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對民族音樂傳承的促進作用
時間:2022-01-08 10:17:54
導語:信息技術對民族音樂傳承的促進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目前草原音樂在傳承中的問題
草原音樂起源于我國西北部草原地區,由游牧民族的人民創作而來,其旋律悠揚,以其純凈、樸實深受人們的喜愛,被譽為“草原天籟”,但草原地區幅員遼闊,地理位置偏遠,這對草原音樂的交流傳承和向外傳播造成了一定的阻礙,目前草原音樂在傳承和發展中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1.1傳承方式落后
草原音樂的傳播方式多以口耳相傳為主,這種傳播方式集成了草原音樂古樸的特點,使用這種傳播方式主要是由于草原音樂的部分音調和吐詞較為特殊,且可能夾雜著部分地區方言,在信息技術不是很發達的年代,這種奇異的音調難以通過文字或樂譜進行詳細的描述,因此,口耳相傳的方式成為草原音樂的主要傳播方式,但是,這種傳播方式有其先天的弊端,由于人的記憶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在音樂傳播的過程中時常出現誤讀,使音樂內容出現較多的繁復和衰減,一般在經過幾代的傳承,草原音樂的內容與旋律已經與原作出現了一定的差別,會出現一些優秀內容的丟失,甚至會出現失傳的現象。落后的傳承方式是草原音樂在傳播中面臨的重要問題,也是草原音樂難以大面積推廣的主要原因。
1.2缺乏傳播競爭力
草原音樂發起于草原地區,草原歌曲中,包含大量的俚語方言,吟唱方式遵循草原人的特有習慣,在草原樂曲中,演奏樂器多為草原地區特有,演奏方式較為單一,多追求旋律美。在目前這樣一個藝術產業百花齊放的時代,草原音樂雖悠揚動聽,但其難以學習的問題嚴重阻礙著草原音樂的傳播與發展。“中國國家調查數據庫”調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音樂行業的主要消費者為18-30歲的青年群體,在音樂市場中,消費最多的為流行歌曲。草原音樂的市場份額只占到總市場的5%左右,雖在近幾年有上漲的趨勢,但總體情況依舊不容樂觀,數據原因分析指出,草原音樂傳播現狀主要是因為較流行音樂等缺乏傳播競爭力,在發源地以外的地區難以通過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方式進行有效的傳播。
二、信息技術對草原音樂傳承的促進作用
面對目前草原音樂傳播的困境,需要充分利用當今的信息技術,通過高速的網絡信息環境,促進草原音樂的傳播與發展,信息技術在傳承工程中主要有以下幾點突出貢獻。
1、提升傳播速度。現代信息技術以高速、便捷著稱,我國從90年代開始大力發展現代信息技術,至今已經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信息技術在民族音樂中的使用,大大促進了我國民族音樂事業的發展。通過數字化的傳播方式,草原音樂形式得以完整地展現在我們面前,這一改以往的口耳相傳模式,具有保真度高、傳播容量大、傳播速度快等突出優點,通過各類下載平臺和音樂軟件,人們可以在第一時間獲得草原音樂的全部內容,且信息化技術的投入使用為草原音樂的保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草原音樂失傳的問題。
2、擴大受眾群體。目前我國的互聯網普及率已經達到了45%以上,數碼設備的普及率已經達到了96%以上,信息技術教育普及率已經幾乎達到了100%,信息技術的推廣已經達到了“全民化”的水平。信息技術的使用,不僅加速了草原音樂的傳播速度,同時在很大程度上擴大了草原音樂的受眾群體。“中國國家調查數據庫”調查數據顯示,在2010至2014年間,我國18-25歲的青少年中喜愛草原音樂的比例已經從以往的1.5%上升到22%左右,且這一比例依舊有繼續上漲的趨勢,而參與調查的青少年中,幾乎100%的人是通過網絡、音像出版物等方式獲取草原音樂。這一點可以充分體現出現代信息技術對草原音樂傳播的作用,目前草原音樂的受眾群體已經包含了10至70歲的各個年齡段人群,現代信息化技術的應用,在很大程度上擴大了草原音樂的受眾群體,進而擴大了草原音樂的傳播范圍,由此還帶來了其他的一些好處,目前現代音樂的創作受到草原音樂的啟發,引入了大量草原音樂的元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草原音樂拗口難學的特點,提高了傳播效率。
三、結論
目前信息技術已經在民族音樂藝術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它在保護這種優秀文化形式的同時,還大大促進了民族音樂的傳播與發展,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它對民族音樂將有更大的幫助。
作者:哈斯巴更 牛利江 程嵐 單位:內蒙古天堂草原文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
- 上一篇:小學語文自主閱讀教學方法探究
- 下一篇:民族音樂教學改革探討
精品范文
3信息簡報