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美術課堂教學回歸生活實踐
時間:2022-10-27 11:34:58
導語:小學美術課堂教學回歸生活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美術教學中,想要提高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創造能力及審美能力,需要注意讓課堂教學回歸到現實生活中,逐漸增強學生的美術素養。基于此,本文主要以小學階段的美術課堂教學為切入點,研究如何讓美術課堂教學回歸到現實生活實踐中來,旨在提高學生的審美與創造能力。
【關鍵詞】小學美術課堂;教學;回歸生活
對于美術這一學科而言,生活是其創作的源泉,同時也是藝術的來源,對美術的創作及發展具有極大的影響。因此,在進行小學美術教學時,為了提高教學效果,培養小學生的創造與審美能力,必須讓課堂教學回歸到現實生活中,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尋找創作素材,并從生活中獲得靈感的源泉。
一、引領學生觀察生活,體驗生活
觀察是人們認識世界、了解世界的主要途徑。對于小學生而言,美術教學是一種新奇的體驗,通過對生活中各種事物的觀察,讓其更加了解世界。在此過程中,教師可適當的引導,使學生在觀察過程中,捕捉到事物的美,為其進行美術創作提供良好的素材。小學時期的學生在觀察事物時,對多數事物都有極大的興趣,對很多事物都充滿好奇,教師可以有效利用學生這一特性,帶領學生在觀察生活的過程中體驗生活,進而獲得更多的美術創作靈感。比如:在學習《紙拖鞋》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仔細觀察家中的拖鞋,了解拖鞋的組成結構、顏色及樣式等特征,增強學生對生活中事物的了解,并利用藝術創作的形式,培養小學生對美術創作的興趣和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在引導學生進行生活觀察時,需要讓他們先選好觀察對象,然后仔細觀察事物的特點,利用其中的特點,對提高小學生的創造力有一定幫助。比如:在學習美術《巨匠童心》一課時,首先,需要教師帶領觀察學生對齊百石等人的畫作,了解其中展現的風格特征、藝術魅力等,然后進行信息收集、課堂討論,提高小學生對巨匠藝術作品的欣賞能力;其次,教師需要結合觀察到的事物特點,然后對其進行不同方式的組合,如:色塊處理、線面結合與背景處理等技巧;最后,引導學生利用現象彌補創作技術方面的不足,激發學生美術創作的積極性。另外,在進行藝術創作時,為了讓學生展示屬于自己的童心,可對其進行適當的言語引導,如:向學生提問“你們是怎么過春節的呀”“在春節期間有什么收獲”“春節到來之際收到哪些禮物”等。然后教師再向學生講述自己童年時期的春節,讓學生體會其中共同之處,激發學生對童年生活的觀察興趣,提升他們的注意力,使其在真實的感受中進行相應的美術創作,同時,使用這種方式,可以增加學生對美術創作過程的體驗感,提高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
二、在生活中捕捉素材,感受美的存在
美術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因此,在進行美術課程教學時,需注意圍繞生活而進行,將生活中的事物作為存在的主題。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注重引導學生主動在生活中捕捉素材,然后通過對其觀察和感受,進行藝術性個人情感再現及表達,這對提高學生的美術創作情感具有幫助。同時,在美術課堂中,教師還可以通過對個人人生經歷與實際生活體驗進行展示,用真實的經歷觸動學生的心靈。比如:在學習蘇教版美術《風箏》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適當的時間,帶領學生放飛風箏,使他們在放風箏活動中真實地感受其中的樂趣。在此過程中,讓學生通過融入生活實踐,掌握放飛、放高風箏的技巧,甚至能進一步讓他們掌握制作各種類型風箏的方式,增強學生對放風箏以及制作風箏的實踐體驗,使其體味樂趣。在課堂中,學生根據體驗充分發揮想象力,進行實踐創新,進而增加課堂的吸引力。
三、生活情境創設,體驗生活之美
課堂教學的過程,經常受到課堂教學條件與課堂時間的限制,導致學生難以真實體驗生活,此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需要,做好課前準備,為學生在課堂中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使課堂教學回歸到真實生活中去。而這種生活化情景創設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有效展示生活中一些事物的真實特征,而且還能夠給學生一種身臨其境的體驗,既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有利于強化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在此過程中,通過教師的引導,可以讓學生注意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忽略的細節,進而增加學生對生活中事物的體悟,提升學生的美術創作能力。比如:在學習《可愛的班集體》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利用現有的教學條件,創設情境,讓學生對以往學習過程中師生相處的歡樂進行回憶,教師再對學生的回憶進行補充,讓他們獲得更多的真實生活體驗,然后從其中找出自己需要的創作素材,進行藝術創作,這樣不僅能增加創作的真實性,而且還可以更好的展現學生藝術創作的情感。在創設情景時,除了注意增加學生的情感體驗外,還需注意提高情景的趣味性。比如:在學習《花手帕》一課時,首先,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將吸水性較好的紙作為制作原材料,利用折疊構成方法,對原材料進行染色,使其形成具有一定規律、色彩鮮艷、變化明顯的美術作品,然后再經過進一步的藝術加工,使美術作品成為具有藝術性紋樣的紙質手帕。在此創作過程中,學生通過真實體驗和藝術性創作,不但獲得了成就感,激發了進行美術創作的積極主動性,而且還使學生在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得到知識,體會到學習的快樂,這對提高學生的美術創作興趣有極大的幫助。
四、回歸生活空間,應用美術
在新時期的美術教學中,教學方式愈加重視學生的感受及需求等,注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設置了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使得他們可以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邊玩邊學,增強了美術教學與日常生活、個人情感與實際需要間的密切聯系,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美術學習、創作空間,這為有效實現美術教學效果,為教學回歸生活空間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同時,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配合學校的各種課外活動以及生活實踐活動,為學生創設近距離接觸生活環境的美術課堂,提高對美術的實際應用,例如:可以組織學生積極參與校園中的藝術節,布置運動會會場、制作道具、布景及海報等活動,并將此類活動融入到美術教學環節中,在節日期間安排學生設計、布置教室,設計班級墻報及美化學習園地等板塊,增強學生的實踐體驗,進而在實踐活動過程中實現學習美術、創造美術作品的目的,以寓教于樂的形式,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對各種教學活動的參與度。而教師也需要抓住各種機遇,為學生提供生活實踐的教學活動。在教學的過程中,適當布置美術作業,鍛煉學生的創作能力。比如:在學習《美術字》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擅長或感興趣的方式裝飾墻報,或裝飾筆記本及作文本等,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在實踐教學中感受美術的魅力,而且還能夠讓教學回歸到生活中,并應用到生活中。將美術應用到現實生活中的形式有多種,比如:設計可以送給親朋好友的賀卡,表達自己對他人的祝福,制作板報、拉花等具有美化作用的裝飾,美化班級與生活環境,為生活空間增添氣氛。
結論
總而言之,在進行小學階段的美術教學時,教師需要注意讓課堂教學回歸到生活中,讓學生在生活中實踐體驗,通過觀察生活中的事物,尋找素材,并通過對真實事物的體驗感受,提高對生活和藝術創作的熱愛,繼而促進學生提升審美能力及藝術創新能力,讓學生在真實體驗中感受學習的樂趣。
【參考文獻】
[1]王圓圓.讓小學美術課堂回歸生活[J].好家長,2017(73):233
[2]趙文慶.小學美術教學生活化的探討[J].好家長,2016(16):90
[3]潘洋梅.幼兒美術教學回歸生活探究[J].成才之路,2016(25):74
作者:王慧娥 單位:南京市秦淮第二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