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鋼琴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應用

時間:2022-07-23 09:31:12

導語:電鋼琴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電鋼琴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應用

摘要: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電鋼琴的引入和巧妙運用,對小學音樂教學方法的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小學音樂;電鋼琴;器樂教學;探究式學習

1前言

美國著名的實用主義哲學家與教育學家杜威認為,受教育的過程就是人們不斷增長經驗,融入社會和生活的過程。那么,作為人生成長初期的小學生,還處在人生的啟蒙階段,所以,其接受教育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認識世界并啟迪自我意識的過程。具體到小學音樂課堂中,就是要通過音樂來讓學生感悟旋律的美妙和世界的美好,從而慢慢形成積極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如果電鋼琴這一獨特的工具能得到巧妙和合理運用,可以發(fā)揮意想不到的作用。

2小學音樂教學的特點

音樂這門課程隸屬于人文學科,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大類。音樂課程要體現出學生對于審美的培養(yǎng),對于美的領悟,還要體現出創(chuàng)造性、交往性以及在文化傳承與發(fā)揚方面的特性。不同于以往過分注重音樂的一些技巧的練習,而使得學生對這一課程慢慢失去興趣,或者是過分注重其教化作用,而偏離音樂課堂的本質等,新課標特別強調音樂課堂的審美性,重點將音樂課程和課堂的目的定位于通過音樂的聆聽和賞析,來體會音樂所要表達的感情和張力,體現出音樂自身的感染性和創(chuàng)造性[1]。所以,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充分將音樂的各個要素展示出來,讓學生體會到音樂的激情和訴求,從而發(fā)自內心地真正喜歡上音樂,捕捉到音樂帶來的美感和震撼。有鑒于此,新的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課堂中要積極調動起學生的熱情,讓學生都參與其中,在主動的探索和尋求中逐漸掌握音樂的一些技巧和方法,真正體現教師的引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在這樣的探究式學習中,讓學生樹立起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并找到歸屬感。小學音樂教學,不同于初高中和大學階段,其課堂更多注重學生對音樂這門課程的認識和感覺,通過一些基本的入門級別的曲目,來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引導學生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樹立。所以,小學階段的音樂教學,要把興趣作為第一要素,教師要通過各種有效的手段和方法,積極調動和培養(yǎng)起學生對音樂的興趣。這也是由小學階段音樂課程的學習沒有升學壓力這一客觀因素所決定的,在弱化考試和升學的前提下,只有從內心真正培養(yǎng)起對音樂的興趣,學生才能自覺主動地真正參與到音樂課堂中,并且在這一過程中充分挖掘出自己的潛力,音樂課堂的教學才不會變得乏味、枯燥,甚至淪為一種形式,整個小學階段的教育才能完備、有效。總之,教師要充分抓住小學生的年齡和階段特征,運用調動一切方法和媒介,引導學生邁入音樂的殿堂,在最初的啟蒙階段就打好基礎,順利完成小學階段音樂的教學任務,從而實現學生自身的全面發(fā)展和素養(yǎng)的不斷提高,甚至將從事音樂工作作為自己畢生的事業(yè)。

3電鋼琴引入小學音樂教學中的積極作用

電鋼琴教學的出現,對傳統(tǒng)的音樂教學理念和方法帶來變革。傳統(tǒng)的鋼琴教學多是“一對一”,即以教師專門教授一個學生這樣一種形式展開[2]。這種形式能夠做到對學生細致入微的輔導,從而實現因材施教的目標;但是受限于有限的師資和時間,教師可能無法做到面面俱到,從而出現一些問題。這說明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在某些方面已經無法適應當今新的形勢,需要適當做出一些調整,以更好地促進教學活動的開展。電鋼琴的出現能夠做到集體授課,從而有效利用現有的資源和場所,提高教學效率[3]。雖然小學階段的音樂教學以感悟音樂和陶冶情操為主,不十分要求學生技能的提升,但是如果能夠創(chuàng)設某些情境和場所,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那么音樂課堂的教學一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可以組建一個專門的電鋼琴教室,帶領學生切身實地的去體驗,使每個學生都能深刻體驗到鋼琴這個“樂器之王”帶來的震撼和沖擊,那么相信學生會對音樂課程有充分的興趣,會變得十分期待音樂課,從而在教學中以十足的興趣和主動性投入其中。這樣就會真正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與學生能夠形成良好的互動,在這個互動中將教學目標和內容順利完成。同時,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學生自己學習、探索,自己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并與同學實現互動與協(xié)作,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形成獨立自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習慣,從而為將來的學習和以后的人生打下良好的、堅實的基礎。小學音樂教學要注重創(chuàng)新,提高學生對于音樂的學習興趣,促進其身心全面健康發(fā)展[4]。要注意運用多種形式來活躍課堂教學,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以教材為載體,在完成教材曲目的基礎上融入更多的元素。同時,教師也要親自上陣,做出演奏和伴奏,這就可以有效運用電鋼琴。電鋼琴靈活,相對容易搬運,教師如果自己能夠做到運用電鋼琴來演奏或者伴奏曲目,那么會給學生造成很大的影響,既可以在學生中樹立起很高的威信,也可以激發(fā)學生對音樂、對鋼琴及其他樂器的喜愛。教師可以獨自彈奏電鋼琴,也可以鼓勵學生,讓會彈奏樂器的學生與自己合作,在學生面前做一個表演和示范。這樣的課堂形式會變得愈加豐富多彩,并且能夠激發(fā)起學生的表現欲,使大家爭先恐后在課堂上展示自己,形成一個良好的互動,使課堂真正變成一個大家互相討論、交流的場所,實現探究式學習。

4在小學音樂課堂中運用電鋼琴策略

當今世界主流音樂教學法都把器樂教學當作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如德國的“奧爾夫教學法”[5]。而器樂教學法又分為兩種:一種是僅僅教授如何演奏樂器,即一些演奏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方法,及器樂的獨奏、合奏等;另一種是將器樂與其他音樂形式(如唱歌,舞蹈等)相結合的方式,以實現綜合形式的教學。小學音樂教學要將這兩種器樂教學的方法結合起來,適當地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教給學生一些初步的、基本的器樂演奏的知識和方法,使學生能夠認識各種樂器;還要將器樂教學與其他音樂形式相結合,通過綜合的形式來讓學生領悟音樂形式的整體之美。電鋼琴能夠在這兩種方法中發(fā)揮很大的作用。具體來說,電鋼琴的特點使其能夠為各種樂器做伴奏,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就能夠發(fā)揮引導與配合作用。在與各種樂器的協(xié)作中,教師可以以電鋼琴為例,對音符、音樂知識等做出解釋,觸類旁通,對其他樂器的使用做出啟示。電鋼琴還可以配合學生的合唱、獨唱等形式,或者與其他樂器和音樂形式相結合,既能完成教學任務,又能適當拓展自己的功用。學生因為個人天賦、興趣等的不同,在對課堂內容的接受程度上是不一樣的。因此,教師要不斷改進和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法,對每一個學生有精準細致的了解,將不同層次的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然后進行分層不同的輔導;也可以讓掌握比較好的小組的學生來帶動相對較差一些的小組;還可以提前說明課堂的要點,然后讓每一個人都對要欣賞的曲目做出點評。在課堂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以電鋼琴為載體,然后引入各種媒介,如高質量的音頻、視頻設備,模擬的鍵盤、樂器等,在這樣一個立體的教學氛圍中自然講授所要完成的內容。如在《粉刷匠》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用電鋼琴進行伴奏,并結合Flash動畫、圖片滾動等方式,讓大家相互合作,來共同學會掌握這首歌曲,并且?guī)ьI大家去活動室分組親自體驗勞動的樂趣,在勞動過程中自然哼起這首歌曲,在無形中就將歌曲銘記于心。又如《雪絨花》的教學,教師可以先用電鋼琴自彈自唱一遍,然后引入電影《音樂之聲》的片段,并引入雪絨花的動態(tài)圖片,最后讓學生評價一下這首曲目,并且談談針對這首曲目的內心的一些感想,并簡要介紹一下電影。這樣,電鋼琴與動圖、電影等媒介又實現了很好的配合,共同將課堂的氛圍推向高潮。教學實踐表明,電鋼琴在小學音樂課堂中可以無孔不入,教師在不斷提高自身能力水平和教學經驗,改進教學方法的過程中,對電鋼琴的運用也會更加得當、巧妙和成熟,從而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5結語

小學音樂教學具有小學教育階段的一些共性,如學生還處在幼年階段,對世界還處在一個不斷認識和學習的過程中。小學階段的教育就是以引導和啟蒙為主,為學生以后其他階段的學習和未來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同時,小學音樂課程具有不同于其他課程的獨特性,重點培育學生對于音樂的審美和賞析,讓其在對音樂美的感悟中體會音樂作品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并教授初步的音樂基本知識。因為不需要面對升學考試的壓力,所以要將學生對于音樂的興趣作為一個很重要的切入點。教學實踐表明,電鋼琴能夠起到很好的作用,比之普通鋼琴,其具有方便、簡易等特點,而且其自身獨特的功能可以改變傳統(tǒng)鋼琴“一對一”的教學模式,實現集體教學,這就可以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體驗到這一樂器的美妙和不同。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激發(fā)起學生的興趣,將電鋼琴與其他形式、其他載體實現配合和互動,真正使音樂課堂變成全方位、立體互動的模式,并且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也得到培養(yǎng)和挖掘,從而達到十分理想的課堂效果。

參考文獻

[1]謝瓊.關于小學音樂欣賞課的教學實踐與分析:以婁底市第一小學音樂欣賞教學實踐為例[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5.

[2]劉蓓.中職學校電鋼琴集體課教學方法探究[J].甘肅教育,2015(1):75.

[3]申佳.電鋼琴教學心得體會[J].樂器,2004(7):26-27.

[4]明月輝.淺談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創(chuàng)新教育[J].學周刊,2014(5):221.

[5]申亞男.小學音樂教學中以電子琴為主的兩種教學模式的比較[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1.

作者:岳曉月 陳林娟 單位:桓臺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