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樂教育如何利用民族音樂資源
時間:2022-10-16 08:55:24
導語:高校音樂教育如何利用民族音樂資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高校的音樂教育一直以來都是以音樂表演專業課程設置為標準開展教學工作,從大綱、教學目標、教程安排、教學內容等各方面全部參照西方音樂教育體系。之所以參照西方音樂教育模式,原因在于西方的音樂教育體系成型早,更加系統化、規模化、條理化。西方教育界對音樂教育更加重視,從事音樂教育理論研究和開展音樂教育的專業人才眾多,故西方音樂教育體系更加完備和成熟。反觀中國民族音樂,盡管起步極早,7000年前就已經開始了民族民間音樂的創作和流傳,然而直到近現代也難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音樂教育理論體系。不僅從事民族音樂專業研究的人才數量相對稀少,而且民族音樂也難以上升到理論的高度,仍然局限于民間自娛自樂式的演唱和傳承。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國高校的音樂教育成為了西方音樂教育體系的主陣地,西方音樂理論儼然成為了中國高等院校音樂教育的權威和主體。盡管部分高校在音樂教育課程規劃中安排了民族音樂的學習,卻常常只限于音樂鑒賞,并不屬于正規課堂教學中理論式學習的主要內容。民族音樂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角色明顯成了配角甚至龍套,不僅沒有形成規范化的成熟體系,而且越來越碎片化、邊緣化、點綴化,甚至在少數高校音樂教育中徹底消失了。
二、民族音樂的重要性及與高校音樂教育的關系
1.民族音樂的重要性
民族音樂作為本民族傳統文化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不僅局限于娛樂和欣賞的范圍,更重要在于音樂是人類的第二語言,包括中華民族在內的世界各族人民都是“伴歌而生”的民族。我國的民族音樂,尤其是各少數民族音樂往往與人民群眾衣、食、住、行和生產生活方方面面密不可分。從遠古時起,中國勞動人民在日常生活和勞作中就有了《采茶歌》《洗衣歌》《采薇曲》等歌曲,甚至在行軍打仗時也有了《蘭陵王入陣曲》之類的戰斗歌曲。民族音樂不僅存在于民間,也進入了“殿堂”,我國古代詩樂一體,《詩三百篇》與漢魏六朝樂府詩大都是合于音樂而可歌唱的,“樂府”即為漢時政府音樂機關的名稱。到了唐宋時期,中國文學史上最重要的詩詞類別之一的“詞”就是歌曲,宋詞最初的名稱即為“曲、曲子、曲子詞、樂章、琴趣、歌曲”,唐宋之詞,即為配合新興樂曲而唱的歌詞,是前代樂府民歌的變種,當時新興樂曲主要就是民間樂曲和邊疆少數民族及域外傳入的曲調。及至近現代,中國民族音樂中更有《茉莉花》《康定情歌》《梁祝》等經典作品享譽海內外。
2.民族音樂與高校音樂教育的關系
高等院校音樂教育除了對音樂專業的學生開展針對性的專業教育外,對其他非音樂專業的高校學生開展的則是音樂理論普及和鑒賞教育。學校教育是公民接受各類知識與文化的主要途徑,很多地方甚至是唯一途徑。因此,學校教育對于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自然也應當通過學校教育這一渠道得以實現。
1.調整課程設置比例
當前中國高校音樂教育中西方音樂比例明顯過大,幾乎占據了全部音樂課程設置的九成,民族音樂課程內容過于薄弱。為充分利用豐富的中國民族音樂資源,高校音樂教育課程設置應當進行適當調整,西方音樂和中國民族音樂比例應當各占50%。在具體課程內容安排上,首先應當廣泛教授傳統經典民樂,如《高山流水》《夕陽簫鼓》《梅花三弄》《漁樵問答》《平沙落雁》《廣陵散》等;其次,不同地區高校可選取具有當地民族民間特色的歌曲、樂曲等作為教學資源,例如東北地區的“二人轉”、西北地區的“信天游”“山曲”“爬山調”;東南地區的“燈紅歌”“九鯉燈舞”;西南地區的“姐兒歌”“茅山歌”“背二哥”;內蒙古地區各種“長調”;藏族地區的“酒曲”“扎年彈唱”;新疆地區的各種“牧歌”等等。
2.收集和搶救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音樂
隨著現代化程度在人民日常生產生活中不斷加深,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音樂由于失去了其賴以生存的勞動環境,正在迅速走向衰亡。曾經在長江上廣為流傳的“川江號子”就是典型。在機動船尚未出現的年代,長江三峽上逆流而上的船舶需要大量纖夫通過人力牽引大小船只在洶涌的長江中移動,為了統一節奏,纖夫們喊著口號拉動沉重的纖繩,久而久之形成了極具四川地方特色的川江號子。然而,近現代以來,機動船取代了舊時的人力劃槳,纖夫沒有了用武之地,長江上自然再也聽不到雄渾、蒼涼的川江號子。據了解,目前還能夠哼唱川江號子的民間藝人已是鳳毛麟角,即便最年輕的川江號子手都已年逾古稀,川江號子已經到了消亡的邊緣。另一方面,現代流行音樂在年輕人中間的廣泛傳播也使傳統民族音樂受到了極大的沖擊,有調查顯示,在廣西壯、苗、瑤、侗等少數民族學生中,能夠唱出本民族歌曲的學生比例最少的已經降到3%,最多的也不過30%。簡單、直白、動感、更富時代氣息的流行音樂對年輕人而言充滿吸引力,而民族音樂由于其流傳時間的久遠顯得過時、落伍,年輕一代不喜歡、不愿學,民族音樂的傳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機。作為高校音樂教育從業者而言,收集和搶救這些優秀民族音樂避免其衰亡和消失是義不容辭的責任,那些極具地方特色的傳統民族音樂是當地人民群眾千百年來生產與生活的經驗總結,既是音樂藝術,又是文化提煉。將優秀民族音樂充分融入高校音樂教學既是為教學開拓出一片新天地,又是對瀕危民族音樂最好的拯救。
3.聘請專業音樂工作者或民間藝人輔助教學
專業音樂工作者和民間藝人進入高校開展輔助教學既能夠讓大學生近距離接觸更多鮮活的民族音樂歷史與故事,讓大學生產生更加直觀和生動的感受,激發學生欣賞民族音樂、學習民族音樂的興趣,又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支持專業民族音樂從業者和民間藝人的工作,使他們獲得更多資金或物質的援助,以使民族音樂得到更好的保護與傳承。
四、結語
高校音樂教育長期以來依賴西方音樂教育體系的現狀嚴重制約了學生深度接觸民族音樂,也使高校民族音樂教育領域出現巨大的空白。民族音樂作為中國人的“第二語言”沒有在校園中得到廣泛普及與學習,不能不說是教育的失敗。高校音樂教育者應當盡快糾正陳舊的教育意識,努力挖掘民族音樂作為教育資源的巨大潛力,在開展民族音樂教育的同時盡到拯救與傳承的責任。
作者:羅丹陽 單位:遼寧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 上一篇:民族音樂進課堂的現狀及發展
- 下一篇:面向現代職業教育的英語教學改革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