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會計教育的創新之路探索
時間:2022-11-25 05:57:59
導語:高職會計教育的創新之路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會計職業教育全面創新時代的背景下,作為會計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重要基地的高職院校,如何培養社會所需要的會計專業人才,適應和促進會計事業健康發展,是高職院校的重要課題。由于會計專業的職業特性和專業特性,高職會計教育的教學方法和體系要靈活多樣,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因而,改革過去傳統的會計教學理念和方法,創新和優化教學內容已迫在眉睫。以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為主,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能力,加強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對推動會計事業健康持續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新時代背景下高職會計專業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高職院校開展會計職業人才培養必須基于我國新時期職業人才培養的要求來展開,重視培養會計專業學生的實操能力,實現教育中的理論與實踐、實訓相結合。但是長期以來所形成的刻板教育模式影響了學生的能力發展,因此,必須推進會計專業教學改革。1.《會計法》中的新變化要求高職會計專業改革。2017年,我國新修改的《會計法》中對原有的“從事會計工作人員必須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書”規定改為了“必須具備會計工作所需要的專業能力”,并將原來的“做假賬、提供虛假財務信息的會計人員不能再重新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書”改為“不得從事會計工作”,這兩條內容十分關鍵,表明了國家相關部門已經認識到了當前社會中會計從業人員能力參差不齊,很多持有會計從業資格證書的人并不真正具備會計職業能力。原來在高職院校中就有專門的會計從業資格證書考試指導,教師要求學生在校期間要考會計從業資格證書,以為未來就業做準備,但是教師讓學生將大部分精力放在了資格證題庫的練習中,忽視了學生真正的職業能力,學生無法在就業時切實解決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其必須要在崗位上進行“再學習”才能夠適應崗位要求。這就影響了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學生的就業率。因此,必須認識到新時期會計職業能力培養的重要意義,從能力角度出發開展高職會計教育改革。2.“營改增”對會計教學提出更高要求。“營改增”在2016年已經實現了全面的推廣,增值稅取消營業稅,這讓整體的財務會計工作都發生了新的變化。高職院校必須基于“營改增”的要求對原有的教學體系和知識內容進行改革,不能再沿用之前的體系來開展教學。教師本人也必須學習新知識,拓展新的教學內容。因學生在工作后也可能還會遇到“營改增”前的財務報表分析,所以會計專業教學內容要全面,讓學生掌握營改增之前和之后的財務管理模式。3.信息時代給會計從業者提出了新要求。財務管理的信息化讓會計工作變得更為簡單,很多基礎數據工作不再需要手工計算,甚至不再需要完成手工帳,會計從業者的職業能力要求發生了變化,會計人員必須形成較高的數據敏感性,能夠應用各類數據得出綜合性的會計信息,尤其是利用大數據來為企業管理者提供決策和管理方面的財務報表及數據參考。但是由于財務信息系統的應用和管理也是一大難題,高職會計專業必須加強這方面的教學,所以必須落實會計專業教學改革,為學生提供最為先進的會計教育模式,培養學生的會計職業綜合能力及素養。
二、時代背景下高職會計教育的創新
1.高職會計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要準。過去,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在“培養面向制造、流通、金融、服務、房地產等行業的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從事會計核算、記賬”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強調的是會計核算職能。在當前新時代背景下,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應該迎合市場發展需要,財務信息共享使得會計核算人員的數量要求會越來越少,大數據時代要求會計從業人員分析和綜合能力提高。因而,我們要認真調研、分析新時代會計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培養的會計人才應該從培養會計的能力核算轉向核算、分析、預測和決策能力轉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學生較高的職業素養。2.全面拓展學生的職業能力和素養,改革創新專業教學內容。在近十幾年里,大多數高職會計專業培養學生的會計的核算能力、計算機和網絡應用能力及基本的分析能力等,淡化了學生的管理能力和組織能力,缺乏分析和決策能力及創新能力、自學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等方面的培養。為此,我們應該將專業知識內容創新,應該將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學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作為專業能力的培養重點。因而,會計專業學生除了必備的會計專業知識以外,需加強管理會計的教學組織,除此之外,學生還需要掌握經濟學、審計學等其他學科的基本理論知識,能夠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充分地掌握會計核算和分析方法,在應對復雜的專業問題處理時,可以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處理問題,加深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同時具備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3.適時優化專業課程體系,優化會計專業知識結構。當前,高職會計專業課程體系由人文素質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平臺課程和專業發展能力課程四個方面構建。這四個結構已基本完善,關鍵是四個體系模塊的具體內容要完善。比如:人文素質課程中的職業素養、寫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應適當加強;專業基礎能力中財務會計核算應以信息化技術手段為重點,可適當減少傳統的會計手工教學;在專業平臺課程中的納稅實務與申報應及時根據新的稅法要求更新教學內容,將稅務籌劃與分析融合一起進行講解,結合信息化技術,提高學生信息處理能力;在專業發展能力課程中應強調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增加一些新的課程,激發學生的創造性能力。4.創新高職會計專業教學手段。近幾年,高職一直在倡導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創新與改進,強調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指導,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為主。但效果并不顯著,還是只停留在口頭上,實際執行很少,比如:采用任務教學法、合作教學法以及實踐教學法等等教學方法,在財務會計、經濟法、稅法等會計專業教學中應用得不多。究其原因是因為沒有實際的素材,沒有了解當前企業會計的工作任務及要求,所以,還是以教材上的理論教學為主,這樣,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強,學習效果不佳。因而,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要開發各種各樣的實訓案例,從各種案例情景的分析中去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以培養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到實踐中。當前我們提倡要利用現代化信息設備,開展信息化教學,亦是從多角度搜集案例和素材,以真實的案例進行現場教學,改善過去死板的教學氛圍,注重師生的互動和交流,讓我們的教學活動在歡快愉悅的氣氛中進行,提高教學效果,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5.改善會計實踐教學體系。職業教育要服務于區域經濟和企業發展的需要,因而對專業人才的培養要突出職業教育的特點,強化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學習效果,為提高就業競爭力打下堅實的基礎。在當前新形式下會計核算能力已不是重點,我們的實踐教學不能以會計核算為重點,也應體現管理會計的特色,開展企業經濟活動的各方面的分析,如量本利分析、投融資決策分析、全面預算管理等等,設置多層次的實踐教學體系,加強理論和實踐之間的聯系,促使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
三、結論
綜上所述,為適應新時展的要求,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學改革勢在必行,筆者從多年的會計教學及會計實踐工作中認真總結,提出以上幾點關于高職會計教育改革創新的思路,以全面提升會計專業學生的職業能力和終身發展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專業素養和較高的專業水準,滿足社會發展需求。
參考文獻:
[1]劉汶德.淺析信息時代背景下的高職會計教育改革[J].教育界,2015(06)
[2]賈新宇.面向信息時代的高職會計教育目標[J].職業技術教育,2006(35)
[3]邱杰,邱俊.中國會計信息化兩大數據標準比較研究[J].會計之友,2012(19)
[4]袁振興,張青娜,等.大數據對會計的挑戰及其應對[J].會計之友,2014(32)
[5]梁畢明,張旋.財務信息共享對會計職業及學科教育影響的思考[J].山西財政稅務專科學校學報,2015(01)
[6]汪路明,周蕾.論新時代高校會計教育的創新[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0(14)
作者:涂君 單位:湖南財經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艾捷克改良及發展前景分析
- 下一篇:高職會計教育評價體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