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會計專業教學融合分析
時間:2022-09-05 09:57:55
導語:高職會計專業教學融合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提出,要通過深化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教育管理的融合,強化教育信息化對教學改革,尤其是課程改革的服務與支撐,強化將教學改革,尤其是課程改革放在信息時代背景下來設計和推進。為了更深入貫徹《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的實施,教育部于2017年頒布了《教育部為了進一步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相關指導意見》,教職成〔2017〕4號文件中提出:進一步推進我國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是適應當今教育改革和信息技術創新應用趨勢,如期實現職業教育現代化,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技術技能人才支撐的必然選擇和戰略舉措。因此,深化信息技術與職業教育的融合是職業教育發展的未來方向。高職會計專業教學應突出實踐性和職業性,但傳統教學匱于資源的缺乏和教學手段的單一,在會計技能培養上往往效果不佳。推進信息技術與會計專業教學的深度融合,打破傳統教育的限制,通過仿真企業崗位情景,運用網絡教學平臺,提升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推進會計專業教學的改革。利用信息技術促進教學內容、教學實施和課程評價的現代化,優化教與學的信息化環境,不斷豐富教學方法和手段,對會計專業教學的重難點做出突破性的解決,使其成為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好幫手。
二、信息技術與高職會計專業教學融合存在的問題
(一)院校信息化基礎建設差別較大。要實現信息技術與職業教育的深度融合,提升高職院校信息化基礎能力是前提條件。但是目前我國不同院校的信息化基礎建設水平不一,在經濟發達地區的高職院校在會計相關實訓室的建設投入較大,會計信息化水平較高,但是還存在很多院校由于經費的短缺,未能及時更新實訓室,使培養出來的人才不能適應“互聯網+”時代提出的新要求。另外,雖然很多院校都在致力于建設全覆蓋的無線網校園網絡環境,但是在實際的應用中,由于網絡不穩定或速度緩慢導致利用率低,未能為信息化教學的開展提供良好的環境。(二)缺乏優質教學資源,利用率不高。我國近年來涌現出了一大批精品課程、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在線課程、慕課和微課等。各高職院校紛紛展開了網絡課程和在線課程等數字資源建設。但是與其他專業相比較,會計類課程的數量并不太多。另外,會計類網絡課程的質量參差不齊,很多課程只是課堂教學的復制,沒有體現網絡課程個性化教學的特點,學生在線學習的人數少,時間短。同時,由于會計類課程的實踐環節操作往往依賴于會計軟件來實現,而學生在手機端和宿舍的電腦端無法操作會計軟件,因此在建設會計專業網絡課程時往往重理論輕實踐。(三)教師的信息化素養有待提升。自2010年開始,教育部每年都舉辦全國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大賽,全國職業院校紛紛參賽,近幾年分設了財經大類組,一大批會計類專業課程的信息化教學設計和信息化教學課堂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對信息技術在會計專業教學研究中起到了示范實踐作用。但是,大部分院校在組織比賽時,教師的參與度并不高,往往局限于對參賽的個別教師提供培訓,并沒有將信息化的教學理念進行全部推廣,在平時的教學考核中,仍然沿用以前的評判標準,并沒有將信息化教學方法和手段納入到考核體系中。另外,很多課程的信息化大賽成果沒有進行積極地轉化,使比賽流于形式,并沒有起到提升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水平的預期效果。
三、深化信息技術與高職會計專業教學融合的措施
(一)進一步提升高職院校信息化基礎能力。在國家政策的推動下,高職院校在數字多媒體教室的建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為教室開展信息化教學提供了硬件支持。隨著全國職業院校會計技能各類大賽的展開,各職業院校都認識到了會計仿真實訓室建設的重要性,紛紛建設了和會計崗位相關的實訓室,體現了信息技術與高職教育的融合。隨著會計軟件在企業運用的不斷深入,高職院校應進一步加快實訓室的建設步伐,不斷更新軟件,使實踐教學能做到與企業工作無縫對接。另外,隨著手機APP在教學活動中的深入,高職院校應建設高速、穩定、安全的校園網絡,進一步優化信息化教學環境。(二)多方共建優質數字教育資源,提高利用率。建設優質的會計專業課程數字教育資源,要積極探索與行業和企業共同建設。如從行業和企業獲取最新的教學資源來彌補教材的不足,使學生也能了解會計領域最新的知識。讓行業和企業的專家以微課的形式通過實際的案例來講解理論知識的難點,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提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水平。對于會計的一些實踐環節如填制會計憑證和登賬,教師對操作環節可以采取錄屏的方式來進行演示,使學生在手機端和電腦端也能觀看完整的操作流程,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在努力建設數字教育資源的同時,也要重視學生的利用情況。一方面,電子資源應該便于學生獲取,比如學生可以通過APP、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方式獲得資源,隨時隨地都能閱讀。另一方面,教師要充分利用網絡課程來了解學生學習水平的差異性,向學生推送不同難度的作業,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三)深化會計教育教學模式的創新“互聯網+”。對會計人才提出的新要求,近年來很多學者對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培養模式展開了研究,探討如何不斷創新會計教學模式來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會計人才,提出了很多新的教學方法,如會計演示教學、會計交互研究研討教學、會計虛擬現實教學、會計遠程教學等等,這些教學方式突出了信息技術在會計教學中的應用。為了更進一步推進信息技術與高職會計專業教育的深度融合,應針對會計專業課程的提點,積極探索信息技術在各專業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切實提高學生的實踐水平。和本科教育不同,高職教育具有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因此很多院校都開設了工學交替類似的課程。但是,由于會計專業的學生數量多,在開展這類實踐課程時,往往由于企業所需的會計崗位人數有限,沒有辦法安排學生真正走進企業接觸到企業的真實經濟業務,而使課程的開設流于形式,很多學生都是在校內實訓室利用仿真實訓軟件完成工學交替,和平時開設的實訓課程并沒有本質的區別。高職院校應該進一步加強校企合作聯系,創新校企合作機制,如記賬公司對會計類的學生需求數量較大,可吸引會計服務公司在職業院校建立“校中廠”,企業的名師和校內教師共同擔任工學交替的指導老師,使學生能真正接觸到企業的真實會計資料,能熟悉企業的報賬流程,學生通過企業實踐來提升自己的理論水平,隨著“互聯網+”在經濟領域的不斷滲透,特別是隨著電子商務企業的快速發展,很多經濟業務的發生往往不再是以前的紙質憑證,取而代之的是電子憑證,這為會計服務公司把企業的會計資料“搬進”職業院校的課堂提供了有力條件。(四)加大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的培訓。對于近幾年信息化教學大賽中會計相關課程所取得的成績應集中學習,對比賽成果不斷進行推廣,加大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的培訓,使教師切實掌握信息化環境下如何有效提升教學質量。會計專業的教師對于信息化教學的理解不能緊緊局限于會計軟件的應用,應該不斷更新信息化教學理念,利用各種新媒體豐富信息化教學方法和手段,創新教學模式,切實做到信息技術與會計專業教學的深度融合,使教師具備較好的信息化素養,利用信息化做到在課前、課中和課后展開高質量的教學,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高效的評價和考核,使學生在信息化的教學環境下激發學習興趣,能更好地掌握會計的理論知識并提高實踐操作水平。同時,通過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可以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學生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實現“時時學習,處處學習”,也滿足了“互聯網+”時代對會計人才的需求。四、結語高職會計專業教學的改革應以信息技術與會計專業教學的融合為契機,不斷創新高職會計專業教育的教學模式,豐富教學方式和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理論和實踐水平,使培養出來的會計人才更加符合時代需求。
【參考文獻】
[1]趙明鳳.“互聯網+”背景下的信息技術與教學體系融合的智慧會計教學模式探究[J].齊齊哈爾示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7(02)
[2]范麗萍.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會計教學模式研究[J].財會學習,2018(02)
作者:唐凱 單位: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院團結合”聲樂教學改革研究
- 下一篇:高校教育要素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