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影響因素研究
時間:2022-09-21 11:29:29
導語:高職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影響因素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高職教育在我國高等教育中有著關鍵性的作用,其課堂有效性直接決定了高質量人才的培養(yǎng),如何多渠道提升高職院校課堂教學效率,成為部分院校教學改革的主要目標。本文運用應變梯度理論,分析當前基于應變梯度理論的高職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現狀,再通過文化、社會、學校和教師四個層面探究應變梯度理論下高職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影響因素,為完善高職院校課堂教學體系奠定基礎。
關鍵詞:應變梯度理論;課堂教學有效性;影響因素
一、引言
《國家職業(yè)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提出,要樹立新發(fā)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和滿足充分就業(yè)的需求,順應科技進步和市場發(fā)展的趨勢。當前高職課堂教學呈現靜態(tài)化、封閉化、無序化、負向化和物質化等狀態(tài),導致高職課堂有效性降低,嚴重制約了高職教育發(fā)展。因此,建立健全職業(yè)教育培育體系,合理配置高職院校的專業(yè)設置,深入推進辦學體制和教育機制改革,鼓勵社會各界積極參與職業(yè)教育,著眼于培育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十分重要。本文針對應變梯度理論的高職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影響因素研究,對于提升高職課堂有效性,促進高職教育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推動高職教育改革意義重大。
二、基于應變梯度理論的高職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現狀分析
近年來我國涌現了一大批關于“有效教學”的著作,從多方面闡述了其相關的理論與發(fā)展,探討了有效教學的各種策略。但這些較為系統的理論研究大多是從中小學的教學特點出發(fā),對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拓展性尚未深入發(fā)掘。而當前高職課堂蘊含的知識內容較為豐富,學生需要通過長時間的學習和理解才能掌握這些知識內容。教師的教學方式,教學內容,教學理念都會對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產生明顯影響,當前高職課堂教學呈現以下特點并顯露出一些問題。(一)教學主體能力不夠,教學指導效果不佳。就目前形勢來看,高職院校的教師大多數來自于普通高等院校,屬于畢業(yè)后直接擔任教師,在企業(yè)中的實踐較少,從而對企業(yè)的運作、本專業(yè)對應的崗位、相應崗位的職業(yè)能力等了解的不夠清楚,而且他們的專業(yè)實踐能力也稍顯不足,以至于高職課堂教學沒有充分展現出它自身的優(yōu)勢。這些同時也造成了他們所能教授的內容與實際工作所需相距甚遠,對實際工作的指導能力不夠,指導效果不佳,指導意義不大。因此,難以激發(fā)學生們對教學內容的興趣,導致課堂效率不高。(二)教學形式單一守舊,課堂學習氛圍不足。課堂教學形式單一,缺乏層次性梯度性,對學生的管理簡單守舊,沒有基于學生課堂參與程度做出響應。這樣的教學形式只會讓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不能讓他們真正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同時也難以對自己所學的內容產生理解,達到教學有效性的目的。教師傳統的教學形式不適合培育當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特點,課堂教學氛圍顯得壓抑而凝重,學生學習效率無法得到根本保障,影響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課堂學習氛圍不濃厚,一部分表現為部分教師不注重課堂提問的思維層次,以自身講授為主,沒有給予不同層次的學生自由發(fā)揮的空間,忽視了學生才是課堂中真正的主體,使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老師所灌輸的知識、思想等,成為不會主動思考的知識搬運工。另一部分表現為學生對老師精心設計的小組討論或手動環(huán)節(jié)沒有做出預想的反應,上課過程參與度不高,沒有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三)教學內容局限狹窄,教學觀念落后保守。在實際教學中一些教師往往將教學內容局限于教材范圍,沒有將教學內容與時政熱點聯系,缺乏對知識應用的前瞻性思考,并且所教授的知識不能與最新知識和能力保持一致。即使采用多媒體和其他手段,也僅僅是對教科書知識的簡單“轉移”。沒有意識到教學內容分層的重要性,很少根據學生不同梯度的需求與愛好展開有效拓展,對教學內容也缺乏自己獨特的見解。這些既會導致學生積累知識的速度減緩,又會影響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不利于高職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持續(xù)發(fā)展。部分教師仍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沒有真正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觀,沒有真正理解教書育人的內涵,沒有意識到將課堂主動權交給學生的重要性,更不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建議與想法。只知教書不會育人,較少考慮學生的想法,較少探求學生本身真正所需要的,較少探究如何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導致學生只能被動接受老師所傳達的各種信息,學生思維被固有知識所局限,缺乏創(chuàng)新活力,高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也大幅降低。(四)教學結構形式為主,職業(yè)能力教育不夠。目前,大多數職業(yè)院校對學生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科學內涵和內容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有關在現實的教育活動也沒有得到有效的實施,其具體表現為形式多、效益不清。如大多數高職學生的素質教育主要通過音樂欣賞、藝術表演和體育比賽等活動來展開。部分教師的教育手段沒有與時代一起進步,仍是照本宣科,以單調生硬的教育方式為主,講課不夠生動且沒有新穎性,缺乏吸引力。我國部分高職院校的學生職業(yè)技能培養(yǎng)方案不夠完備,培養(yǎng)體系不夠健全,各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與訓練的針對性和銜接性較差。現今很多高職院校在開展教學工作時,會忽略對學生職業(yè)技能的進一步培養(yǎng)。在課堂教學過程之中忽視教學具有梯度性,以傳統的“灌輸式”“填鴨式”教學方式為主,對學生進行書本知識的灌輸,具有嚴重的“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導致職業(yè)學生的專業(yè)技能不能得到應有的提升,難以滿足未來在工作崗位上的需要。
三、基于應變梯度理論的高職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內涵分析
(一)應變梯度理論的內涵分析。張博宇、陳章華(2017)提出應變梯度理論(Mechanism-basedstraingradientplasticity,MSG)的模型直接表現了細觀塑性變形與微觀位錯機制之間的連接,具有多尺度、跨層次的特征,通過對代表單元進行微尺度塑性律的平均化處理,得到細觀層次的本構關系。應變梯度理論的內涵指近解釋材料在微米尺度下的尺寸效應現象。本文中的應變梯度理論是指在高等職業(yè)教育中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梯度變化,其應變梯度結構是指高職學生在動態(tài)空間培育中高低梯度變化和過程、靜態(tài)梯度理論向動態(tài)梯度理論轉變的過程。因此,應變梯度理論是將可達矩陣按照極差劃分,并構造梯度運作機制和反梯度運作機制。(二)課堂教學有效性內涵分析。王鵬(2019)指出教學的有效性是指學生們通過教師的講解和講授可以獲得一定的知識和見解,且在掌握了基礎理論知識的同時,可以對知識與原理進行恰當的應用,可以用知識和原理解決問題。陳凱紅(2019)指出課堂教學有效性主要是指教師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得到更好的發(fā)展。其發(fā)展主要表現為學生價值觀、知識技能、態(tài)度、方法和情感的協調發(fā)展。“有效教學”主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絕大多數學生能否在課堂上接受所教授的內容;二是教學計劃內容能否在規(guī)定時間內被學生掌握;三是教師能否更好地向學生傳遞教學內容。認為教學活動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共同組成,其有效性主要受教師和學生兩大主體因素的影響。本文認為,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意味著教師憑借課堂教學活動,能最大限度地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基于應變梯度結構理論的高職課堂有效培訓體系,主要內容包括課堂內容、課堂設計、課堂管理、課堂反思等四大提升路徑。
四、基于應變梯度理論的高職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影響因素分析
(一)基于應變梯度理論的高職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文化層面影響因素分析。1.基于應變梯度理論的高職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文化創(chuàng)新層面影響因素分析。在社會轉型時期,高職院校缺少鼓勵和引導高職學生學習的氛圍,文化創(chuàng)新的內涵構建體系仍然沒有健全,文化創(chuàng)新的培育、建設和創(chuàng)新模式也不夠完善。因此,目前高職院校可利用應變梯度理論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加強對高職教育教學文化的創(chuàng)新,建設健全文化創(chuàng)新模式,引導高職學生學會運用課堂,對專業(yè)知識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索。2.基于應變梯度理論的高職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文化建設層面影響因素分析。一方面,環(huán)境文化建設是高職院校學習氛圍的具體體現,高職院校可利用教育場所、德育基地,延伸學校文化底蘊,吸收企業(yè)優(yōu)秀文化,發(fā)展校園特色文化,通過校園文化潛移默化的作用,使學生盡早融入校園生活,提高學習效率。另一方面,精神文化建設是高校教書育人的關鍵點。對于高職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樹立職業(yè)理想等有極大的幫助,學校將精神文化以教師授課、活動組織等形式傳遞給學生,堅定學生目標,培育創(chuàng)新思維,促進其全面發(fā)展。(二)基于應變梯度理論的高職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社會層面影響因素分析。1.基于應變梯度理論的高職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社會支持層面影響因素分析。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越來越嚴格,但是目前的高職學生缺乏自學的積極性,探究問題的主動性、好奇性和嚴謹性,這使高職學生難以提高學習速度與效率。此外,高職學生在學校學習的各種技能是促進社會發(fā)展和有效解決就業(yè)問題的關鍵部分。因此,在應變梯度理論的基礎上,社會支持和高職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是影響高職課堂教學有效性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2.基于應變梯度理論的高職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社會實踐層面影響因素分析。現今社會的發(fā)展日新月異,要想實現發(fā)展,就必須不斷的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開展社會實踐課程有利于鍛煉高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適應能力,使高職學生能獲得理想工作并豐富其社會關系。高職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提高主要取決于學校組織的課外活動。而高職院校對高職學生職業(yè)能力培育的社會實踐活動較少,實踐過程較簡單,以至于高職學生實踐經驗不足、能力不強。(三)基于應變梯度理論的高職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學校層面影響因素分析。1.基于應變梯度理論的高職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學校模式層面影響因素分析。人才培養(yǎng)模型是實現教學目標的前提。高職學生不僅獲得理論知識,而且獲得非專業(yè)能力,例如在課堂學習過程中提高團隊合作能力。充分利用高職院校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合理性和實用性,是提高高職課堂教學效果的關鍵因素。但是,目前的高職院校人才培養(yǎng)模式仍然存在不足,如缺乏對不同梯度人才的相同梯度培養(yǎng),職業(yè)教育的經濟功能顯著,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不夠。2.基于應變梯度理論的高職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學校課程層面影響因素分析。課程體系是培養(yǎng)職業(yè)學生專業(yè)能力的基石,對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具有重要作用。但在目前的教學體系中,高職院校的課程設置缺乏合理性、課程分布缺乏科學性、課程內容缺乏梯度性,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尚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因此,對推動課程體系的革新刻不容緩,各高職院校應積極行動,使用應變梯度理論積極創(chuàng)新大學課程體系中缺乏合理性,科學性和梯度性的部分。(四)基于應變梯度理論的高職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教師層面影響因素分析。1.基于應變梯度理論的高職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教師個人層面影響因素分析。(1)高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具備扎實的技術理論與專業(yè)文化知識,以生產和服務為導向的高科技人才。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分析解決解決生產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基于應變梯度理論的分析出發(fā),教學主體無論自身從事何種專業(yè),都應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備與指導知識體系,具體包括教學知識、教學方法等。教師是職業(yè)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和意識培訓的指南,也是職業(yè)學生學習旅程的領航者。(2)高職教師應具有換位思考的能力,使學生的心理處于舒適的環(huán)境,在課堂上幫助學生建立自信,鼓勵學生努力做到最好;高職教師同樣應不斷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和實踐經驗,運用具有梯度性的培育方式針對不同梯度的高職學生進行不同的指導,積極引導高職生開展實踐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參與興趣,進一步增強高職生的學習能力,實現高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2.基于應變梯度理論的高職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教師隊伍層面影響因素分析。(1)教師團隊中的教師的能力具有梯度性,可在專業(yè)領域差異的基礎上推動各個教師之間的合作,使教師可以組成不同的專業(yè)交流小組。教師在備課前或其他閑余時間可進行定時或不定時當面交流,或者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推動教師實現高效的教學交流,在相互交流的同時,教師們還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學知識和教學技能,為提高教學能力打下良好基礎,并為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供智力支持。(2)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高職學生知識建構、專業(yè)技術技能的形成都離不開學習,教學互動中,為促進高職學生有益的學習,教師應適時選擇合適的教學媒介。媒體與教學的有機結合,不僅可以拓展教學環(huán)境,還可以滿足學生的梯度學習需求和多元化學習需求,從而鼓勵學生積極思考,開展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總的來說,對現代信息技術的合理使用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五、結語
國家職業(yè)教育制度的改革要求高職院校培養(yǎng)腳踏實地、高素質、高技能的復合型人才,以帶動制造業(yè)等行業(yè)的全面發(fā)展。這個過程需要提高高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本文針對影響高職院校課堂教學效果的因素進行了深入研究,并為基于應變梯度理論的高職課堂教學系統的構建提供了有效的理論基礎。高職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可以有效地保證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提高高職院校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促進高等職業(yè)教育質量的不斷提高,對產業(yè)結構升級和促進社會經濟發(fā)展具有顯著的影響。
參考文獻:
[1]Y.Huang,H.Gao,W.D.Nix,J.W.Hutchinson.Mechanism-basedstraingradientplasticity—II.Analysis[J].JournaloftheMe⁃chanicsandPhysicsofSolids,2000,48(01).
[2]IesanD.Straingradienttheoryofporoussolidswithinitialstressesandinitialheatflux[J].DiscreteandContinuousDynami⁃calSystems-SeriesB(DCDS-B),2017,19(07).
[3]ZhengC,FuL,HeP.DevelopmentofanInstrumentforAs⁃sessingtheEffectivenessofChemistryClassroomTeaching[J].JournalofenceEducation&Technology,2014,23(02).
[4]曹雄彬,傅貽忙,趙峰峰.非正式學習視角下高職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能力培育的影響因素研究[J].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理論研究與實踐,2018,1(18).
[5]姜文璽.基于教學敏感的高職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J].河南教育(高教),2018(01).
[6]李艷.提高高職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對策研究[J].交通職業(yè)教育,2017(02).
[7]劉平.提高高職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析[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7(10).
[8]張博宇,陳章華.基于應變梯度理論和面積坐標有限元的管線鋼微觀組織尺寸效應研究[J].機械工程學報,2017,53(02).
作者:羅小玲 唐旭權 唐晚桂 王思佳 單位:1.湖南鐵道職業(yè)技術學院體育學院 2.湖南鐵道職業(yè)技術學院運管學院
- 上一篇:聲樂網絡授課教學探究
- 下一篇:中職《會計基礎》課堂教學技巧研究
精品范文
10高職教學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