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鋼琴教學比較研究
時間:2022-03-01 10:19:01
導語:新媒體鋼琴教學比較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當今社會人們的生活和工作都離不開新媒體的影響,鋼琴教學也難逃其外。那么它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到底具有那些優勢,在教學中怎樣充分利用等問題,希望本文能為讀者帶來一個拋磚引玉的啟示。
“新媒體”一詞最早是1967年由美國戈爾德馬克率先提出來的,他利用網絡技術并通過互聯網向社會各界人士提供了豐富多彩、直觀、快捷、宏大的信息量。美國是目前網絡教學規模最大的國家,網絡教學所開設的課程超過五萬門。我國的網絡教育始于1994年,但隨著網絡的迅猛發展,新媒體得到了極大普及。如今,信息技術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教育等領域。因此,如何在教學中很好地利用這種資源,形成了新形勢下教學模式的一個新挑戰。
一、新媒體環境下鋼琴教學的優勢
(一)資源開放的優勢。目前,我國的經濟發展并不平衡,這種局面導致了城市之間教學資源分配不均勻。一些著名的鋼琴大師、優秀鋼琴教師一般都聚集在經濟發達的一線城市,或是音樂學院這種專業性很強的學校。而一般城市的普通本科院校鋼琴學生,在鋼琴學習上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但多媒體的出現讓這些現象不復存在了,它彌補了傳統鋼琴教學中教學資源單一的缺陷。使學生通過利用網絡音樂資源,變被動為主動學習,讓其想象力、創造力得到充分發揮。通過多媒體能聆聽到那些高水平的鋼琴演奏,使我們足不出戶就能看到或聽到世界級鋼琴大師的音樂會。在新媒體環境下的鋼琴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自主學習能力。多媒體的技術可以把視頻進行加工處理,學生能更仔細地看到演奏家每一個動作和表情的微妙變化,使得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和表現得到升華。最后,世界各地的鋼琴大師課,教師能夠學習到風格各異的教學方法,拓寬了視野、提升了鋼琴藝術素養、優化了鋼琴教學水平。所以,資源開放性的優勢既體現在學生的學習上,同時又體現在提升教師的教學工作上。(二)愉悅性。處在21世紀網絡資源下的鋼琴教學,相比傳統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愉悅性更強。在傳統的鋼琴教學中,向來都是老師手把手地進行授課,這種傳統的教學并不是一無是處,畢竟老師的教學經驗也是幾代人總結出來的精華,是避免學生走彎路的有效途徑。但長此以往這種呆板的、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也容易抹殺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思考性和創造性,是一種與先進的教學理念相悖的模式。因此,利用新媒體的方式進行鋼琴教學,可以充分發揮彌補以上的不足之處。首先可以讓鋼琴教學與游戲相結合,通過模擬類似真實的虛擬環境,讓學生身臨其境,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加輕松愉悅的環境。使學習鋼琴更加有趣味性,改變了傳統鋼琴教學死板、枯燥的氣氛。學生以一種輕松、舒適的感受參與其中,全程都是自由、愉悅的狀態,真正做到在快樂中學習。而教師在這一游戲中擔任指導、促進作用。通過組織學生開展鋼琴教學活動,并積極引導學生學習方向,及時做出教學方案的調整。這種模式下的鋼琴教學,不僅學生學習效果明顯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也相應增長。(三)是中國音樂教育與世界音樂教育的橋梁。網絡拉近了中國鋼琴教育與世界鋼琴教育之間的距離,使之與世界各國的音樂相互融合、互相借鑒、舍短取長。中國的鋼琴教育通過幾代人的不斷探索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中國的優秀鋼琴家、優秀鋼琴作品也如雨后春筍蓬勃出世。但鋼琴教育因為起步晚和20世紀60年代的封鎖,也存在著一些短板。因此,虛心向先進國家學習是很有必要的,通過學習其他國家的先進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技巧等,結合本國的特色,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先進教學理念,最終形成與時俱進、洋為中用的教學方法。
二、傳統鋼琴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模式單一。傳統的鋼琴教學模式缺乏師生交流互動,老師在授課過程中始終進行一對一的授課形式,課堂上以老師示范和講解樂曲演奏要領為主,學生處于十分被動的接受學習內容狀態。這樣下來,鋼琴教學模式難以創新,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對音樂審美能力消失,最終的后果是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創造性、探索性慢慢喪失,形成了你怎么教我就怎么學,其他的事情一概不動腦筋去思考,因此在表現作品時也會出現沒有個性、沒有表現力,音樂失去了應有的光彩。教學模式的單一性還體現在教師不能因材施教,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及情感上的差異。以自己的主觀意識為重點來進行教學活動,從而導致學生演奏的作品千篇一律,沒有亮點。另外,由于每個學生的接受能力不同,而老師在教學中還是采取一樣的方法來授課,并沒有針對性的方案,因此基礎差的學生對知識不能理解,學習興趣下降,基礎好的學生又覺得知識點太簡單,學習積極性受到打擊。(二)教學內容不夠豐富。傳統鋼琴教學內容不夠豐富,主要是教材資源的單一、匱乏、陳舊。整齊劃一的教學內容讓鋼琴教學難以創新,教材幾乎沒有更新過,學生在練習時感覺枯燥乏味,積極性不高。教師只注重講解技巧,讓學生大量地重復練習,片面地追求學生彈奏技能的提高,致使鋼琴學習中即興伴奏、重奏、齊奏能力的欠缺,無法適應社會需求。教師在這種模式下的教學工作也缺少創造力,難以發揮自身的優勢,課堂內容不夠豐富。而網絡信息資源異常豐富,具有數量巨大、內容宏富、傳遞速度快、共享程度高等優勢。使教師在教學內容上有更多、更好的選擇選項,極大地豐富了內容,拓寬了視野。(三)教學受到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傳統的鋼琴教學必須遵循面對面、一對一的教學方式,教學受到了時間、地點的限制。而新媒體的出現則恰恰相反,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借助新媒體進行同步或者非同步思維學習。學生還可以根據自己最近練琴的問題、想法和同學、老師通過網絡平臺或者聊天軟件進行跨時空的交流和學習,彌補了傳統教學資源有限、時間不方便的一些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學習效率和老師的教學水平。利用資源的特點,教師可以建立自己的網站,這樣可以在課后布置一些思考作業,也可以提前準備一些圖片、音頻等資料放在上面,讓學生隨時隨地都可以上網去學習。而傳統的鋼琴教學,卻會受到時間和地點的約束,從而導致了學生想聽聽不到,想學看不到的狀況。
三、新媒體環境下鋼琴教學的探究
(一)“拋磚引玉式”的教學手段。“拋磚引玉式”的教學手段是教師通過播放一些鋼琴彈奏的視頻,讓學生在網絡平臺上各抒己見,老師再加以正確引導,指出學生的問題及怎樣去糾正等。傳統的鋼琴教學是一對一的封閉式教學,課堂上主要是以教為主,忽視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而“拋磚引玉式”的教學使學生在一個開放、逼真的環境中去發現問題,再通過教師引導,以自學為主的學習形式解決問題。通過在新媒體環境下利用這種教學手段來進行教學,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積極發現問題的意識。讓學生在老師所創設的情景下來確立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爾后通過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這樣能很好地培養和訓練學生去發現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收集、獲取、處理信息的能力。在“拋磚引玉式”的教學中,教師只是一個引導者,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位置,從而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也可以通過這一過程隨時觀察并記錄每個學生的表現,進而在教學中可以對他們的接受能力的強弱因材施教。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教師可以給每一位學生量身定制一套適合他們接受能力的教學方案,從而使得教學效果得到更大的提高。(二)“教練”式的教學手段。傳統模式,教師活動量大,能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獲得較多的知識信息。其最大的缺點是學生活動量小,執行能力差,處于較為被動的地位[1]。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卻提出與之相反的教學理念。他認為: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而“教練”式的教學手段,就是在學生學習遇到困難、需要幫助時,教練給予適當的指導、建議、暗示和反饋。為學生提供明確的方向、大略步驟、附加任務,讓學生最大限度運用自己已知的資源,做出適當決策。體現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不是教會學生知識,而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從中找到問題和方法,學會獨立思考。新媒體的最大特點是快速、有效,這往往也是我們在學習時所期望的效果。多媒體是一個多姿多彩的世界,它不僅彌補了傳統教學內容的單一性,還有效地拓展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傳統的課堂中,由于條件的限制,絕大多數都是老師在課上講解、示范,學生并不能很好地理解老師想要表達的含義,也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多媒體鋼琴教學的產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這一現狀。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練琴時的監控視頻,判斷出學生的練琴情況,并及時給予相應的指導、幫助。(三)合作學習的手段。合作學習就是由教師分配學習任務和控制教學進程,以小組合作為基本形式,以團體的成績為評價標準,通過課堂互動中同伴的互助配合,共同達成教學目標[2]。合作學習的主要作用是使學生從單獨、枯燥、沉悶的環境中走出來。例如:傳統的鋼琴教學模式是一對一的,學生在課后也是一個人默默地練習,對自己的練習成果只有縱向的認識而沒有橫向的比較,具有視野窄的局限性。而通過新媒體采用了合作學習的手段后,同學之間在學習中可以互相借鑒、討論難點、取長補短,使學生的學習更主動、更有活力。大家通過相互討論內容,分享成果和解決問題,使集體的思維和智慧被大家共享,從而有助于每個學習者從不同的側面加深對當前所學知識的理解、掌握和應用。在這種合作學習的方式下,有利于學生獨立完成學習任務,所有的參與者都居于平等的地位。教師還能對個別學生的問題和需求直接做出答復而不占用其他學生的時間。
作者:伍鈺佳 單位:長沙師范學院
- 上一篇:會計人員后繼教育探討
- 下一篇:高職體育分課堂教學模式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