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金課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踐

時間:2022-08-20 03:28:13

導語:高校金課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金課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踐

[摘要]打造“金課”、淘汰“水課”,是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訴求。目前我國高校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仍然存在“水課”現象泛濫,以灌輸式理論教育為主、輕視實踐環節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要融合啟發式、參與式和任務型教學方法和多種學生實踐模式來提升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

[關鍵詞]金課;教學模式;職業生涯規劃

在人工智能和知識經濟快速迭代變化的新時代,社會發展對人才教育的要求越來越高。本科教育只有培養出能滿足社會多樣性需求的知識型、應用型和復合型人才才能適應社會進步和人類發展的需要。因此,全面振興我國本科教育需要建設有深度、有難度以及有挑戰度的中國“金課”,淘汰低階性、陳舊性和不用心的“水課”[1]。教育部2008年頒布的《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明確提出了大學生職業發展課要在職業態度、知識和技能三個層面上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和職業生涯管理能力。人才培養活動的核心是課程,學生的職業管理和就業能力的培養質量直接受到課程質量的影響[2]。因此,本科教育亟需探索與構建職業生涯規劃“金課”的教學與實踐模式,這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抬頭率”和“動腦率”,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可遷移能力和自我管理技能;另一方面也為實現“立德樹人”的人才培養目標提供具體化、操作化和目標化的實現路徑。

一、國內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問題分析

目前高校開設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灌輸式理論教育為主,輕視實踐環節。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主要通過講授和灌輸式教育的方法來培養學生,偏向被動的理論教育。而且大部分高校的職業生涯課程是公共課,學生人數眾多,實踐課時少,學生能夠訓練職業能力的機會很少。這種教學方法的缺點在于忽視了學生的自主選擇權和主動實踐權。教育與實踐產生脫節,學生學習后沒有知識應用的平臺,不利于職業技能的提升。因此,職業規劃教育應該重在將具體的職業知識外化為行動,強調學生的主動實踐。教學重點要從以教師為中心的“傳道受業解惑”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悟道求業生惑”[3],從單一、盲目的被動教學方式轉為學生主動認知、積極實踐的主動學習模式。(二)職業規劃課程未能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動機。現實中大部分學生學習職業規劃課程只是為了獲得學分順利畢業,是一個敷衍和被動學習的過程,而不是發自內心、真心想學的主動求知過程。人類具有成長和成就的需要[4],而需要可以激發內在驅動力,這種自發的、源于內心的驅動力有助于實現目標。因此,如何激發學生的成長和成就需要,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從而誘發出良好的學習和實踐行為,是未來職業規劃課程研究的重點。(三)“水課”現象泛濫,亟需探索“金課”教學與實踐模式。目前許多高校職業規劃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方法陳舊,沒有學生能力和技能的訓練,也沒有職業素養的養成,屬于典型的“水課”。急需一套科學的“金課”模式來引領教學與實踐的開展,創新陳舊的課程內容、教學形式和學習過程,讓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能夠深度結合。綜上所述,目前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重理論”“輕實踐”,未能激起學生的學習動機,“水課”現象泛濫,亟需探討一套具有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的“金課”模式來引領教學與實踐的開展,從而解決職業生涯課程存在的短板、瓶頸和關鍵問題。

二、構建“金課”教學模式的理論依據

(一)“高階性”啟發式教學的理論依據: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生主觀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簡單被動地接收知識,而是主動建構知識的意義。因此,教師不能忽視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簡單地進行“填鴨式”教育,而要引導學生從原來的知識框架出發,幫助學生處理、轉換和建構新知識。師生之間應該互相交流和探討問題及其解決方法。因此,為了提高職業規劃課程的“高階性”,應該采用啟發式教學方法,基于有意義問題情境的提出與解決來建構知識,形成學生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高級思維與自主學習能力。(二)“創新性”參與式教學的理論依據:根據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和麥克利蘭的成就動機理論,人類具有成長和成就的需要[4]。成長和成就需要越強烈,人的學習動機就越強。這種內在驅動力和滿足感會產生持久的激勵作用,促使個體表現出良好的行為來實現預期目標。在參與式教學中,學生是主體,教師為主導。學生通過主動參與課堂活動和實踐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分享學習成果等教學環節,有利于激發出創新性思維和新思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從而誘發出良好的學習行為,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三)“挑戰度”任務型教學的理論依據:美國學者。埃德溫•洛克提出了目標設置理論,他認為目標本身有激勵作用[4]。人的需要可以通過目標激發為動機,進一步對行為產生影響。人們為了實現目標,會持續地努力和行動,表現出良好的行為和斗志,這就是目標激勵。目標激勵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自我管理意識和學習主動性。該理論對教育的啟示是,教師要采用任務型教學方法,提高職業規劃課程的“挑戰度”,比如幫助學生制定挑戰性的學習目標和標準,明確學習方法和步驟,鼓勵學生去實現學習目標,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深度。

三、職業生涯規劃“金課”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踐路徑

“金課”的標準是“兩性一度”,即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高階性”的教學目標需要有機融合能力、素質和知識等方面,著力開發學生的高級思維和綜合能力。“創新性”包括反映前沿和時代性的課程內容,先進和互動性的教學形式,以及探究性和個性化的學習結果。“挑戰度”是指有一定難度,需要付出努力才能通過的課程[1]。(一)采用啟發式教學方法實現“高階性”教學目標。“高階性”教學目標致力于開發學生的綜合能力和高級思維,因此教師可以采用啟發式教學方法來培養學生,促使學生積極思考、深入探索。具體可以根據不同個體對知識的掌握情況,設計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激發學生求知興趣,變被動的“灌輸式”教育為主動的“汲取式”學習,讓學生在自己學習的同時帶動其他同學學習。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和指導下,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去完成小組作業、解決學習上遇到的問題。啟發式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經歷問題的解決過程,有助于提高自身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促進知識、能力和素質的深度融合。(二)采用參與式教學方法實現“創新性”教學目標。“創新性”教學目標強調創新課程內容、教學形式和學習結果,這離不開學生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以往的課程教學以教師主觀灌輸為主,脫離了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因此,新時代的高校課堂需要轉變思維,從“以教師主觀講授為主”轉變為“以學生發展為本”。參與式教學方法重視學習者地位,老師和學生共同營造一種和諧、民主的課堂學習氛圍。教師可以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手段,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和學習環節中,這種教學方法有助于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使學生能夠積極思考和創造性地探究問題,成為有創新能力和創新素質的時代新人。(三)采用任務型教學方法實現“挑戰度”教學目標。目前很多高校的職業規劃課對學生沒有嚴格要求,學生可以很容易地通過課程考核。為此,教師可以采用任務型教學方法,根據特定的學習項目,幫助學生設計出明確具體、可實現,而且有一定挑戰性的學習目標和學習任務,比如完成“大學生涯+職業生涯規劃踐行書”,進行“職業生涯人物訪談”等。在教學的過程中,適當地給予學生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和目標,有助于激勵學生積極行動,提高學習和思想的深度,從而達到有效學習的目的。綜上所述,為了提高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如表1所示,可以采用啟發式、參與式和任務型教學方法來教育和培養學生,打造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金課”。①打造“職業生涯工作坊”,開展個性化職業生涯輔導。學生可以通過“職業生涯工作坊”的活動逐步建立職業生涯意識和探索職業發展目標。指導老師對參與者進行團體輔導,以及個性化職業測評與指導,幫助學生進行職業目標定位和職業決策訓練。這有助于讓學生獲得視野更開闊的專業知識,幫助大學生找到既是自己喜歡、擅長、適合的工作,又是符合社會需求的職業,從而實現個人與職業的匹配。②建立“職業認知成長小組”,通過合作學習提升職業能力。“職業認知成長小組”是由學生自由組隊,通過合作學習和分工協作的方式實現小組目標和既定學習任務的一種學習型團隊[5]。小組成員需要完成行業分析、標志性企業的認知、工作崗位分析等職業探索和環境分析方面的學習任務。通過小組成員之間的分工與合作,讓學生意識到團結合作、分享分擔、以及相互理解與尊重的重要性。此外,學生在“頭腦風暴”的討論過程中可能迸發出創新性思維和新觀點,這有助于解決復雜問題。總的來說,建立“職業認知成長小組”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溝通表達、組織管理、問題解決、信息搜索和創新能力,形成健康的職業人格。③舉辦“職業生涯規劃大賽”,激勵學生快速學習、內化與運用職業知識。“職業生涯規劃大賽”可以作為一種目標激勵來激勵大學生快速、深度地學習和內化職業生涯規劃的相關知識。學生為了完成比賽要求的項目并獲得獎項,必然會認真學習和快速內化職業生涯規劃理論和知識。此外,學生在課堂上所學到的知識和能力也可以通過比賽平臺來應用和鞏固。在比賽中,學生通過合作和競爭的方式來激發和展示自己的能力,同時學習他人優秀的成果,這有助于提高自身的職業規劃技能、溝通表達能力以及問題解決能力等。④以“大學生涯+職業生涯規劃踐行書”為載體,培養理想與現實的知行合一。“大學生涯+職業生涯規劃踐行書”包括對職業興趣、性格、能力和價值觀等方面的自我探索,理想工作的崗位分析、實現職業理想的SWOT分析和職業發展路徑分析等內容的職業探索,以及大學生涯的行動計劃和對規劃書的總結反思四個模塊。職業規劃教育應該提倡學生采用逆向思維,先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能力、性格、價值觀和社會需要來明確未來的職業目標,再采用“倒推”的方式,明確是為了實現職業理想,目前大學生涯中學生需要積累的知識、能力和經驗,從而制定和落實相應的行動計劃。通過逆向思維的引導,幫助學生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搭建一座橋梁。將看似難以實現的宏大目標逐漸細化和具體化,讓學生真正地實現知行合一。⑤實施“職業生涯人物訪談”,為踐行職業理想提供堅定的信念動力。組織大學生開展“職業生涯人物訪談”活動,可以讓學生通過自主搜索訪談人物的相關事跡,自己思考采訪問題,自身采訪職業人物等環節,充分參與到職業探索的過程中。通過生涯人物的訪談,一方面讓學生了解目標職業在現實中的工作內容、強度、對生活的影響等工作現狀和未來的發展趨勢,另一方面也讓學生懂得要實現職業理想需要積累很多知識和能力經驗,沒有付出就沒有收獲。愛崗敬業的工匠精神,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態度,保持終身學習和努力付出的習慣是職業倡導的重要理念。

參考文獻

[1]吳巖.建設中國“金課”[J].中國大學教學,2018(12):4-9.

[2]葉信治.高校“金課”建設:從資源驅動轉向制度驅動[J].中國高教研究,2019(10):99-103.

[3]陸國棟.治理“水課”打造“金課”[J].中國大學教學,2018(9):23-25.

[4]徐芃,祁祿.大學生職業生涯管理[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

[5]陳瑋瑜,祁祿.職業生涯教育: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路徑[J].教育教學論壇,2019(7):44-46.

作者:陳瑋瑜 祁祿 單位:廣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