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礦防治水安全質量標準化研究

時間:2022-11-08 04:23:00

導語:煤礦防治水安全質量標準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煤礦防治水安全質量標準化研究

有一個礦至今雖僥幸未發生人身傷亡事故,但礦井曾兩度因為地質情況不明,也未按規定進行鉆探作業,而發生突水事故而導致停產多時,給企業造成了一定的經濟損失。其中嚴重的一次為重大人身未遂事故,險些造成三人傷亡,隱患時時不斷地威脅著礦井和職工的生命安全,并且隨時伴有發生更大事故的可能,使人深感憂慮。但至今防治水工作仍未得到高度重視,隱患仍未得到徹底根治。

究其原因,大部分煤礦企業在思想和認識上都存在一些麻痹大意,認識不深刻的共同的致命點,在探防水工作上的不足大體有如下幾個方面。(1)從上至下對防治水工作思想上重視不夠,麻痹,對防治水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貫徹學習,宣傳力度不夠,只重生產,不重安全,一心只想多出煤。認為探防水工作既花錢,又費時,又費力,不愿下此苦功夫。(2)組織機構雖建立,但形同虛設,工作職責不落實,做形式,走過場,各級部門未能真正履行自己的崗位職責“,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得不到很好地認真貫徹落實。(3)防治水工作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必須要求全面了解和掌握礦區的水文、地質情況。加強技術管理是防治水工作的基礎,是關鍵,配備相應的專業技術人員勢在必行,安全是技術的前提,技術是安全的保障。然而有的煤礦為了節省開支,少花錢,不太重視技術,認為配有一個技術負責人也就夠了。不愿意配備地測人員,極易導致技術不專業而出現事故。(4)在健全組織機構,配備專業技術人員的同時。還應有一支合格的探防水施工和操作人員隊伍。在一些礦,只是在形式上進行了從業人員的資格培訓,只求“證件到手,萬事無憂”。然后在實際操作中,連最起碼最簡單的《探防水記錄》《允許掘進通知單》填寫都不能完成《,探孔布置圖》也看不懂,何談按章操作,安全質量標準化?(5)安全資金投入不到位,技術裝備差,未嚴格按設計規定要求購置設備,所購設備不對路。更嚴重違反規定和哭笑不得是,某些煤礦居然將煤電鉆當做巖石鉆使用,根本不可能從真正意義上進行探防水操作,從結果上講就是根本未進行鉆探作業。(6)防治水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具體工作中,業主要給予大力支持,礦領導要高度重視,井隊長要重點抓,各相關人員要密切配合。一切為企業財產和礦工生命安全負責為前提,不要怕麻煩,更不要為應付上級檢查而敷衍了事地鉆兩個幾米深的探孔做做樣子,自欺欺人。作業規程、制度都成擺設,不進行預測預報,不嚴格執行允許掘進制度,現場與作業記錄造假,工作不深入、不踏實,這些是誘發隱患和事故的罪魁禍首和必然。為了把礦井防治水工作真正落實到實處,必須將其提到一個高度來認識,列入礦井重要日程來加強管理,加強全員職工防治水的安全培訓教育工作,讓每個職工都能掌握起碼的“應知,應會”,熟習基本操作技能,從而完全可以大大減少和降低礦井水害事故發生的機率。

探防水的基礎是加強礦井地質水文工作,是煤礦安全生產的基礎,是礦井安全生產的基礎,也是質量標準化的基礎,熟習了解礦區內的地質構造,查明斷層、裂隙、巖溶、老空水、地表水、鉆孔水等礦井水文地質條件以及導水性的分布情況,完善各種地質水文基礎臺賬和必備的各類圖紙。加強和堅持預測預報工作,探明地質情況,對礦井涌水量情況進行適時監控,起到預防和預警作用,以減少和控制損失。探防水的核心是鉆探,一個礦僅僅靠一個技術負責人是不夠的,他們的知識面和精力畢竟是有限的。配備齊專業技術人員,有完善的組織機構、計劃、措施、中長期防治水規劃和年度規劃,制定切合實際的預案和現場處置方案、先進的技術裝備、物料,再加上一支懂技術,會操作精專合格的探水作業隊伍,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在工作中堅持“預測預報,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探后采”的原則,正確掌握巖層與煤層的情況,合理布置炮眼數目,傾角、夾角,以控制巷道巷頂外距離,以及正確設定鉆探深度和煤巷、巖巷的超前距離,認真執行探、掘分離和《允許掘進工作制度》,保證探孔的個數與深度的真實性,腳踏實地不走過場,才是探防水工作之必備和保障。探防水的目的是防止和杜絕水害事故的發生,在認真完善地質水文基礎資料,嚴格落實鉆探作業措施之后,還應著力加強日常的安全隱患的排查與治理工作。加大防治水工作力度,抓好質量標準化工作,嚴格按規范、標準、要求,進行組織施工作業,干標準活,做標準事,一絲不茍,保質保量,腳踏實地,以為礦工生命高度負責的精神,才能扎扎實實有效地搞好礦井防治水工作,提升安全質量標準化實質。

采掘機通運,地測防治水,不要看它排在末尾,但規程卻規定先探后掘進,先治理后采掘,可見它實上是第一位的,最重要的。只要我們牢固樹立水患意識,堅守防治并舉的防水原則;堅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則。嚴格執行《規程》第25條探、防、堵、疏、排的綜合防治措施,水害事故還是可以減少和避免的。

本文作者:董維安工作單位:重慶市涪陵區盈盛煤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