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傳媒策劃與管理構建論文
時間:2022-05-08 02:58:53
導語:高校傳媒策劃與管理構建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在“經驗興趣”理論上構建實訓體系框架德國的職業教育研究舉世矚目,且始終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其中強調教學方法的研究,是德國職業能力開發思想的特色之一。德國學者認為,應該把學習環境作為一個整體來創造,教學過程不能被理解為單純的培訓過程,而是學生自覺的學習過程。迪希(Deci)和里安(Ryan)的經驗興趣理論,闡述了興趣是從經驗中發展而來的,是否會產生興趣,以及產生怎樣的興趣取決于完成任務過程中基本需求的滿足程度。這就是說,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就需要滿足學生對于能力、自主積極性和社會聯系的基本需求,它們是動機產生的必要心理狀態和興趣產生的重要因素,因為特定的需求經歷會對興趣的產生和發展起重要作用[1]109。根據這一理論,能力產生于受經驗興趣引導的實踐活動。因此,基于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的傳媒策劃與管理專業實訓體系的框架由能力培養、自主積極性培養和社會聯系培養三個基本點構成(如圖1所示)。(二)框架設計的支持內容1.能力培養支持1:尋找能力培養的針對性能力培養要具備針對性,就必須建立在行業典型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分析的的基礎上。以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傳媒策劃與管理專業為例,他們經過調查發現,浙中地區的傳媒或文化傳播公司的主要服務對象為中小型企業,產品及服務為影視作品制作、平面宣傳品設計、活動策劃及執行、品牌咨詢及包裝。因此,有針對性地把培養目標設置為:培養具有較系統的傳媒基礎理論知識,具有文案策劃、影視制作與刊物采編、文化活動組織和主持等技能,能運用現代傳媒進行企業宣傳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使專業技能得到進一步的強化,專業從第三學期開始開設三個方向的限選課(影視制作、文案編輯和禮儀主持),學生可按照興趣愛好、自身特長進行分流。支持2:遵循能力培養的進階性德國職業教育學家勞耐爾認為從某一專業領域里的新手到專家要經歷五個階段:新手、有進步的初學者、內行的行動者、熟練的專業人員、專家[1]27。其中,能力發展過程中每個階段的能力特征、行動領域及向上一級發展所需的學習條件各有不同。這一理論被稱為職業能力發展的階段理論。根據這一理論,按照專業自身的特點,把傳媒專業學生在校期間的能力發展分為以下四個階段,針對每一階段學生的特點,設計他們能夠勝任的或可預見的實訓任務,從職業體驗、職業知識到職業分析,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安排實訓教學內容。具體如表1所示。其中,一方面以課間見習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在每一階段的主干課程完成理論教學后,組織學生見習來消化教學內容,如DV拍攝與多媒體制作課程共60個學時,其中講授30個學時,見習30個學時,這樣可以調動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加深對專業的感性認識,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另一方面以專項實訓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選擇與專業核心技能相對接的專項實訓,在集中的時間內完成一整套實踐活動。如DV拍攝實訓,為了讓學生真正掌握DV的拍攝技術,安排了兩周時間的實訓,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自主完成腳本寫作、拍攝、后期編輯等工作(見表1)。2.自主積極性培養支持1:激發自主學習的動力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是一個主動的過程。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最好的方法是激起學生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動機是一切學習的原動力,它是推動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主觀因素,是學生學會學習的前提。只有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其求知興趣,才能使學生的學習具有持久的動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同時,美國學者雷瓦爾特發現學生的絕大多數興趣都是在企業職業教育的過程中培養起來的[1]110。
這要求我們一方面按照學生未來崗位群對知識技能的要求,給學生提供企業的工作場景,使學生在仿真工作中產生對專業相關技術和技能的學習熱情,并在工作中得到職業綜合素質的培訓。因此,一方面要求教師本身對專業充滿熱情,尋找新的教學方法、新的切入點,用情感引導學生進入狀態;另一方面要求每一階段的實訓目標都是切實可行的,難易適中,學生通過自身的努力能夠勝任,并在完成后能獲得一定成就感。如此循環往復,學生才能熱情飽滿地投入到下一階段的學習中去。支持2:創設自主學習的環境學生希望有一定的自主權,能夠決定自身行為的目的和方式,能夠按照自己的方式成功地完成任務以及獨自獲得所要求的知識和能力。為學生創設一個可供自由思考工作的環境對提高自主積極性有很大的作用。在硬件環境上,專業建立了傳媒工作室,為學生提供各種工作所需的設備,電腦、編輯器、照相機、攝像機等;在軟件環境上,可以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實訓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精神,充分發揮實訓教師的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最終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技能的意義建構[2]。如表1,在關于加強職業知識的DV拍攝實訓中,教師給出指定的故事內容,和學生共同分析拍攝所需技術知識,至于影片風格、拍攝選材和拍攝實施都由學生自行掌控。學生將拍攝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反饋回來,教師再給予有針對性的指導。另外,小組成員在合作的同時,也有獨立工作的空間,學生分工明確,有導演、演員、攝像和后期編輯等,他們在各自的角色中獨立完成工作任務,體驗不同的工作內容。3.社會聯系的培養支持1:引入校企合作的機制本著“請進來,走出去”原則,傳媒專業將當地幾家不同類型的傳媒公司(電臺報社、廣告公司、影視公司、婚慶公司等)作為校外實訓基地,并將它們引入校內,與校內工作室合作,共同生產制作傳媒產品。傳媒學生第一、二學期在校外基地培養職業認識;第三、四學期在校內工作室承接各項業務(會議婚禮拍攝、電視欄目制作、宣傳刊物設計等),強化專業技能;第五、六學期校外基地為學生提供實戰場所,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學生完成各個崗位工作任務,鍛煉提高工作能力。讓學生在實訓基地進行多次行為訓練,建立相應的“刺激—反應”鏈接,使之在相似的環境或條件下順利完成相同的行為,建立行為的自動系統[2]。校內外基地共同搭建更為有效的實訓平臺,為培養學校與用人單位之間“零縫隙”人才提供重要保障。也可以嘗試引入人才訂單式培養模式,根據媒介機構的需求組織教學,“量身定做”培養傳媒企業需要的人才。如浙江傳媒學院就與浙江省廣播電視集團進行訂單式培養,在省教育廳的支持下,每年從全省高校二年級在校大學生中選拔20人,組成“未來主打星”班,選拔時前10名學生即與省廣播電視集團簽訂協議,一畢業就到省廣播電視集團所屬頻道工作[3]。支持2:緊抓參賽交流的機會傳媒產業是創意經濟的重要支柱,要求傳媒人才具有高度的創造力和想象力,而學生在校內外實踐過程中,得到較多的往往是程式化的訓練,而不是創造力的訓練,與客觀實際要求還有一些距離。因此,要抓住一些與專業相關的比賽機會,組織學生參賽,如浙江省大學生多媒體制作大賽,中國大學生廣告藝術節學院獎、時報金犢獎等各種省市級、國家級專業賽事。這類比賽的命題方多為一些有實力的大型企業,命題也是由企業主指定的。通過比賽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意識,還有機會和更高層次的企業方打交道,和其他院校學生交流經驗,作品獲獎也檢驗出學生被社會認可。
本文作者:張晨工作單位:金華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數字媒體的研究與實現
- 下一篇:新媒體下企業的媒介素養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