛能的環境法教師隊伍,從而為環境法教學改革奠定堅實的基礎。
五、需要注意的問題
環境教學法理念建構主義轉向將成為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但是由于建構主義理念傳入我國時間較晚,很多教師在實踐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影響建構主義學習理念有效作用的發揮。因此筆者認為應注意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方面,避免過度主觀主義。建構主義教學理念的出現,給行為與認知主義產生了強烈的沖擊,相比之間,后者的弊端也被暴露出來。建構主義教學理念應用于環境法教學過程中,為師生提供了很多新方法、新模式,至此,導致很多人將建構主義視為最先進、無可替代的理論,過于極端化。環境法教學建構主義轉向主要是擺脫傳統行為、認知主義的束縛,建立和諧師生關系,形成一種漸進、融合的教學過程,而非與客觀主義相悖的另一極端。氣候變暖作為全球性環境問題,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立足于當前客觀事實,將環境問題背后的自然與社會規律挖掘出來,如果在教學中,徹底忽視客觀事實,勢必會導致環境法教學偏向唯心主義。所以,教師要加大對建構主義理念的深入研究,掌握建構主義內涵,協調主客觀之間的關系。在教學中,從客觀實際出發,鼓勵學生通過主觀判斷,找到問題出現的原因,然后教師對問題與知識進行總結,規避學生對知識的錯誤理解。另一方面,避免相對主義。建構主義教學理念提倡學生在教學中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幫助學生形成創造性思維。環境法教學時,教師鼓勵學生對環境污染事件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樹立懷疑意識。如環境權損害賠償問題,學生可以對環境權具有的獨立屬性進行拓展,形成獨到的見解,在工作中能夠采取創新方法解決問題。在現實中,很多建構主義者認為世界具有不確定性、變化性,否認規律,出現了相對主義問題,影響了教學有效性的提升。教師作為環境法教學的主導,應堅持與時俱進,不偏不倚,科學、合理推進建構主義教學理念的轉向,從而促進我國環境法教學持續發展,向社會輸送更多專業人才。
六、結論
根據上文所述,人類社會進入新時期,環境法在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社會進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越來越突出。環境法教學逐漸得到了國家及社會的關注與重視,并將其納入到法學專業的必修課程體系當中,以此來強調其重要性。但是傳統教學理念已然無法滿足環境法教學,建構主義轉向成為必然。因此在教學中,法學教師要樹立現代教學理念,梳理建構主義理論發展歷程,掌握建構主義核心及本質,并結合環境法教學內容,積極引進支架式教學法、情境教學法等方法,為學生構建輕松、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在長期學習過程中,增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從而促進環境法教學改革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作者:李健蕓 單位:羅定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李艷巖,霍洪寶.簡析環境法教學理念的建構主義轉向[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0,(10):57-59.
[2]李方,劉曉玲.教學中的建構主義:高校教學理念的轉換[J].高教探索,2003,(4):45-48.
[3]王小軍.蘇格拉底教學法在環境法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科技與企業,2015,(1):177.
[4]井曉龍.情境建構主義視域下高校課堂教學模式的轉向[J].教育與職業,2015,(3):126-128.
[5]裴敬偉.環境法理念的變革及其對教學改革的影響[J].中外企業家,2015,(21):173-175.
[6]袁紅萍,包紅光.地區真實環境案例及現狀分析在環境法教學中的運用[J].法制博覽,2015,(30):37-38.
[7]李奇偉.學生參與教學管理的理論邏輯與制度建構———以環境法課程教學管理為例[J].高等農業教育,2014,(1):39-42.
[8]謝偉.案例教學在卓越法律人才培養中的適用———以環境法為視角[J].經濟研究導刊,2014,(02):110-111.
[9]于文軒.論診所式環境法教學的課程內容體系[J].法制與社會,2014,(27):231-233.
[10]管宏友.環境類專業環境法課程教學的困境與出路———基于環境法調整對象視角[J].安徽農業科學,2012,(17):9559-9561,9564.
[11]韓從容.以學科特色定教學模式———環境資源法教學模式探析[J].內蒙古教育(職教版),2012,(8):4-5.
[12]世界自然保護同盟環境法學院全球環境法教學與研究高級研討會召開[J].環境保護,2013,(14):57.
- 上一篇:中學英語詞匯教學策略分析7篇
- 下一篇:重構互聯網+背景下英語教學理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